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子縣村

城子縣村

城子縣村隸屬萊城區羊里鎮,位於萊城區西北部20公里,羊里鎮政府東3公里處。東隔匯河與口鎮官水河相望,西與朱家莊村相接,南與大增、小增兩村接壤,北與北傅家莊村相鄰。姚口公路從村南穿過,地處平原,有880戶,人口2815人,耕地2601畝。有東、中、西五縱四橫九條大路貫穿東西與南北,是夏商以來今萊蕪境內最早建城的古老文化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城子縣村
  • 人口:2815人
  • 耕地面積:2601畝
  • 文獻記載:《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
村莊名片,行政區劃,歷史文化,人文自然,

村莊名片

《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載:“春秋贏邑(春秋桓公三年)公會齊侯於贏。(左傳哀公十一年)公會吳子伐齊,克博至於贏,漢設贏縣、唐省,古城在萊蕪縣西北40罩北汶水之北,俗名城子縣,即故贏城也。”史料載,古贏在夏商時期為東夷人建立的一個古贏國,春秋時期用以名邑,秦朝時設贏縣。
民國二十四年《續修萊蕪縣誌》記載:“贏故城在今縣治西北40里城子縣莊。”又據《嘉靖萊蕪縣誌》記載:“萊古之贏地,原屬於魯,繼屬於齊,漢唐以下更置之制。”據《中國歷史地圖集》標註,是今萊蕪境內在歷史上出現的第一個縣城(秦朝)。時代更迭,幾經易名,宋朝時稱長豐村,元朝時又復稱城子縣,沿襲至今。

行政區劃

史志資料載,明清時期,城子縣屬山口保;民國初年,屬雪野區(七區)。1946年9月,城子縣劃人儀封區,1950年儀封區下設40個鄉,城子縣村屬朱城鄉;1958年3月撤區並鄉,儀封區改為羊里鄉,城子縣村歸屬羊里鄉;1958年10月,成立羊里人民公社,城子縣村歸羊里人民公社所轄;1960年4月,撤銷羊里人民公社,城子縣村劃人寨里人民公社;1964年5月1日,恢復羊里人民公社,城子縣村回歸羊里人民公社;1984年3月歸羊里辦事處羊里鄉所轄;1985年11月歸羊里鎮所轄至今。

