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這一生》是2022年3月河南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書名:孔子這一生
- 作者:鮑鵬山
- 出版社:河南文藝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22年3月1日
- 開本:32 開
- 裝幀:精裝
- ISBN:9787555913030
《孔子這一生》是2022年3月河南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孔子這一生》是2022年3月河南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我們常掛在嘴邊的“而立”“不惑”“知天命”這些詞,都來源於孔子。當我們年近三十,在社會上尚無立身之地;年近四十,為家長里短而煩心茫然;年近五十,為老之將至而惶惶不知所措……這些時候,我們需要讀一讀中國人共同的老師——孔子。十五志...
孔子小時候聰敏過人,只用半天工夫,就學會了200個漢字,會讀,會寫,會講,會用。小小年紀便愛上了《易》學,成了大學問家。目錄 1少年孔子 尼山求子 孔丘出世 母子受虐 顏母教子 勤勞好學的孩子 痛失良母 2成家立業 娶妻生子 勵精圖治 三十而立 孔子拜師 學子無貴賤 三月不知肉味 3潛心教學 重振杏壇 三...
《孔子紀行:至聖先師孔子的一生》是2020現代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孔子以一介布衣出身如何能成為一代聖人?為何要周遊列國?又有哪些奇特的遭遇?孔子有哪些特殊的才能?為何能吸引大批學生追隨? 孔子說:“我十五歲便立志向學;三十歲時,便能堅持所學毫不動搖。四十歲時,行為處世已經沒有不明白之處。
做人要學習孔子:少年有功夫、中年有成就、老來有境界。孔子以一人之力開創了綿延2500年而不絕的儒家文化,奠定了炎黃子孫的精神命脈和中華民族的意識魂魄。欲全面透徹地破解華夏文化的深層密碼、了解中國人之為中國人的基因序列,必得回歸到孔子那裡去追尋。在孔子一生的行思和言說中,處處隱藏著造成今日之中國的思想...
自我的勤奮學習和教育學生幾乎是孔子一生最重要的事情,當然他也做過大官,但是時間都很短,不過孔子教育學生的目的就是做官,找到機會為國家出力,為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孔子的理想在那個時代難以實現,促成他在晚年編寫整理了六經,作為傳達自己思想的典籍。這些典籍經過他的弟子和再傳弟子一直流傳至今,我們現在能夠...
在我心目中,孔子的一生不是一個偉人、聖人的一生——那只是後人企圖再為後來人所樹立的豐碑。他所做的一切,只是一個普通百姓、普通人所期盼做到的——為了美好的生活,為了人生的理想,為了所思所愛的人,也為了他所熱戀的祖國。我想,每個人都想像孔子一樣做人,像孔子一樣奮鬥,但絕不會有人想著得到像孔子一...
故事新說“解悶主義”再說孔子一生——聖人 分類:歷史小說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內容簡介 多面形象多重性格構成了一個不同尋常又意味深長的孔子。故事結構以兩條線索平行演進而又交替敘說,一是孔子在魯國得不到重用後被迫遊走列國,始終處於顛沛流離狀態的坎坷旅程與艱難行蹤;一是孔子從出生到成人,由一個生父不明...
齊施計謀 衛不得志 匡城陷困 南子召見 茫然歲月 陳國三年 戰中流亡 輾轉遊歷 暮年歲月 編輯推薦 孔子在中國是個聞名遐邇、婦孺皆知的人物。老百姓叫他做孔聖人,讀書人稱他為孔夫子。孔子的一生,坎坷而偉大,他廣收門徒、傳播禮道,將復興周禮作為己任。本書以豐富的史料、動人的故事刻畫出孔子傳奇的一生。
《孔子》是山東電視台與濟南電視台聯合攝製,滕敬德擔任總導演與製片人,張新建、劉子云聯合執導 [2],王繪春、韓福利、焦體怡、王克等主演的古裝歷史劇,於1991年在山東電視台首播 [3]。 該劇講述了孔子從15歲有志於學到73歲壽終的坎坷一生 [3]。導演 張新建、劉子云 首播時間 1991年 中文名 孔子 外文名 Confuci...
一方面,孔子一生棲棲遑遑,周遊列國,席不暇暖,為的就是推行他的“仁政”。然而孔子的政治主張得不到統治者的採納,不得已,轉而講學授徒,希望培養出德才兼備的人才,通過他們去宣揚他的思想學說,去實現他的政治理想。孔子就是這樣用自己的一生去推行他的 政治主張、實踐他的道德理想,孜孜不倦,死而後已。...
這則語錄,孔子自述其進德修業的過程,總結了他人生各個階段所達到的境界。從少年時“有志於學”開始,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學習的不斷深入,知識的積累、認識能力的提高、人生經驗也不斷攀升至新的高度。孔子以自己的人生體驗告訴我們,少年時的“有志於學”將為一生成長和發展打下紮實基礎;而終身學習,會使人...
所以我覺得高先生說孔子一生乾健,老子一生坤順,不甚妥當。若說孔子一生乾坤,老子一生坤乾,庶幾近之。第二,《老子》的辯證思維模式屬於與《周易》古經不同的另一類。中國古代辯證思想模式是只有一種,還是有多種。我看不是一種,而是兩種。一種在六經尤其《周易》古經中,後來由孔子及早期儒家繼承、發揚下來...
孔子一生以周公為榜樣,以恢復周朝政治和禮樂制度為己任,準備隨時輔弼國君實現這一主張,則封禪大典是必須掌握的重要國禮。《韓詩外傳》記載:“孔子升泰山,觀易隆而王可得而數者七十餘人。”經過多次實地考察,反覆對照,發現歷代封禪的具體儀式差異很大,為他掌握封禪禮儀提供了豐富的材料。當時的封禪與祭山活動都...
在孔子的一生中,從15歲“志於學”開始,到70歲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而止,其人生境界不斷提升,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一點,正是其終生“學而不厭”的結果。孔子通過其經歷以及理論為後世的教育開闢了一條嶄新的道路。其後,宋代理學家朱熹對儒學文化的教育思想進行了繼承與發展,不僅強調了學習的重要性與終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