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城遺址

嬴城遺址

嬴城遺址,位於山東省濟南市萊蕪區羊里鎮城子縣村,是新石器時代至漢代的遺址。

嬴城遺址發現於1973年,包含城址、村落、軍營與糧倉、冶鑄場所及墓葬等類別。遺址文化層較厚,歷年來採集到的文物標本有石磨棒、紡輪、石斧、石鏟等石器,爵、壺、鼎、劍、戟等青銅器,以及刀范、漢代半兩錢範等石質范具。不僅顯示其有著悠久的歷史,而且呈現出從龍山文化至漢代發達的社會狀況,為研究蕪湖地區的歷史文化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

2013年,嬴城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嬴城遺址
  • 地理位置:山東省濟南市萊蕪區羊里鎮城子縣村
  • 所處時代:新石器時代、商、漢
  • 保護級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 編號:7-0233-1-233
歷史沿革,遺址特點,文物遺存,研究價值,保護措施,旅遊信息,地理位置,交通信息,

歷史沿革

1973年,在今萊蕪區羊里街道的城子縣村發現了嬴城遺址。
嬴城遺址
嬴城遺址高台一角

遺址特點

綜述
嬴城遺址,地處平原地帶,覆蓋面積較大,北至城子縣村北,南至嬴城南面的大增家莊和小增家莊北,東至嬴汶河,西至倉上村一帶,面積200餘萬平方米。遺址包含城址、村落、軍營與糧倉、冶鑄場所及墓葬等類別。
嬴城遺址
嬴城遺址
城址
北城,為不規則梯形,東牆邊長約397米,西牆較東牆短,東西長約441米。原有東、南、北和北偏東(順水門)4個城門。東城門石板路上,有車輪碾壓出的很深的車轍。城東北角有長方形內城,東西長約177米,寬約144米,只有一個西南門。根據出土文物判斷,北城約始建於商代;南城東漢末設嬴郡時擴建,嬴郡旋廢,城牆未形成規模,後成為民居地。
北城北和東兩面土層的斷面上,顯示出1米左右的文化層。城地表也散布著較多的陶器殘片。村民在20世紀70年代前用城中土打坯蓋房、70年代改河造地、80年代後挖姜井的三個時期挖城中土,挖到一批文物,主要有石器、陶器和陶器殘片、青銅器和青銅器殘片、鐵器、玉器、骨角器和錢幣等。
村落遺址
村落遺址能辨別的有嬴城南的小增家莊以北,現萊蕪區羊里街道供電站以東的一片遺址。大增家莊村民在此挖土製磚時,挖到一些白、黑和灰等顏色的陶器片;南面有兩口水井,為龍山和周代時期的生活遺址。在小增家莊西的田家林地,儀封村磚瓦廠用土時,工人們挖到龍山、周漢時期的陶器、青銅器和紅燒土。同時出土有陶拍,證明此處是製作陶器的作坊。
軍營與糧倉
軍營與糧倉,位於嬴城西南鄰的營子、倉上兩村。據村碑記載,兩村分別是嬴城的駐軍地和糧食供應地,但現尚未發現有關遺址。2008年,九羊集團在營子村南的孫家林地施工時,曾挖到兩把青銅劍。
冶鑄遺址
冶鑄遺址有大圍子、南燒砟地、北燒砟地三處。
大圍子遺址。位於嬴城的北城內中部。村民在打坯和深翻地時,曾發現較多的紅燒土和爐渣。據城中出土的商周青銅器來看,為同期的冶鑄遺址。
南燒砟地位於嬴城南鄰,占地東西長約555米,南北寬約210米。文化層較厚,地表遺有陶器片、太陽紋磚,並有大量爐渣和礦粉。文化層內含大量的鐵礦粉、小礦石塊和爐渣。村民在北部挖房基時,挖到幾個冶煉用爐,說明此處為漢代冶煉遺址。
北燒砟地位於嬴城西鄰,為周至漢代冶鑄遺址。該遺址東西長約450米,南北寬約225米;地表有大量爐渣、陶器殘片。西部原有爐渣山一座,後平整為農田。此處文化層較厚,內含大量爐渣。
三處遺址面積較大,文化層深厚,漢時曾在嬴城設定“鐵官”管理鑄造業,是商末至漢代重要的銅鐵冶鑄遺址。
墓葬
嬴城及周邊有許多墓葬。現發現漢前墓葬11處,主要有羊里供電站、田家林、萬人坑、大灣崖、大荒地、南城、院上、大增家莊、儀封窪子等村墓地。
羊里供電站墓,位於小增家莊北。大增家莊磚瓦廠農民工在此挖土時,挖到一些白陶鬹陶器片和多件白陶瓶,還有小黑陶杯,為大汶口、龍山文化時期的墓葬。
田家林墓,位於小增家莊村西北。1999年,村民呂效祥在地里乾農活時,發現北面斷土崖上暴露出一個墓穴,從中挖出一個白陶鬹,為龍山文化時期的土坑豎穴墓隨葬品。
萬人坑墓,位於嬴城北城的東南牆外,村民在挖牆基和姜井時,挖到青銅劍、戈、鏃、舟等青銅器,簋、豆等陶器或殘片,還有很多分堆埋葬的人骨,為周、漢墓。
大灣崖墓,位於北城南牆外西南角,這裡發現較多的人骨,百姓相傳為殺人場,為周、漢墓。
大荒地墓,位於嬴城北燒砟地西側,為土坑豎穴墓,屬周代墓葬。收集到的文物,青銅器有劍、戈、鈴等;陶器有壺、豆、彩繪陶器片和雲紋瓦當等;玉器有玉璧、玉或貝項飾;錢幣有貝和骨幣。
南城墓,位於嬴城南城東側,村民在這裡挖到成排的瓦棺墓,為周、漢代瓦棺葬墓。
其他還有東土屋、院上、大增家莊、儀封窪子、泉子溝等幾處周、漢墓。其中,大增家莊磚瓦廠墓室較多,多為磚室墓,出土有陶廚師、俑、馬、玉器等工藝品,還有鐵劍、錢幣等器物。儀封窪子出土銅盔、一排11匹陶馬,相間有3桌酒菜和10個分別圍坐的陶俑,旁邊還有陶馬車和陶牛車,排列陣容較大,形式特殊。用陶馬、俑陪葬,不僅顯示墓主人有一定身份地位,與之前殉人、殉馬相比還是歷史的一大進步。

