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批判論語譯說》是一套書的下部,上部是《孔子十日談》--評論孔子思想的另外一部書。作者是古棣、戚文、周英。
基本介紹
- 書名:孔子批判論語譯說
- 作者:古棣、戚文、周英
- 上部:《孔子十日談》
- 內容:評論孔子思想
前言,內容簡介,片段精華,作者介紹,評價,
前言
對於孔子及其學說的認識,三千年來始終存在著爭議,“五四”以來尤為激烈。至五六十年代,中國哲學史界形成了影響較大的兩大學派,一派是以馮友蘭為代表的“抽象繼承派”,一派是以古棣(關鋒)、戚文(戚本禹)為代表的“批判繼承派”。但此後,在中國政治風雲的巨大變化中,對孔子的爭論,已經極大地政治化了。歷經歷史的曲折,古棣等人在現代新儒學轟動一時的尊孔潮流中對孔子又持什麼態度呢?
內容簡介
《孔子批判》上卷是“孔子十日談”,在本卷中,作者以鮮明的立論和確鑿的史料,將孔子由封建崇拜的偶像做為科學研究的對象。通過對孔子生平的評述以及對其思想和觀念的研究,深刻地對孔子進行了有分析地批判。批判的鋒芒使其具備了相當的現實價值。
《孔子批判》下卷是“《論語》譯說”。《論語》一直被奉為“置之四海而皆準,行之萬世而不悖”的經典理論。然而,如果實事求是地全面地把它放到中華民族發展的進程中來考察,又將得出什麼樣的結論呢?本卷立足於從方法論上來研討《淪語》,除逐字逐句逐段進行今譯和解說外,還—一排除了古人和近人對其的誤解和曲解,批判之鋒芒未曾稍減。如對被譽為“註譯最佳”、廣為流傳的楊伯峻先生的糾謬即達一百多處,如此恕不贅舉。這是《論語》研究史上前所罕見的學術之舉。
需要說明的是,《孔子批判》上卷“孔子十日談”和下卷“《論語》譯說”各有三個附錄,均具有相當的學術價值,值得一讀。因篇幅的關係,將“《論語》譯說”的三個附錄移到了上冊。請讀者注意。
孔子是對炎黃子孫乃至全人類影響最大的偉大人物之一,《論語》是華夏乃至全世界生命力最強大的著作之一,出於弘揚傳統文化和“百家爭鳴”的考慮,儘管本書的觀點我們不一定全部同意,但是它的出版仍然是一件很有價值的事情。
片段精華
袁世凱的稱帝和孔子的政治思想
袁世凱因緣時會竊奪辛亥革命的果實,當了中華民國的大總統。這個封建餘孽的野心家,對外依靠帝國主義,對內排斥真正的國民革命黨人。他派人刺殺了宋教仁,篡改,大總統變成了實際的終身制,並積極醞釀做皇帝,1915年,承認了日本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同時龍袍加身,成了皇帝,國號洪憲,此年被宣布為洪憲元年。然而,袁世凱的皇帝夢只做了八十三天,在全國憤怒指責下,在護國軍討袁的壓力下皇帝夢破滅了;先是取消帝位,接著就一命嗚呼了。
袁世凱要實行封建專制主義、要做皇帝,他懂得除了掌握軍隊、政權和財權之外,還必須搞意識形態,這就很自然地想到利用孔子的儒家思想製造輿論,以對付資產階級的民主主義。開初在辛亥革命造成的思想氣氛之下(政治平等和思想自由在形式上已為法律所承認,而為革命浪潮直接波及的南方各省自由、平等的空氣相當濃厚,孔廟已經改為學堂,貞操牌坊已被砸碎),袁世凱還不敢公然提倡“尊孔讀經”,而用道德說教,欺騙人民,低毀民主和自由,並向封建餘孽們發出信號。1912年9月20日,袁世凱下令“尊崇倫常”,提倡“禮教”。他說:“中華立國以孝梯忠信、禮義廉恥為人道之大經。政體雖更,民彝無改”,“唯願全國人民恪守禮法,共濟時難。……本大總統痛時局之阽危,怵綱紀之廢馳,每念今日大患,尚不在國勢,而在人心。苟人心有向善之機,即國本有底安之理。”(《正宗愛國報》1912年9月20日)在政府提倡禮教的號召下,社會上出了許多尊孔的團體,如孔教會、孔社、宗聖會、孔道會,形成了一股尊孔讀經、恢復封建禮教的逆流。其中以康有為作會長的孔教會的影響最大最壞。該會在袁世凱政府支持下辦了《孔教會雜誌》月刊,孔教會的副會長陳煥章擔任主編。從1913年2月到1914年1月,《孔教會雜誌》共出版十二期,有圖畫、論說、講演。學說、政術、專著、歷史、傳記、譯件、叢錄、文苑、書評、孔教新聞、各教新聞、本會紀事等15個欄目,刊登孔子塑像、孔廟、孔府、孔林的照片,研究孔子的歷史、考證孔子弟子的身世,闡發儒家經典的精義,發出了尊孔讀經、祀孔配大、定孔教為國教的喧囂聲。作者大都是當時文化界的名流,如孔令貽(衍聖公)、王闓運、康有為、嚴復、廖平,其中還有一個美國人——袁世凱政府顧問古德諾,就是這個古德諾在1915年8月寫了一篇《共和與君主論》,上呈袁世凱,聲稱中國實行君主制適合國情。在這樣的聲勢下,孔教會大為發展,各省各縣紛紛成立孔教會支會,一些重要城市也成立了孔教交會。
