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瘖

子瘖

子瘖(yīn音),病名。出王肯堂《胎產證治》。亦名身重瘖、啞胎、妊娠失音、妊娠不語。指妊娠後期出現聲音嘶啞或不能發聲的一種病症。

子瘖簡介,1)、子瘖來源,2)、概述,3)、病因病理,診斷、辨認及治療,1)、診斷要點,2)、辨證分型,3)、分型治療,4)、中成藥,簡便方及注意事項,1)、簡便方,2)、注意事項,

子瘖簡介

1)、子瘖來源

《素問·奇病論》:“人有重身,九月而瘖。”本病多發生在 妊娠九月左右,因胎兒增大,胞脈受阻,腎脈不通,腎陰不能上承,以致逐漸或突然發病。如無其他症狀,一般不需治療,待分娩後,胞絡通,腎水上滋舌本,其音自復。如音嘶而兼見咽喉乾燥,顴紅。掌心灼熱,頭暈耳鳴等,治宜滋腎益陰,用六味地黃丸加減以生其津,津足則榮舌本,自然發聲。宣竅開發之治不宜於本證。
子瘖

2)、概述

妊娠晚期,孕婦突然出現聲音沙啞,甚則不能出聲音,稱為“子瘖”。亦名“妊娠失音”。

3)、病因病理

子瘖之病,與肺、腎密切相關。因少陰腎脈,下養胎元,上循喉嚨,系舌本,肺主聲音。
若腎精耗損大過,或胎氣偏盛,阻遏少陰腎脈,腎精不能上承養肺,則音啞不揚,遂致子瘖。本證一般以虛證多見。
1.氣虛 素體氣陰不足,腎精內虧,肺虛氣弱,復因妊娠胎體漸長,陰血養胎,陰津益虛,腎精不能上承,則金破不嗚。
2.氣實 胎氣偏盛,阻遏腎脈,津液不能上至舌本測音啞不揚。

診斷、辨認及治療

1)、診斷要點

1.以妊娠後失音為主症,並多發於妊娠後期,一般以虛證多見。
2.本病須與外感所致音瘖者鑑別,外感引起之音瘖,必有外感表證,如發熱、惡寒、頭痛、咽痛、咳嗽等症。子瘖則無外感表證,待足月生產,自能復常。

2)、辨證分型

1.氣虛 妊娠音啞,頭暈神疲,腰酸肢軟,咽乾口燥,小便短赤,大便乾結。看紅苔花剝或有裂紋,脈細滑帶數。
2.氣實 形體壯實,聲音重濁低微或發不出聲,喉中痰阻,胸悶不適,大便秘結。苔薄,舌質正常,脈弦滑。

3)、分型治療

1.氣虛治法:益氣補腎,養肺開音。
方藥:竹葉麥門冬湯合六味地黃湯加減。
竹葉9克 竹茹9克 麥冬9克 北沙參9克生熟地各9克 山茱萸9克 山藥9克 茯苓9克 丹皮9克 澤瀉9克 杏仁9克 桔梗6克加減:肺夾痰火,兼有咳嗽,咽痛,咳吐黃痰者,去澤瀉、山茱萸,加瓜蔞仁12克、蘆根15克、象貝12克。
2.氣實治法:順氣開音,化痰利咽。
方藥:瘦胎撻氣飲加味。
杏仁9克 菖蒲9克 枳實9克 桔梗3克生甘草5克 蘇子梗各9克 川貝母9克 胖大海5克

4)、中成藥

1.六味地黃丸 每日2次,每次6~9克。
2.大補陰九 每日2次,每次6~9克。

簡便方及注意事項

1)、簡便方

1.玉蝴蝶、冰糖放人去核的梨中,蒸服。
2.黃芪30克、大棗5枚,煎湯代茶。

2)、注意事項

1.本病以虛證多見,以肺腎氣陰不足為主,好發於妊娠後期,其特點為突然起病,音嘶不揚,或音細嘶啞,而無外感表證。此時精神不要過於緊張,應注意靜心休養,少講話。飲食宜清淡,滋潤,忌辛苦酸辣之品,以免傷津耗液。
2.本病須與外感失音相鑑別,如為外感所致,須及時祛邪外出。如為本病,酌情給予補養肺腎、益氣開音之劑,不須妄投醫藥。足月分娩之後,自能復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