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與當代中國

孔子與當代中國

在21世紀新的處境下,對於孔子、儒家思想與當代中國發展等等大問題,中國學術界亟需以一種全新的眼光重新予以深入全面地考察和思索。本書以儒學與中國社會變遷、當代公共論域中的孔子與歷史文化傳統、儒家與社會重建、大學教育中的孔子與儒家經典、儒家與公共倫理等七個主題,深入探討了孔子與當代中國發展關係的問題。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孔子個人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內容摘要,

內容簡介

20世紀文化論爭的焦點,始終圍繞在孔子、儒家思想傳統與中國現代化之關係等問題上面。有關“傳統和現代”的文化討論,是1915年開始的“新文化運動”時期知識分子文化討論的中心,也是80年代“文化熱”運動中知識分子熱烈爭論的主題。
在21世紀中國崛起復興的今天,人們對中國現代化前景的那種焦慮,那種由於國家經濟發展緩慢落後而產生的對傳統的憤懣已經大大緩解,傳統文化的回歸似乎頗有氣候。然而,這並不等於說深刻把握現代性問題、透徹認識傳統文化的任務已經完成;實際上,在新的處境下,對於孔子、儒家思想與當代中國發展等等大問題,中國學術界亟需以一種全新的眼光重新予以深入全面地考察和思索。

孔子個人簡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後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創始人。魯國人。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提出了“仁”的思想,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經其終生倡導和歷代儒家的發展,使中國儒家學說成為中華文化的主流,作為中國人的指導思想逾兩千餘年。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是德治主義,他執著地倡導德化社會與德化人生。德化社會的最高標準是“禮”,德化人生的最高價值是“仁”。孔聖人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同時精通易經《十翼》所作者,孔子是中國古代突破對自然山水宗教式態度的第一人,我愛大自然更愛自然山水,大自然包涵災難、地震、龍捲風、恐龍的滅絕等,而自然山水是永存的好風水,提出了“智者樂水,仁者樂山”(《論語·雍也》)的著名美學命題。

作者簡介

陳來,中國文化論壇理事。哲學博士,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1985年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研究生畢業,獲哲學博士。師從張岱年先生,曾擔任馮友蘭先生助手。現任北京大學儒學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哲學系學術委員會主任、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史教研室主任,並任清華大學、武漢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校兼任教授,首都師範大學特聘講座教授、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全國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國際中國哲學會(ISCP)副執行長。
學術領域:中國哲學史,主要研究方向為先秦哲學、宋元明清理學、現代中國哲學。主要專著有:《朱熹哲學研究》、《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哲學與傳統:現代儒家哲學與現代中國文化》、《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傳統與現代--人文主義的視界》等。

圖書目錄

總序
序 孔子與當代中國
第一章 主題報告
關於復興儒學的思考
儒家傳統現代轉化的資源
孔子與當代中國
問題與評論(一)
第二章 儒學與中國社會變遷
第三章 當代公共論域中的孔子與歷史文化傳統
第四章 儒家與社會重建
第五章 大學教育中孔子與儒家經典
第六章 “新國學”與“政治儒學”
第七章 儒家與公共哲理
第八章 圓桌討論
編後記
……

內容摘要

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裡,像中國人那樣對自己的文化傳統給以全面、深入批判在世界歷史上是令人矚目的,也許正因為如此,晚近出現的傳統文化復興的諸多現象,也引起了相當普遍的關注。這似乎表明,近代以來的中國變遷,始終與“傳統”的問題結下了不解之緣。
不管人們喜歡或不喜歡孔子和儒家,事實是,在中國過去兩千多年的歷史上,儒家在中國社會和文化中占據了突出的地位,在中國文化的形成上起了主要的作用;以至於人們有時把儒家傳統作為中國文化的代表,以孔子作為文化認同的象徵。另一個事實是,二十世紀的革命運動和現代化變革,給孔子和儒學的命運帶來了根本的變化;在二十世紀的文化運動中,對孔子和儒家思想的反省、批判可以說占了主導的地位。而跨入新的世紀以來,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和中國在政治、經濟上世界地位的提高,要求對孔子和儒家思想文化重新認識的呼聲也不斷出現。在這樣一個呼喚“文化自覺”的時代,我們期待把孔子和儒家的問題放進古老文明現代發展的縱深視野,置諸全球化的現實處境,以理論思考和實踐關懷相結合的態度,把對這一問題的思考推進到一個更深入的水平。
讓我們先舉出與“孔子與當代中國”問題有關的三種思想史的解釋方式,然後嘗試描述與“孔子與當代中國”問題相關的現實處境。
孔子與當代中國,這個題目很容易使人聯想起約瑟夫列文森四十年前的名作《儒教中國及其現代命運》。尤其是,這部書中正好就有“孔子在共產主義中國的地位”一章。在這一章的結尾,列文森說:“二十世紀的第一次革命浪潮真正打倒了孔子。珍貴的歷史連續性、歷史認同感似乎也隨之被割斷和湮沒。許多學派試圖重新將孔子與歷史的延續、認同統一起來。共產主義者在尋找逝去的時光中發揮了作用,並有自己明智的策略和方法:恢復歷史的本來面目,還孔子的真相,置孔子於歷史。”((《儒教中國及其現代命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二○○○年版,343頁)那么,什麼是“置孔子於歷史”?列文森的這部書中有一部分,名為“走入歷史”,這意味著,在他看來,儒家思想文化在二十世紀五十至六十年代的中國,已經喪失了任何現實的存在和作用,成為“過去”,而走進了歷史。正如他評論當時中國的文化政策所說:“共產主義者可以使孔子民族化,使他脫離與現行社會的聯繫,脫離今後的歷史,將他回歸於過去,只把他當做一個過去的人物對待。”(同上,336頁)與後來的“文革”不同,在六十年代初期的一個間隙,對孔子的比較平心靜氣的學術討論曾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