孔融讓梨我不讓

孔融讓梨我不讓

素材是“孔融讓梨”的故事,有一道題目是這樣的:“如果你是孔融,你會怎么做?”學生回答到“我不會讓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孔融讓梨我不讓
  • 外文名:Kong Rong let pear I don't let
  • 地點:學校
  • 事件:考試學生答案引爭議
問題由來,回顧事件,

問題由來

東方網2012年4月18日訊息:據《新聞晚報》報導,一道國小一年級的語文閱讀題,素材是“孔融讓梨”的故事,有一道題目是這樣的:“如果你是孔融,你會怎么做?”學生回答“我不會讓梨,被老師打了一個大大的叉。這張試卷被孩子父親發現後,拍成照片發到微博上,一天時間裡就被轉發近2000次,評論400多條。孩子父親想不通:這就是如今的教育嗎?如果是你,會怎么回答?

回顧事件

孩子堅信自己沒有答錯!
孔融讓梨我不讓
昨晚,記者聯繫上孩子父親,他告訴記者,這個微博引發的熱議,他也沒有想到。孩子就在本市中心城區一所國小讀一年級,當他看到試卷後也問過孩子,孩子說自己不是搞惡作劇,“我問:你為啥寫‘我不會讓梨?’他答:我認為4歲的孔融不會這樣做的。我問:為什麼呢?他答:因為他只有4歲。”他還說,孩子十分堅信自己的答案,所以這道題他沒有訂正,在父親跟他溝通時,孩子非常確定地說要問一下老師後才訂正。
在網上熱議中,大部分網友認為“老師判錯了”。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看法,良好的行為品質並不是做題考試就能學會的,老師應該鼓勵學生的創新思維,務求讓每一個學生能夠誠實說出自己最真實的想法。在這件事上,老師的做法確實有點武斷,我們可以批判道德教育的方式有問題,但不能據此便理直氣壯地說:孔融讓梨我不讓就有理!
一位網友說,這是一道好題,但需要老師去引導孩子。這個紅叉很粗魯,其實孩子答案原本無可厚非。第一,孩子是講規則的,父親授權,嚴格按照年齡大小來分,自己的比弟弟的梨大,可以不讓。道德教育不應該要求人人都做聖人。第二,這個孩子至少說了真話,比那些口是心非回答“讓梨”的好。
還有人表示,老師不讓孩子說真話,“怎樣才能使整個社會有誠信呢?不管是作為語文題還是德育題,這樣判都不合適。”還有人質疑:題目明明問“你會怎么做?”只要答出自己做法就可以了,只要沒答非所問,怎么能打叉呢?如果題目改成“你認為應該怎么做?”這才可以憑價值觀來判斷正誤。當下,在21世紀,我們強調個人權益較多,或許“不讓”才更符合主流。
有人表示同感,他舉例說:我小外甥上國小時遇到一道語文題,說,把“大”字加上一點,是什麼字?我外甥寫成“犬”,被老師判了“×”,據說唯一正確答案是“太”。大加上一點,明明有很多,為什麼要用正確答案束縛孩子的思維呢?
也有人說:"這件事情是不對的,現代人的思想,必須改觀,畢竟人是在進化的."還有不少人認為,這道題出得有問題,“教改這么多年了,語文這門學科仍偏重於德育,真正的語文知識卻很弱,文言文、世界文學、閱讀能力、獨立思考能力……這些核心點反倒沒人重視,看看成年人平均每年讀幾本書,知識面多窄,且以讀書為興趣的人少得可憐。”
並非所有人都認為這道題有問題,也有不少網友認為,在國小階段,語文課和思想道德課其實無法完全脫節,在語文試卷里出現這樣的題無可厚非,“中國教育的問題確實很多,可拿這個說事就很無聊了。人和獸的區別是人有抑制力,有是非觀,懂謙讓和禮貌。這題本身就包含了對孩子是非觀的培養和引導,和教人說謊根本無關。教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去搶最大的,就是釋放人性嗎?”
有人猜測,也許這是一道邏輯題,“這題沒毛病,孔融是讓梨的,如果你是孔融,那你就得讓梨,這是基本的邏輯。如果題目問:如果是你,會怎么樣?那可以答:我不會讓梨,也可以回答:會讓梨。”因此,這道題和德育、智育、誠信、啟蒙……都沒有關係。
讓記者有些驚訝的是,這位孩子家長也不完全認為問題出在老師一方,“語文老師在試卷上打叉沒有錯,換位思考的話,我也會在錯誤答案上打叉。正因為是語文課,教會孩子如何閱讀,正確理解短文中心思想很重要,我也認為這樣回答確實是錯的。”
不過,他對題目本身,即使“是否需要用這個典故來教育下一代中華美德”這件事,則持保留意見。他認為,德育課和語文課很難完全分開,德育教育是貫徹在所有行為習慣和細節方面的,不是喊口號,不僅可以在語文課上體現,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教導,“如果要教育孩子,可以通過其他方式,比如告訴孩子‘安全帶不系,車就不動’,‘出電梯,幫忙按住開門鈕,讓別人先走’等”。在他看來,教孩子這些規範,都要比讓梨更貼切、更有效。
他還表示,打算一直保留著這條微博,“可能過10年後給兒子看,會非常有意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