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長縣誌

《子長縣誌》是子長縣誌編纂委員會編纂的地方志。

基本介紹

  • 書名:子長縣誌
  • 作者:子長縣誌編纂委員會
  • 出版社:陝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1993年12月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

內容簡介

本志記述了該縣自然、社會、經濟、文化、政治軍事等各方面的發展與現狀。

作品目錄

封面
子長縣誌
著作權頁
子長縣誌編纂委員會
子長縣誌編纂委員會辦公室
《子長縣誌》編纂人員
《子長縣誌》審稿單位
圖片
子長縣行政區劃圖
子長縣誌編纂委員會成員合影
子長縣誌辦工作人員合影
中共子長縣委外景
子長縣人大、政府辦公樓
子長縣城——瓦窯堡鳥瞰
瓦窯堡革命舊址
瓦窯堡會議舊址
毛澤東舊居
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舊址
子長烈士紀念館
謝子長將軍
子長油礦全景
子長境內第一口油井
原油外運
南家咀煤礦
子長縣發電廠
子長縣水泥廠
瓦窯堡市場一瞥
子長名吃——煎餅、涼粉
子長粉條(絲)
縣城街一隅
愚公橋
中山川水庫
引種紅豆草
丹頭流域治理全景
芋則灣蔬菜基地
子長中學
子長縣幼稚園
瓦窯堡國小
子長縣防疫站檢驗室
鐘山石窟全景
鐘山石窟二號窟人物造像
鐘山石窟二號窟佛像
鐘山石窟三號窟佛像
蕭寺宮壁畫
陝北紅軍使用過的部分武器
安定故城
丹頭城遺址
子長人民劇團演出《任志貞》劇照
子長嗩吶
1.安定貝萊魚化石
2.羊首乳釘紋簋
3.清極不畏寒 賀晉年 作
4.書法 王聚才 書
楊鴻章 書
老人 封營莊 攝
王志篤 書
序一
序二
凡例
目錄
概述
大事記
中共中央在瓦窯堡
進駐瓦窯堡
糾正肅反
瓦窯堡會議
毛澤東在瓦窯堡黨的活動分子會議上作《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報告
東征和西征
國共合作的醞釀
中央黨校與紅軍大學
西北抗日紅軍大學舊址
蘇區政策
名人軼事
毛澤東舊居(劉家院)
周恩來舊居
撤離瓦窯堡
第一編行政建置
第一章縣域位置
第二章建置沿革
第三章行政區劃
第一節境域變遷
第二節政區變遷
第三節村落變遷
第二編自然環境
第一章地質
第一節構造
第二節地層
第二章地貌
第一節類型
第二節分區
第三節主要山川
第三章氣候
第一節日照
第二節氣溫
第三節地溫
第四節氣壓和風
第五節降水與蒸發
第六節霜雲霧
第四章物候
第一節植物候
第二節動物候
第三節非生物候
第四節物候諺語
第五章水文
第一節河流水系
第二節地下水
第三節水質
第六章土壤
第一節分布特徵
第二節類型及性狀
第三節土壤性質
第七章植被
第三編自然資源
第一章礦產資源
第一節煤
第二節石油
第二章光熱資源
第一節光能
第二節熱量
第三章水資源
第一節地表水
第二節地下水
第三節供需狀況及水能
第四章土地資源
第一節面積
第二節類型
第三節等級
第四節坡度
第五章植物資源
第一節林木
第二節草類
第六章動物資源
第四編自然災害
第一章成災因素
地質災害
乾旱
洪澇
冰雹
霜凍
大風
蟲害
第二章災害記實
第一節旱災
第二節水災
第三節雹災
第四節凍災
第五節風災
第六節蟲害
第七節地震
第三章抗災救災
第一節測報
第二節抗災
第三節救災
第五編土地
第一章土地經營
第一節私有經營
第二節集體經營
第二章土地改革
第一節土地革命前農村土地狀況