文物遺存

綜述
嬴城遺址文化層較厚,歷年來採集到的文物標本有石磨棒、紡輪、石斧、石鏟等石器,爵、壺、鼎、劍、戟等青銅器,以及刀范、漢代半兩錢範等石質范具。根據出土文物初步判定其年代應在新石器時代晚期至漢代。
嬴城遺址
嬴城遺址出土的半兩錢範   
石器
石器,有石磨棒、石紡輪、石斧、石鑿、石鏟、石錛、石球等。這些石器磨製規整、光滑,有的穿孔,做工精細,顯示了較高的工藝水平,是重要的生產、生活用具。石磨棒、石紡輪應屬北辛文化的遺物。這些石器除新石器時代外,有的在商周文化層中伴存,說明它們在商周時還在使用。
嬴城遺址
嬴城遺址出土石斧
陶器
陶器,完整器有簋、尊、紡輪、瓦、瓦當、磚等,陶器殘片有甗、鼎、豆、壺、鬲、盆、罐、碗等。陶質有夾沙、泥質兩種,陶色主要有紅、黑、灰等色,飾有繩紋、布紋、箅紋、弦紋、瓦紋、乳丁、太陽紋等紋飾。這些陶器大都為快輪製作而成,規整實用,具有較高的製作水平。陶紡輪是大汶口文化時期出現男耕女織社會大分工的重要參照物。甗是龍山、岳石文化時期的蒸煮器,其他部分為商至漢代器皿。
青銅器
青銅器,較完整器有爵、斝、觚、鼎、豆、壺、匜、舟、劍、戈、鏃、帶鉤、鏡、圈飾、貨幣等。20世紀70年代,村民挖城土造地時,經常挖到銅器片。這些青銅器鑄造精美,爵、斝、匜製作厚重。其中青銅爵飾饕餮紋,襯以雲雷紋,鋬處鑄一銘文,經專家辨認為“取”字。青銅器出土較多,證明商、周時青銅冶鑄業較發達。青銅箭鏃較多,證明此地地理位置重要,僅春秋時就發生過著名的長勺、艾陵兩次大的戰役。
其它
鐵器,主要有鋤、钁、鼎、釜、壺、錘、權等,為戰國至漢代的器物;玉器,主要有璧、環、玦等;金銀器,有耳環等;骨角器,有鹿角、大蚌殼等。
嬴城遺址
嬴城遺址出土文物

研究價值

嬴城遺址不僅有城址、村落、軍營與糧倉、冶鑄場所、墓葬等遺址,而且出土了北辛、龍山、岳石文化時期至漢代的遺物;不僅顯示其有著悠久的歷史,而且呈現出從龍山文化至漢代發達的社會狀況,為研究蕪湖地區的歷史文化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

保護措施

2013年,嬴城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嬴城遺址位於山東省濟南市萊蕪區羊里鎮城子縣村
城子縣村

交通信息

自駕:自山東省濟南市萊蕪區人民政府開車前往嬴城遺址,路程約19.4千米,用時約30分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