歷史文化

城子縣自夏商時期,東夷建立占贏國以來,曾經是萊蕪境內的政治文化中心。《萊蕪縣誌》載:“魯桓公會齊侯於贏,延陵季子葬子於贏博之間,孟子止於贏即此。”公元前709年,魯桓公與齊僖公在贏城相會。
史載,贏,春秋齊邑,秦置贏縣,北魏後唐遷址,唐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廢。出土器物與史載贏城的變遷時間大致相符,並可把贏城時間提前至商末。歷代統治者都十分重視礦冶業,設官管理。《漢書‘地理志》載:“贏有鐵官。”管農具、兵器的鑄造,說明冶煉業與政權有著密切關係。
城子縣之所以稱贏城古都,不僅是春秋贏邑,秦設贏縣,而在夏商時期就是贏國的首都。村內古建築除有“三清殿”、古城牆、冶鑄遺址外,還有數百年前建造的起脊二層小樓一座,在村內居東、西、南三角形位排列。樓板為木質板料,堅硬牢固,百年不朽。前樓上,據說出了大官,門外有兩個旗桿座,還有個大匾,上書“武略騎尉”四個大字,樓至今保存完好,現仍有人居住。
村內廟、殿、樓、城一應俱全,村外古城牆、冶鑄遺址尚存,出土文物歷史久遠,儼然是一座古城。
城子縣村自商代末年有於、劉、李三姓遷入此處(坐地戶),後有朱、王、孔、孫、田、魏、楊、呂、陳、黃遷入,計13姓,以朱、王人數最多。他們不分宗族、貧富、多寡,世代和睦相處。
城子縣村土沃水豐。原種植小麥、玉米各3000畝。1978年一季向國家交售小麥100萬斤,一躍成為萊蕪縣售糧狀元村。當時的村支部書記王雲賢代表全村赴縣參加表彰大會,披紅戴花,並獎勵“金鹿牌”腳踏車一輛。
1970年冬,匯河西畔縮河造地,淨增土地225畝。初建蘋果園,三年後建速生豐產林,後植桑養蠶,伐桑樹後改種姜蒜經濟作物。
據地質專家勘測,城子縣村地下是個大水湖,水資源特別豐富。1973年冬,冶金部張家窪工程指揮部在城子縣、朱家莊、北傅家莊等村打機電井,其中在城子縣地域打了21眼,機房、道路配套完善,將寬4米、長4000米的地瓜石路鋪築到各機井房。在此基礎上,城子縣村又新打6眼深水井,計27眼。同時,架設線桿229條,架線6.4公里,修標準防滲渠6500米,實現了全村電機灌溉水利化,3-5天就普澆一遍水。1987年建水塔,全村吃上了自來水。
20世紀70年代至本世紀末,城子縣村先後購置“上海50”拖拉機、播種機、收割機等幾十台大型農業機械,是實現農業機械化較早的村。為了開發河沙資源,1990年購置了推土機,l996年至1998年購置了挖掘機和兩艘挖沙船。
城子縣村南靠姚口公路,東傍贏汶河,莊大人多,地肥水美,又有悠久的歷史文化,招商引資、旅遊觀光的好去處。為擴大對外開放,搞活市場,繁榮經濟,在搬遷房屋、硬化長600米、寬20米的中心街道的基礎上,於1993年10月建起了面積為2 5萬平方米、容納1萬餘人的集貿市場,農曆每月“一、六”為大集。
1994年4月8日,萊城區人民政府批覆《城子縣村莊建設規劃》後,又按規劃搬遷、拓寬、硬化南北4條各寬8米、長600米的副街和4條寬12米、長420米的東西街,形成了村內五縱四橫的街道網路,貫通全村東西南北。
同年,籌資22萬元,在南北中心街東側偏南興建羊里鎮第一幢較標準的村委辦公樓,東西長36米,南北寬9米,建築面積達648平方米的二層樓。同時,村民也掀起了建樓熱潮,僅一兩年村民新建長14米、寬9.2米的二、三層樓房36幢,自此贏城古都舊貌換新顏。從姚口公路永安門北望,儼然是一座新城。中心商業街汽笛聲聲,機器轟鳴,車輛川流,行人如潮,一派繁華景象。街兩側店鋪、飲食店一個接一個,農副產品購銷大戶林立,副食、果蔬、布匹、鞋帽、針織、服裝、郵電、信用社等皆立於此街,還有糧食市、豬羊市也熱鬧非凡。每逢大集,全村幾乎家家都來集市擺攤設點。尤其陽春三月,獨占鰲頭的城子縣香椿芽引來了方圓百公里的商賈前來搶購。集貿市場的建立和舊村改造,給城子縣人帶來了商機,使貧者變富,富者更富。僅此一項,城子縣村人均淨增收入500多元。
城子縣村重視精神文明建設。1983年購置了7.5毫米電視放映機,先後安裝了有線廣播和調頻廣播。1996年安裝了102門程控電話交換機,1998年購置了錄像機、放像機,最佳化了電教室設施。1979年建起了青年民兵之家,受到團中央的表彰。
1985年6月羊里鄉在城子縣村建起了第1座“敬老院”,是鎮敬老院的前身。1983年被萊蕪縣委命名為“城子縣文明村”。
1974-1977年連續接受四批知識青年,計60人。
1948年秋,儀封區在城子縣設存糧點。1976年羊里糧管所在城子縣村建儲糧倉,容納糧食100萬公斤。城子縣、大增、小增、北傅家莊、朱家莊等村公糧都儲在此倉。
1965年由城子縣村中醫朱茂修、朱茂慎開辦“城子縣德生堂藥鋪”,屬個體行醫。自種川芎、柴胡等藥材,並採摘和蒐集蒲公英、半夏、蒼耳、地丁、丹參、地黃、艾葉、桃仁、車前子等野生植物作藥材治病。1956年,城子縣設立“羊里中心診所城子縣診所”,1964年城子縣設立“羊里衛生院城子縣衛生所”。
建國前與建國後一個時期,城子縣村手工業發達。木業、繩業、皮業等作坊和修理點遍布全村。主要生產風箱、小家具、小農具、門窗、房架及合繩、掌鞋加工與修理,有“城子縣風箱遍萊蕪”之說。隨著生產、生活的現代化,這些小作坊逐漸消失,隨之而來的是麵粉加工廠、水泥預製廠、建築隊和生薑、大蒜、香椿等農副產品加工廠星羅棋布,機電修理點隨處可見。
古代文明與現代文明的融匯,使城子縣村的文化活動日趨活躍。從清朝末年開始,由朱茂淮、朱茂章、朱東來三名老藝人牽頭,辦起了名日“盤凳子”的文藝劇團,玩雜耍、踩高蹺,不搭台子、不化妝,串唱梆子戲。建國後成立了戲班子,每年農曆正月初三至初六、二月二、七月十五、八月十五鑼鼓、樂器一奏,就登台唱戲,劇團人數達到了30多人。古裝戲、現代戲能唱五十多出,四鄰八鄉的人都來看,且越唱越好,名聲越來越大。他們還到附近村義演,多次參加市、區組織的文藝匯演。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村民積極投身革命,先後有22名青年踴躍參軍,其中王興會等四名同志為民族獨立而光榮犧牲,朱爾凱等六名同志為祖國解放而獻身。
城子縣村重視教育,1914年(民國三年二月——民國二十四年)王清貢創辦初級國小。1933年城子縣成立博陽國小,教師朱爾錦、李運文,學生100人,分甲、乙、丙、丁四個班。1939年至1949年成立短期國小,一個班,學生50人,設國語、算術等課程,校長朱東來。
1958年10月,羊里公社在城子縣村成立共產主義學校,將全社3-6年級學生集中到城子縣村上學,僅四年級就有12個班,學生620人。學校設管委會、體育學院,學生吃食堂。1959年3月31日學校解散。
1960年城子縣設城子縣完小,高級三個班,學生90人,教師5名;初級四個班,學生212人,教師5人。1970年設城子縣聯中。1970年春成立城子縣幼稚園,1986年12月榮獲“泰安一類園所”光榮稱號,1996年榮獲萊城區“區級示範園所”光榮稱號。

