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學而不思則罔兩章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兩章》是康有為所著作品,出自於《康有為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子曰學而不思則罔兩章
  • 作者:康有為
  • 作品出處:康有為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 創作年代:近代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聖人防儒教之弊,而憂異教之害焉。夫儒教之弊,學、思不兼也;異端之害,攻者所致也。夫子預防之。且古之儒者,鹹預聞大道之統,絕不在“六藝”之科,故無辟儒之患,而異學不行焉。後世儒術微,異教熾,於是考據、義理之學爭於道中,諸子九流之學歧於道外。考據、義理交譏,其弊浩博而寡要,陋略而難安。諸子九流並興,其患兼愛而害仁,為我而害義。嗟乎!百家往而不返,而先聖本末純備之學術,遂為天下裂。
吾夫子為儒教之師,憂後儒挾其不思不學之學爭於教中,更患其侵於異端之學遁於教外,乃言曰“六經”。傳授之初,無章句訓詁之繁文,無性命理氣之奧旨,而微言大義,賴好學深思之士備知其要,因會其道體之全。三代政教方明,刑名、法術之書不作,虛無寂滅之教不開,而誦詩讀書,凡方領矩步之儒鹹出一途,而絕無見聞之異。
今則正學衰息,異教流行,蓋難言矣。強博者,學矣,然而不思,無心得也;沉潛者,思矣,然而不學,無據守也。若是者,非罔則殆。言道為一端,攻者眾矣,實以亂道;指心為一端,攻者益眾矣,實以冥心。若是者,斯害也已。大抵正學中微,多起於陋儒之爭席,講聲音,窮文字,圖太極,明本心,栩栩謂得聖學之傳,專己守殘,如大道何!且精研傳注而義理實粗,妙說陰陽而施行多礙,其罔殆正復可哀。而乃挾爭名恐破之私,始則主奴,繼則冰炭,異學乘虛而大入,而儒術遂衰。是誰階之厲歟?雜學日興,本起於後生之好異,鳴堅白,談清虛,語坐忘,說無生,熙熙爭揚異氏之波,索隱行怪,如叛道何?且恐物議未齊而清談誤國,良知未致而猖狂成風,其害正難隱弭。而乃挾植黨樹徒之勢,陰用異說,陽奉吾名,儒道日雜而多端,而異教橫行,其禍可勝道歟!吾也深知罔殆之弊,故生平論撰,必博學而慎思之。姬公、老彭乎,古之述作上才哉!吾其竊比之也。惟吾黨德行文學,各分具體,將來學派或分,流弊伊胡底乎?尤憂異端之學,故怪神不語,必深閉而固拒之。原壤、老聃乎?今之方外逸人哉!吾偶周旋之耳。惟吾黨守死善道,無惑他歧,將來禦侮有人,吾道其重賴乎!
吁!儒林道學有分門,後世久相水火,豈知瑣碎箋疏,空談語錄,舉無關儒家道統之傳。絕域遠夷傳異教,後來益更詭奇,豈知矯誣上天,誑誘我民,早宜嚴屏之。四夷之法,儒教庶幾哉!
【注】:以上為原文部分內容

作者簡介

康有為(1858年—1927年),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廣東省南海縣丹灶蘇村人,人稱康南海,中國晚清時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代表人物。康有為出生於封建官僚家庭,光緒五年(1879年)開始接觸西方文化。光緒十四年(1888年),康有為再一次到北京參加順天鄉試,藉機第一次上書光緒帝請求變法,受阻未上達。光緒十七年(1891年)後在廣州設立萬木草堂,收徒講學。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得知《馬關條約》簽訂,聯合1300多名舉人上萬言書,即“公車上書”。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開始進行戊戌變法,變法失敗後逃往日本,自稱持有皇帝的衣帶詔,組織保皇會,鼓吹開明專制,反對革命。辛亥革命後,作為保皇黨領袖,他反對共和制,一直謀劃溥儀復位。民國六年(1917年),康有為和張勛發動復辟,擁立溥儀登基,不久即在當時北洋政府總理段祺瑞的討伐下宣告失敗。康有為晚年始終宣稱忠於清朝,溥儀被馮玉祥逐出紫禁城後,他曾親往天津,到溥儀居住的靜園覲見探望。民國十六年(1927年)病死於青島。康有為作為晚清社會的活躍分子,在倡導維新運動時,體現了歷史前進的方向。但後來,他與袁世凱成為復辟運動的精神領袖。他也是書法家,北京大學教授陳玉龍曾評價:“縱觀20世紀中國書壇,真正憑深厚書法功力勝出,達力可扛鼎境界者,要數康有為、于右任、李志敏、沙孟海等幾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