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樓雜技

孔樓雜技

孔樓雜技是一種傳統民間雜技。雜技藝術在巨野的興起,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明萬曆年間,河北滄州兩位藝人,來此收徒傳藝。大義鎮樓村的孔廣梅首先拜師。不久,學徒大增,漸成風氣,至清代更加盛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孔樓雜技
  • 類型:民間雜技
  • 朝代:明
  • 地區:山東巨野
結合習練,史料記載,巨野縣,

結合習練

當時學雜技者多與武術結合習練,僅孔樓就有五六個班社、出師後結班遊走江湖,打拳賣藝或活動於蘇、魯、豫、皖或闖蕩於江南城鄉,一較大的藝班稱“山東大興棚”,由數十名技藝高超的藝人組成,名聲頗大。解放初分為“孔班”和“邱班”兩班。1953年“山東勝利馬戲團”成立,同時還有眾多藝人游串演出。十年動亂期間,表演藝術多受摧殘,雜技卻一直盛演不衰。演員中演藝高超的二十多人,節目有馬術、魔術、車技、蹬技、爬桿、飛人、飛刀、舞獅、走鋼絲等近百個驚險奇巧的節目。自上世六十年代孔樓建立了雜技學校,教學中既重視傳統技藝,又大膽標新立異,本著高、精、尖、難、奇、巧、險、新的“八字”方針教學演練。四十多年來培養出許多優秀演員,先後向外地輸送五千多人。許多演員,不但名揚國內藝壇,且享譽國外,多次獲國際大獎。自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孔慶春隨周總理赴亞洲國際貿易會上表演始,孔瑞平的“單手頂碗”1984年4月赴加拿大,1985年赴日本演出;孔麗萍的“獅子舞”、孔慶任的“頂罈子“、孔寶珠的“鑽火圈”、孔忠民的“水流星”、邱德義的“扇碟子”,同於1985年11月赴美國、日本、加拿大演出。邱愛連的“體操”表演曾赴古巴、西班牙、厄瓜多等國表演數次,深受歡迎。至今影視界的片約邀請和國內外的商業演出不斷,不久前,出訪韓國和馬來西亞,均載譽而歸。2004年7月,山東省文化廳命名巨野縣大義鎮為“民間雜技藝術之鄉”。盛開在巨野大地上的這株百花園中的鮮花,將更加爭芳鬥豔,光彩奪目。

史料記載

據史料記載,孔子弟子宓子賤治單父(今山東單縣),孔子過往考察行至古濟水東岸吉星灘(今大義鎮孔樓村一帶)而駐足,觀自然無窮之造化,悟天下教育之神機。吉星灘東南一帶後名德化鄉(今大義鎮德化集村),應取自至聖之禮義道德,教化鄉民,以達天下大治之意。《孔子聖跡圖》載有“忠信濟水”的故事,亦旁證大義鎮為孔子過化之墟,最早受到儒文化的灌溉。元至正甲申年間,孔子五十三代孫孔浩,遷為巨野尹,感先聖獲麟絕筆之意,念泣淚沾襟之情,遂在吉星灘建至聖孔子廟,具呈奉祀,德感士民。元至正年間,孔子五十三代孫浩宇在此建“春秋書院”,後易名“大義書院”。至明洪武二年有逯、齊、陳、陶姓人家相繼來此定居,以大義為村名,後起集市,故易名大義集,今稱大義鎮。因其歷史悠久,位置優越,交通發達,商業興隆,故素有“二巨野”之稱。

巨野縣

巨野縣大義鎮是“山東省中心鎮”。總面積108平方公里,轄68個行政村,11萬畝耕地,7.4萬人。元至正年間,孔子五十三代孫孔浩在此建“春秋書院”,後易名“大義書院”,至明洪武二年興集市,稱大義集,即今大義鎮。大義鎮文治久遠,武風亦厚,民間雜技藝術事業興旺發展。全鎮湧現出十幾所雜技學校,近20個表演團體常年巡演華夏,出訪國外。他們吸納眾長,推陳出新,成就大義雜技“高、險、難”獨特的藝術風格,新人新秀輩出,品牌影響俱增。迄今,該鎮已為國家雜技、武術藝術團體輸送專業人才2800多人,出國演出達900餘人次,多次參加全國及省大型雜技比賽並連續獲獎。近年來,大義鎮致力於民間武術雜技文化的保護和弘揚,賦其以時代內涵和市場機制,推動雜技藝術事業的蓬勃發展。2004年7月,大義鎮被省文化廳命名為“山東省民間雜技藝術之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