在尊孔“輿論”剛出籠的時候、袁世凱就用政府的命令推波助瀾。他於1913年6月22日頒發“尊崇孔聖文”,1914年9月25日又頒發《祭孔令》,公開恢復了清朝的祀孔制度,並規定每年舊曆仲秋上丁中央的地方政府一律舉行“祀孔曲禮”。1914年11月3日,袁世凱又下了一道“箴規世道人心”的告令,把清朝就存在的腐敗現象和封建士大夫看不慣的新現象,一概說成是民主共和造成的,他以衛道者的姿態寫道:民國初年“一二桀黠之徒(按:指孫中山等民主派傑出人物),利用國民弱點,遂倡無秩序之平等,無界說之自由(按:倡“無秩序……”、“無界說……”云云,純為誣諂),謬種流傳,人禽莫辨,舉吾國數千年之教澤掃地無餘。求如前史所載忠孝節義諸大端,几几乎如鳳毛麟角之不可多得。”接著又說:“一個國家不必愁貧,不必憂弱,唯獨國民道德喪亡,則必魚爛土崩而不可救。”最後說:既然國民把國家“付託”給他,他就要“改良社會”,“以忠孝節義四者為中華民族之特性,為立國之精神”。並傳諭內務部、教育部把這個告令懸掛於學校講堂,刊印於課本的封面,令學生天天觀看,“以資警惕”,“務期家喻戶曉,俾人人激發其天良”(《愛國白話報》1914年11月5日)
“尊孔讀經”,就是袁世凱當皇帝的輿論準備。1915年就公開醞釀君主立憲。袁世凱的大公於袁克定(人稱“太子”)指使楊度成立“籌安會”,直接製造袁世凱當皇帝的輿論,並準備讓人推舉他登基並舉行大典。按公、候、伯、子、男五等爵位封文武官員182人;封爵也沒有冷淡了孔家——封孔子的七十六代孫孔令貽仍襲衍聖公,並加郡王稱號……
袁世凱當了83天皇帝就完蛋了。他看錯了時代,低估了人民的革命力量。但是,從他要做專制主義者、要做皇帝的立場說來,他選擇了孔子和孔教為輿論工具,卻是沒有選錯的,只有孔子創立的儒家、孔子的政治思想,對於袁世凱才是最恰當的,其他,譬如道家、道教與佛學。佛家都是不適用的——同封建社會各個王朝選擇孔子政治思想作為統治思想一樣,也是由孔於政治思想的內在本質決定的。袁世凱當皇帝失敗,“皇帝”也從此更加名聲狼藉,以後沒有野心家敢效尤袁世凱當皇帝的了。但是地主階級還是存在,以孔子政治思想為代表的封建思想還是存在,所以,以後舊式和新式的軍閥還要利用孔子。孔子的政治思想是最適用於封建主義王朝的統治思想,也是最適宜於封建主義復辟的思想工具——這是歷史的結論。
作者介紹
古棣,筆名,即關鋒,我國五六十年代著名哲學家曾任全國權威雜誌《哲學研究》常務編委、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教授,並有多種專著,孔子和儒學及老莊研究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九十年代重現學壇而且著述迭出,代表作有《老子通》等。
戚文,筆名,即戚本禹,五六十年代即從事歷史研究,著作頗豐,代表作有等。
周英,紅旗出版社編輯;與古棣多有合作著作行世。
評價
這等當年風雲人物倒霉鬼重出江湖,自然惹人注目,雖然用了化名,發行者還是忍不住偷偷透露這兩人的身份,這畢竟是一大賣點。作者看待《論語》的態度,自然是有點不合時宜的左,但是沒有大多數人想的那么厲害,只是忍不住時不時用階級觀點分析一下裡面的“民”、“大夫”、“士”的階級成分。還有一點值得注意,就是這兩人似乎和楊伯峻有仇,一共給楊伯峻挑了三百七十多處錯--論語一共才四百八十多章。這些挑的錯,看來有些是合理的,看來楊伯峻也沒有那么專業式的嚴謹,但是有些屬於故意的學術找茬性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