第二節土改分田
第三節土登評產
第三章土地治理
第一節興修梯田
第二節打壩淤地
第三節改河治灘
第四節平整川地
第四章土地利用
第一節土地面積
第二節利用現狀
第三節耕地坡度
第四節土壤沙化
第五章土地與人口
第一節人口與土地
第二節人口與建設用地
第六章土地管理
第一節機構
第二節政策宣傳
第三節土地證核發
第四節土地法規
第五節建設用地管理
第六節土地清查
第七節糾紛處理
第六編人口
第一章人口源流
第二章人口規模
第一節人口數量
第二節人口分布
第三節人口密度
第三章人口變動
第一節自然變動
第二節社會變動
第四章人口構成
第一節性別構成
第二節年齡構成
第三節文化構成
第四節職業構成
第五節民族姓氏
第五章人口調查
第六章人口控制
第一節組織機構
第二節教育獎懲
第三節節育措施
第七章婚姻家庭
第一節婚姻狀況
第二節家庭類型
第七編農業
第一章機構
第二章經濟體制變革
第一節土地私有制
第二節土地公有制
第三節收益分配
第三章耕地
第四章農作物
第一節糧食作物
第二節油料作物
第三節經濟作物
第五章農技農藝
第一節種植制度
第二節栽培技術
第三節肥料施用
第四節作物保護
第六章農業機具
第一節手工農具
第二節農業機械
第八編林業
第一章機構
第二章林業概貌
第三章林業生產
第一節植樹造林
第二節採種
第三節育苗
第四節重點綠化工程
第四章林木營護
第一節品種改良
第二節新法栽培
第三節林木管理
第四節病蟲防治
第九編畜牧
第一章機構
第二章畜禽飼養
第一節畜禽品種
第二節畜禽分布
第三節養羊基地
第三章飼草飼料
第一節飼草
第二節飼料
第三節牧草播種
第四章畜禽疫病防治
第一節畜禽疫病
第二節疫病防治
第十編水利水保
第一章機構
第二章水利建設
第一節引水工程
第二節蓄水工程
第三節提水工程
第四節飲水工程
第五節河道治理
第六節水能利用
第三章水土保持
第一節水土流失
第二節綜合治理
第四章經營管理
第一節工程管理
第二節水產養殖
第十一編工業
第一章經營體制
第一節國營工業
第二節集體工業
第三節私營與公私合營工業
第二章工業門類
第一節煤炭工業
第二節石油工業
第三節冶金工業
第四節電力工業
第五節造紙、印刷工業
第六節建材工業
第七節機械工業
第八節紡織、縫紉工業
第九節陶瓷工業
第十節食品工業
第三章生產管理
第一節生產設施
第二節產品產量
第三節經營管理
第四章工業普查
子長縣1985年工業企業統計(單位:人 萬元)
第十二編交通郵電
第一章交通
第一節道路
第二節橋樑 隧道
第三節運輸
第四節管理
第二章郵電
第一節機構
第二節郵政
第三節電信
第十三編商業
第一章集市貿易
第一節集市
第二節物資交流會
第二章私營商業
第三章集體商業
第一節機構
第二節管理
第三節經營
第四節供應
第五節農副產品購銷
第四章國營商業
第一節機構
第二節商品購銷
第三節經營管理
第五章糧食
第一節機構
第二節糧油收購
第三節糧油銷售
第四節糧油儲運
第五節經營管理
第十四編財政金融
第一章財政
第一節機構
第二節體制
第三節財政收入
第四節財政支出
第五節資金開發
第六節陝北老區建設資金
第二章稅務
第一節機構
第二節稅種
第三節稅率
第四節徵收管理
第三章金融
第一節機構
第二節貨幣
第三節貨幣管理
第四節儲蓄
第五節信貸
第六節保險
第七節債券
第十五編城鄉建設
第一章縣城建設
第一節城郭變遷
第二節城區交通
第三節城區建築
第四節排水給水
第五節城區照明
第六節城區衛生
第七節城區綠化
第二章集鎮建設
第三章鄉村建設
第一節民居建築
第二節公共設施
第四章建築設計
第一節建築隊伍
第二節設計施工
第三節建築材料
