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介紹
國際之路知行合一,成果昭然
學者不必多言,學術成果昭然足矣。孔慶江教授在學術國際化的道路上,孜孜不倦,仰之彌高鑽之愈堅,二十幾年的學術生涯,筆耕不輟,在《國際法和比較法季刊》、《國際經濟法學刊》、《世界貿易學刊》等匿名評審的國際法學刊物和其他國際主流學術刊物發表英文撰寫的論文近40篇,其中被SSCI收錄的11篇;出版以英文撰寫的專著四部。
要說孔慶江與法學的淵源,可謂機緣巧合。他當年在
南京大學本科階段主修的專業是經濟地理,與法學並無關係,偶然的機會接觸到法學課程,發現原來自己的興趣點在這裡,從此走上了一心一意專攻法學的道路,相繼在華東政法大學、
武漢大學法學院研讀深造,在這個過程中,逐漸確定了對國際法學的學術追求。
國際法作為一門國際語言,必然要走向國際化,發揮其功效。一名學者,要使其學術與國際化接軌,也應將步伐邁出國門,在交流切磋中開拓視野、磨練思維。深諳此理的孔慶江於1996年遠渡重洋,先後在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德國馬克斯普朗克比較公法和國際法研究院、
英國劍橋大學和新加坡國立大學研習和工作。這次經歷,不僅是一趟收穫嶄新知識的旅程,也是一次檢驗自身學術水平的考驗。回憶起在聯合國的工作和研習,孔慶江印象最深刻的是實習過程中第一次參與的外交會議。在該次會議上,尚作為實習生的他被指派記錄並摘要外交代表發言。這是他初次接觸國際性會議,不得不承認,精確度和專業度要求極高的英語,成為了他完成此項工作很大的障礙。沒想到,總以為自己語言能力尚可的他,就現在最基礎的語言上受了挫折。被敲了警鐘的他開始反思,學術要走向國際化的基礎,並非是好高騖遠地一鳴驚人,而是一步步腳踏實地做起。而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提高自己的專業外語能力。如果連語言的交流都存在障礙的話,如何與他人交流、如何傳播自己的成果?學術做的再好,也難以走出去得到別人的認可!意識到這一點,孔慶江開始更加嚴格地要求自己,不僅將學術國際化作為一個掛在口頭上的豪情壯志,更將其作為自身腳踏實地上下求索的目標和動力。
2011年他進入
中國政法大學,擔任國際法學院院長一職。孔慶江憑藉多年國外研習的豐富經驗,引領人才力量雄厚的的法大學術走上國際化道路:創辦吸收法大先進學術成果的期刊The Chinese Journal of Global Governance、在Journal of World Trade(《世界貿易學刊》)上發表論文、被聘為韓國Yijun國際法研究所China and WTO Review期刊的導師(mentor)……能夠參與這些國際雜誌的創作編寫無疑是國際法學界對孔慶江學術成就的肯定,也是法大學術國際化發展的真實寫照。
借國際語言,鳴中國之聲
對於潛心專攻多年的國際法,孔慶江教授有著自己的理解:國際法學實質上是法學界的國際語言,它誕生於國際社會,也只有在國際學術氛圍的浸潤之下,才能夠發揮其真正的功用效能。我們的學術要走向國際化,就需要積極與國際機構交流合作,接觸最前沿的學術觀點。雖然有些觀點只抒發了個別國家自身的立場,但有些觀點,能夠很大程度上反映事實。只有當你了解了這些事實,才能夠參與進去,直面國際現狀,和國際學術對話,讓囿於慣性的意識得到解放,讓長期受限的視野得到拓寬。
在留學研習中,孔慶江曾作為觀察員多次參與外交會議,見證國際條約的制定。然而他發現,由我國提出的國際條約實在很少,我國外交代表也很少發言,只是偶爾表明中國立場。這反映出,中國的國際法學者中或中國的官員中,到現在為止尚且缺乏條約制定的能力,即目前還不夠具備提出自己的議題,並把議題轉化成規則、法律的能力,然而這種能力恰好是極為重要的。
孔慶江認為,國際法主要是關乎國家之間的法,言必稱國家,因而國際法學教學和研究自然成為一種以維護國家利益為目標的學術活動,國際法學自然成為一門寓愛國主義於其中的學科。國際法常常直接影響國際利益,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發展日益變化多端,永遠存在值得研究的新領域。因此,只有積極參與和國外學者的學術研討,將我國對國際秩序的觀點和立場告知世界,發出自己的聲音,才有可能建立我們希望建立的相對公平公正的國際秩序。只有把自己的學術觀點置於國際學術的博覽會上,才能使中國國際法的價值得以彰顯。
樹人立學,學術國際道阻且長
中國政法大學學術的國際化,成長之勢似繁樹茂林,蔭蔽必然惠及承接學術衣缽的法大學子。孔慶江特別介紹了我校在國際化人才培養方面的發展。
據悉,中國政法大學在2012年底獲批
教育部涉外法律人才教育培養基地,並從2013年起開設涉外法律人才實驗班(以下簡稱為“涉外班”),由國際法學院負責培養工作。至2015年,涉外班已招收兩屆學生,在學校的高度重視與協調之下,在教務處、學生處、國際交流處、外國語學院和比較法學院等相關單位的大力支持下,涉外班的培養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積累了實踐的經驗,摸索出“加強涉外人才的外語能力,給予更多時間學習國際法應有的知識和技巧”的發展模式。孔慶江認為培養涉外人才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但堅持下去就一定會有成績。而我們最終目的就是培養出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法律事務和維護國家利益的涉外法律人才。