人文自然

城子縣,歷史悠久,物華天寶,文物古蹟多,村中洞真觀內有“三清殿”,村外有贏邑古城牆、冶鑄造遺址,均屬市級保護文物。
“三清殿”在洞真觀內,建於公元704年前。洞真觀原占地16畝,經歷代能工巧匠精雕細鑿,殿堂高大壯觀,高台階基礎,四梁八柱,紅牆綠琉璃瓦。殿內供奉著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道君、太清太上老君等三清神。民謠云:“先有三清殿,後有萊蕪縣。足見“三清殿”歷史之悠久。此殿尚保存完好。洞真觀內還有玉皇殿、娃娃殿、關帝廟、文昌閣、華佗廟、啞巴廟等古代建築。
據村內老者介紹,“三清殿”內原存有金代金兀朮和元代邱處機書寫的石碑,建國初修建匯河大橋時運去建了橋墩一二清殿東側百餘米還有歷史名人朱童(為明代都察院右都御史)所建的朱家祠堂。原占地3畝,其祠堂木柱頂梁,寬廈高座。古老的朱家祠堂,高約10米,頂處安有高達1米多的兩個望天狗,分大門、二門。廟門上方懸一大匾,上書“朱氏小宗”四個大字。大門、二門是當時帝王與民眾贈予朱童蒙的對聯兩副:
其一:榆林功千載可見
昌朝言萬古不磨
橫批:當朝一品
其二:巡撫善能策良將
戡遼最願保功臣
橫批:五世恩光
朱童蒙去世後,御葬於村西南一公里處,現朱家莊村東。
位於村北贏汶河中游彎曲部的夏商贏城遺址,遺址地勢平坦,黃砂土質。北依贏汶河,南接城子縣村,為一高台地。現東面還留有城牆的殘跡,東南角僅存有南北長12米,上寬5米,斷面高7.3米的殘牆。外圍牆建有各6米寬的北門、南門、東門和西門,外有護城河,四門皆有吊橋。小圍牆內也分別建有四個各4米寬的城門。整個遺址的表面有大量的陶片、瓦當、磚塊,其中多數為漢代的文物遺物。考古人員在調查時收集到刀范一件,長410毫米,大頭120毫米,小頭95毫米。1982年,社員整地時,發現了青銅爵、銅盉(he)各一件(在地下距地表20公分左右),另有石質雙刀范。青銅爵,總高195毫米,三楞尖狀足,流長80毫米.柱的位置近於流部,弧形底,飾有饕餮紋。青銅盉,總高205毫米,柱高20毫米,三楞尖狀足,足高90毫米,下腹微鼓,無紋飾。據史料載,青銅爵和青銅盉,其特點具有晚商文化特徵。城子縣冶鑄遺址,由村南、村西北兩個燒渣地組成:一燒砟地位於村南,東西長555米,寬2l米;另一燒砟地位於村西北(地名叫盧家林),東西長450米,寬約250米,地表均為平展的農田。
遺址存有較多的冶鑄物,兩地地表和冶燒地層有大量爐渣、鈾子,西北燒砟地原有爐渣山,俗稱冢子,高約10米,直徑近20米,現爐渣山已平,但地深2米處仍有爐渣、鈾子。西北燒砟地和其它贏城遺址等處,出土青銅爵、鼎、劍、半兩錢範、刀范等重要器物。南燒砟地東土堰中暴露著較多的陶器殘片、陶磚等,村民在挖土壕打土坯時,挖到很多人骨。
出土的青銅爵規整、厚重、流處有菌狀柱,下柱三條三稜錐狀足,腹飾清晰漂亮的饕餮和雲雷紋。青銅盔表面,造型優美。青銅爵、鼎、劍已無,均為統治階級使用的重器。陶磚兩邊飾四出頭紋。半兩錢範、刀范,用變質岩(俗稱滑石)製作而成,刻工精細。這些精美的器物,說明當時冶鑄工有著高超的鑄造技術。
出土的青銅爵、青銅盉分別為商末和西周鑄造的統治者使用的酒器。半兩錢範和刀范分別是漢代鑄錢和唐代鑄刀的范具。這些器物說明贏城冶鑄遺址約始於商代延續至唐代,歷經近2000年,是萊蕪市境內已發現的最早的銅、鐵冶鑄遺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