第五章城鄉建設管理
第一節城鎮房產管理
第二節房屋普查
第三節城區規劃
第四節村鎮規劃
第六章環境保護
第一節污染
第二節治理
第十六編經濟管理
第一章經濟綜述
第二章計畫管理
第一節機構
第二節生產計畫管理
第三節流通計畫管理
第四節固定資產投資計畫管理
第五節陝北老區建設資金管理
第三章統計
第一節機構
第二節統計調查
第三節統計服務
第四章審計
第一節機構
第二節審計與監督
第五章物資
第一節機構
第二節物資購銷
第三節物資管理
第六章物價
第一節機構
第二節商品價格
第三節管理措施
第四節監督與檢查
第七章工商管理
第一節機構
第二節市場管理
第三節企業登記管理
第四節個體工商企業管理
第五節契約、商標、廣告管理
第八章標準計量
第一節機構
第二節計量管理
第三節標準化管理
第十七編政黨群團
第一章共產黨
第一節組織建設
第二節黨員
第三節黨的代表大會
第四節中心工作
第五節宣傳教育
第六節整黨整風
第七節紀律檢查
第八節統一戰線
第二章國民黨
第三章人民政協
第一節機構
第二節政治協商會議
第三節政協工作
第四章民眾團體
第一節工人組織
第二節青少年組織
第三節婦女組織
第四節農民組織
第五節工商業組織
第十八編政權
第一章縣衙 縣署
第一節縣衙
第二節縣署
第二章人民代表大會
子長縣1944年參議員統計
子長縣1946年參議員統計
第一節選舉
第二節人大常務委員會
第三章政府
第一節縣政府
第二節民政
第三節勞動人事
第四節信訪
第五節檔案
第十九編司法
第一章公安
第一節機構
第二節治安管理
第三節消防
第四節收容看守
第二章法律監督機關
第一節機構
第二節刑事檢察
第三節法紀檢察
第四節經濟檢察
第五節監所檢察
第六節控告申訴檢察
第三章法律審判機關
第一節機構
第二節訴訟制度變革
第三節案件審理
第四節人民陪審
第五節申訴信訪
第六節案件複查
第四章司法行政
第一節機構
第二節法制教育
第三節人民調解
第四節公證
第五節律師業務
第二十編軍事
第一章機構
第二章軍事地理
第一節戰略地位
第二節軍事地形
第三節軍事氣候
第四節軍事通道
第五節軍用水源
第六節軍事要地
第三章兵役
第一節兵役制度
第二節兵員徵集
第四章地方武裝
第一節團練保甲
第二節民團
第三節紅軍游擊隊
第四節民兵
第五章駐軍與防務
第一節駐軍
第二節防務
第六章軍供支前
第一節軍需供應
第二節民眾支前
第七章重大兵事紀略
第一節宋代兵事
第二節明代兵事
第三節清代兵事
第四節民國兵事
羊馬河戰役經過示意圖
第二十一編教育科技
第一章教育
第一節機構
第二節私塾 儒學 書院
第三節普通教育
第四節專業教育
第五節成人教育
第六節教師隊伍
第七節教育經費和校舍設施
第八節勤工儉學
第二章科技
第一節機構
第二節科技隊伍
第三節科技普及
第四節科技成果
第二十二編體育衛生
第一章體育
第一節機構
第二節民間體育
第三節學校體育
第四節業餘體育
第五節運動會
第二章衛生
第一節機構
第二節防疫
第三節醫療
第四節藥材
第二十三編文化
第一章民眾文化
第一節文化館
第二節圖書館
第三節工人俱樂部
第四節農村文化站
第五節文化市場
第二章民間藝術
第一節秧歌
第二節民間音樂
第三節陝北說書
第四節民間美術
第五節戲劇
第六節城鄉文藝活動
第三章新聞廣播
第一節新聞
第二節廣播
第四章電影 電視
第一節電影
第二節電視
第五章書店
第六章藝文
第一節作品存目
第二節作品選錄
第二十四編文物
第一章古遺址
第一節古生物化石遺址
第二節古城堡遺址
第二章古墓葬
秦人墓
石棺墓群
流淚坡石棺群
鴉巷石棺墓
明朝
清朝
第三章石窟
第一節鐘山石窟群
第二節張家岔石窟
第三節魏家岔石窟