孔慶江指出,我校在人才培養上與國外大學仍然存在著差距,外國大學國際法學生的訓練,以真實模擬國際法庭見長,模擬學生作為某國政府代表,就議題提出議案和協定、條約、草案等實踐教學的成績確實斐然。法大對此也積極做出努力,與外國大學合作,使涉外班的學生通過在我校和國外大學的研習,獲得兩校的雙學位。同時爭取機會,增派我校學生去國際機構、國際組織交流,培養實踐技巧。
在孔慶江的眼中,法大在國際法研究方面有顯著發展。不僅體現在法大與政府機構合作交流頻繁,可以為其提供專業的諮詢服務。更重要的是,法大國際經濟法研究方面人才濟濟,多達四十幾名,是代表中國國際法學第一梯隊的中堅力量。他舉例,當前我國相關領域人才正在參與制定我國政府與國際社會關於國際組織法的規則的制定,比如交通部海事局在參與制定IALA作為一個政府間國際組織的規則,以及相關海商法規則。說到這裡,孔慶江的自豪感不言而喻。
有發展,自然也有不足。在與國際學術的直接對話能力方面、在團隊內部學術水平不平衡方面,孔慶江認為,我們要做的還很多。
法大學術走向國際化的優勢和特色非常明顯,作為以法學為優勢學科的學府,法大的學術氛圍甚是濃厚,法學教育走在前列。孔慶江認為,我們應該在發揚優勢的前提下,繼續加強國際化方面的訓練,尤其是專業國際語言和國際法方面的訓練。只有這樣,才能走的更遠。
主要經歷
教育背景
1983.09-1987.07,
南京大學大地海洋科學系經濟地理專業理學學士;
1987.09-1990.07,華東政法學院國際法系國際私法專業碩士;
1995.09-1998.06,武漢大學法學院國際經濟法專業博士;
工作情況
1990年7月到1993年5月在浙江省司法廳辦公室工作,之後至1995年7月,在律師事務所工作,1996年11月起先後在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德國海德堡馬克斯普朗克比較公法和國際法研究院、英國劍橋大學老特派特國際法研究中心、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研習和工作過五年余。2004年8月至2011年12月在浙江工商大學擔任法學院院長。
主攻方向
孔慶江教授主攻國際經濟法學。
學術成果
在《國際法和比較法季刊》、《國際經濟法學刊》、《世界貿易學刊》等匿名評審的國際法學刊物和其他國際主流學術刊物發表英文撰寫的論文30多篇,其中被SSCI收錄的8篇;出版以英文撰寫的專著四部,其中China and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A Legal Perspective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London, Singapore, 2002),該書得到多家學術刊物的良好書評。
中文專著《中國紡織品貿易法律環境》被選入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法律科學》叢書。
近著《入世後的中國與國際經濟法》剛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主持完成二個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一個教育部重點人文社科基地重大招標項目、一個教育部項目(2004),一個
國家知識產權局項目。
曾兩次獲得錢端升法學研究成果獎、第十二屆安子介國際貿易研究獎、兩次獲得浙江省高校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
2008年被省委組織部等六部門授予“浙江省優秀回國留學人員”。
科研項目
1) 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 “國際法中普遍性法律利益的保護問題研究”,主持人, 2008
2)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國際經濟法律規範的可以執行與國家經濟安全的相關性研究—以WTO法為例”, 2008
3) 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智慧財產權制度國際化背景下的中外智慧財產權競爭及其對我國技術創新的影響”,主持人 2003(已完成)
4) 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發展規劃領導小組重點課題“蘇浙滬兩省一市地方立法研究比較—對鼓勵外國投資立法的比較”,主持人, 2008
5) 國家知識產權局“我國企業海外併購的智慧財產權管理”,共同主持人,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