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彬院發展歷程
母校從1905年創立後,校址曾幾經變遷。1922年,在江灣現址建成復旦大學新校舍。1923年,復旦學生郭任遠留美獲博士學位歸國。他本打算去北京大學,在母校師生盛情邀請之下,決定回母校執教。次年郭先生向其堂叔父郭子彬等人募捐三千元,用以購置了儀器、動物和書籍,創辦了心理學系。
郭任遠先生是行為主義心理學的追隨者,回國以後頗有一番抱負。他想把心理學系擴充為心理學院,但是苦於沒有房舍。1925年,他向郭子彬募捐五萬元,親自督工建造,造成了這座四層的樓房,供教學、科研之用,命名為子彬院。

子彬院建成以後,立即成為“全校發號施令的首腦,校長辦公處,各系主任辦公處,以及註冊、庶務、會計等處,俱集結於該院樓下,一切重要文告,皆張貼在那兒,龐大的第101教室,更無疑是變相的大禮堂。”(見《復旦同學會會刊》四卷第四期)
建築特點
心理學院隨子彬院建成而成立,占據二、三、四層樓,設有動植礦物標本陳列室、實驗室、飼養室、照相室等,並且聘請著名學者唐鉞、蔡翹、蔡堡、李汝祺、孔憲武等來校執教,形成了堅強的教授陣容,也吸收了眾多的莘莘學子。也就是從這裡,造就出一批中國最早的心理、生理學人材,如童第周、馮德培、胡寄南、徐豐彥、沈霧春、朱鶴年等。
學校重視基礎教學和努力培養學生的獨立工作能力,提倡“學術獨立、思想自由”的風氣。為了適應社會需要,還不斷創立新學科。心理學院的創立,不獨在復旦校史中增添了新篇章,在全國也是新鮮事。
歷史沿革
抗戰爆發後,日本侵略軍在上海狂轟濫炸,復旦地處要衝,慘遭炮火浩劫,許多設施如體育館、第一宿舍頓成瓦礫,美麗蜻峭的校園荒蕪不堪,但唯獨子彬院受損較輕。

今天的復旦園已是高樓林立,但子彬院獨特别致的風格,仍吸引著新一代復旦人。
復旦大學子彬院建於1925年,距今已有83年的歷史,是一幢具有濃厚歷史價值的建築,2004年被列為上海市楊浦區區級文物保護建築,2006年被列為上海市第四批優秀近代建築,但歲月的風霜使它稍減了往日的風采,為了保留其古樸風貌,展示學府百年風韻,復旦大學擬對子彬院進行修繕,在功能定位上,為使學校的管理中心和歷史中心相融合,決定將其恢復為校長辦公室。
2008年9月23日,復旦大學與香港嘉華集團共同舉辦“復旦嘉華日”活動。香港嘉華集團主席、復旦大學校董呂志和向復旦大學捐資3000萬港幣,用於復旦大學歷史文化建築子彬院的改擴建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