第四節馬石寺石窟
第四章古建築
芽坪孝行坊
第五章碑刻
子長縣部分碑刻統計
第六章現代文物
第一節革命鬥爭舊址
第二節中央領導人故居
第三節革命烈士陵墓
第七章館藏文物
第一節出土文物
第二節革命文物
第八章安定八景
第二十五編民俗
第一章民情風俗
第一節生活習俗
第二節生產習俗
第三節節令習俗
第四節婚嫁習俗
第五節喪葬習俗
第六節生壽習俗
第七節禮節習俗
第八節陳規陋習
第九節社會新風
第二章宗教信仰
第一節佛教
第二節道教
第三節天主教
第二十六編人民生活
第一章農民生活
子長縣1983年49戶農民收支統計(單位:元)
第二章職工生活
第二十七編方言
第一章語言特徵
第二章聲母 韻母 聲調
第一節聲母
第二節韻母
第三節聲調
第三章子長話與國語語音對應規律
第一節聲母對應規律
第二節韻母對應規律
第三節聲調對應規律
第四章方言詞語
第五章語法特點
第六章標音舉例
歌謠
歇後語
諺語
第二十八編人物
第一章人物傳
薛文周(1589~1634)
王匯( )
張在朝( )
廖均( )
王鴻薦( )
龍錫慶( )
任廣盛(1870~1930)
楊庚武(1898~1931)
圖:楊庚武
焦維熾(1910~1932)
圖:焦維熾
惠澤仁(1910~1933)
黃天錫(1878~1934)
任志貞(1914~1934)
圖:任志貞
白德勝(1904~1934)
強世清(1911~1934)
劉存元(1890~1934)
謝子長(1897~1935)
圖:謝子長
閻志耀(1909~1935)
謝福成(1908~1935)
謝紹安(1909~1935)
欒新春(1918~1935)
閻隨則(1914~1935)
楊風歧(1907~1936)
薛毓瑞(1902~1936)
路尚奎(1873~1941)
張文化(1879~1947)
吳士芳(1917~1947)
圖:吳士芳
史秀芸(1917~1948)
李清業(1917~1948)
郭子秀(1907~1949)
楊國棟(1901~1950)
圖:楊國棟
孫紹山(1906~1951)
楊如震(1881~1959)
侯錫康(1888~1960)
圖:侯錫康
折可達(1898~1963)
閻紅彥(1909~1967)
圖:閻紅彥
劉昌漢(1915~1967)
趙通儒(1909~1969)
圖:趙通儒
吳寬則(1871~1971)
圖:吳寬則
黃立德(1902~1980)
圖:黃立德
營爾斌(1903~1981)
李景膺(1907~1981)
高維嵩(1916~1985)
圖:高維嵩
吳習智(1913~1985)
圖:吳習智
第二章人物錄
第一節革命烈士名錄
第二節子長籍將軍譜
圖:賀晉年
圖:陳克功
圖:李赤然
圖:賀吉祥
圖:賀毅
第三節勞模名錄
圖:南世華
圖:黃振武
圖:何劍常
圖:崔治寶
圖:沈為備
圖:謝紹旺
圖:閻俊昌
圖:姬乃明
圖:張建新
圖:白生榮
圖:郭雙成
圖:馬俊圖
圖:孫炳錄
圖:孫銀亭
圖:薛志和
圖:郭永蘭
圖:魏春林
圖:李占軍
圖:強海容
第三章人物表
第二十九編“文化大革命”紀實
第一章“文革”序幕
第一節工作組進校
第二節教師集訓會
第三節紅衛兵
第四節造神運動
第二章“文革”動亂
第一節造反組織的孽生、分裂及內訌
第二節“三支兩軍”
第三節批鬥“當權派”
第四節文攻武衛
第五節打、砸、搶
第六節重大武鬥
第七節制止武鬥
第三章“文革”臨時權力機構及其活動
第一節革命委員會
第二節群專部
第三節“清隊”
第四節“四下一遣”一打三反”
第五節大批判
附錄
文獻輯錄
雜錄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