嬉鐘馗

嬉鐘馗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相傳也是鐘馗生日。在鐘馗故里(陝西西安戶縣阿姑泉),至今保留著嬉鐘馗的風俗,以求賜福鎮宅,保佑村民平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嬉鐘馗
  • 時間:端午節
  • 地點:陝西西安戶縣阿姑泉
  • 年代:明萬曆年間
傳承與發展,其它相關,嬉鐘馗用途,文化瑰寶,

傳承與發展

據說明萬曆年間就有此習俗。古時“嬉鐘馗”是以木偶架在肩上嬉耍,後發展到由人扮演鐘馗,在村中巡遊嬉耍。 嬉鐘馗當天,由一個人扮演捉鬼鐘馗,後面一個人撐黃羅傘,再派一個小將捉一隻蝙蝠,演一出“鐘馗賜福”。也有扮演鐘馗嫁妹的,由一個小姑娘騎毛驢,一個媒婆手執蒲扇,催驢上路,後面跟著鐘馗。嬉鐘馗的人們敲鑼打鼓,邊跳邊舞,來到各家各戶,戶主燃放鞭炮,給鐘馗掛紅。鐘馗進入家門跳上八仙桌,手舞足蹈,念念有詞,然後眾人一聲吆喝,就算把全屋邪氣鬼怪都趕跑了。近年來,歙縣鄭村鎮的塥田村,每年端午節都要舉行這項活動,煞是熱鬧。如今,嬉鐘馗已擺脫了單純的迷信色彩,成為大家喜聞樂見,樂於參與的民間活動。
馬少兵 國畫鐘馗畫像馬少兵 國畫鐘馗畫像

其它相關

嬉鐘馗,是流傳於“唐·賜福鎮宅聖君”鐘馗故里陝西西安周邊的一種古老民俗文化活動,又有很廣泛的內涵。“鐘馗”是民間避邪扶正的象徵,它融合了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藝術文化,它以原始文化為基礎,陰陽五行為先導,以法術、巫術為手端,並融入了自然崇拜、圖騰崇拜、鬼神崇拜、祖先崇拜等內容,是我國民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舞蹈的活化石。北宋以來鐘馗就以神話廣為流傳。跳鐘馗多在五月端午節演出,寓意為消除五毒,四季平安,人壽年豐。
鐘馗故里的“儺舞跳鐘馗”班為“中國儺戲學研究會”會員單位。“鐘馗文化”已與“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盛傳:開光鐘馗,賜福鎮宅,中榜得魁;鐘馗真神顯,送咱福祿壽禧安!鐘馗故里受邀為各種吉慶活動舉行世界文化遺產儺舞跳鐘馗商業演出。
每年端午節,這些地區都要“跳鐘馗”,以求賜福鎮宅,保佑平安。古時“嬉鐘馗”是以木偶架在肩上嬉耍,後來發展到由人扮演鐘馗,在村中巡遊嬉耍。跳鐘馗,先是五個頭系白毛巾,身圍紅、紫、綠、灰、黃五色包肚,手持棍、叉、腳蹬軟底繡鞋的邪惡小鬼,在鑼鼓聲中上場,繞兩圈,擺開架勢,吶喊逞威。然後鐘馗面塗青綠,口帶長髯,頭頂烏紗,足蹬草鞋,筐籃墊肚,畚箕掛股,外罩紫紅袍,右手持寶劍或持朝官玉板,前有蝙幅引路,後有黃羅傘蓋,旁有酒罈侍者,一步一趨。儺舞跳鐘馗主要有:鐘馗降神、鐘馗出巡、鐘馗除邪、鐘馗賜福、鐘馗凱旋等五個段落。

嬉鐘馗用途

跳鐘馗主要用於民間進行開地(工程開工)、開盤(工程落成)、開業(新業初開)、開台(影劇院落成)、開廟(廟宇新修)、謝土(新居喬遷)、婚壽(結婚和祝壽)、祈福(求子求財)、除煞(鎮煞除邪)、節慶(節日慶典),祈求盛世六和時舉行的節慶祈福儀式。

文化瑰寶

在漫長的傳承和發展過程中,融合了人類學、社會學、歷史學、宗教學、民俗學、戲劇學、舞蹈學、美學等多種學科內容,積澱了豐厚的文化底蘊。
吸收了儒道釋文化因子
一是吸收了它們的神靈體系,壯大了儺壇威力。贛儺神(面具)有紫微大帝、太白金星、真武大帝、八仙、劉海、鐘馗(戶縣鐘馗故里)、張天師、馬(靈官)趙(朗)關(公)溫(瓊)四天將、六丁六甲等道教神仙和護法神將,也有如來佛、彌勒佛、觀音、金剛、閻羅、目連、十八羅漢、四大天王、哼哈二將等佛教菩薩和護法神;還有韓擒、寇準、范仲淹、包拯、秦叔寶、尉遲恭、華佗、孫思邈等儒家人物和英雄神將。二是借用它們的禮儀制度,豐富自己的驅鬼逐疫儀式,如贛儺中的道教齋醮儀式和符 咒語,南豐儺中的儒家行為規範和禮儀樂制。三是表達它們的思想內容,擴展儺舞儺戲的娛樂功能,如贛儺中道教神 驅邪斬妖節目和道家五行觀念,釋家普求眾生的節目和因果報應思想,儒家讀書入仕的節目和"神道設教"思想等。贛儺兼收並蓄,有多元宗教文化特色。
融合了上古神話傳說
有的神話直接與儺有關,如顓頊時儺以驅疫鬼之子神話、神荼鬱壘縛鬼飼虎神話、黃帝殺蚩尤以其形厭邪魅神話、黃帝以次妃嫫母為方相護喪神話等。有的神話節目反映了上古人類與自然鬥爭和社會鬥爭,如贛儺中《開天闢地》的盤古神話、《后羿射日》的羿射十日神話、《儺公儺婆》的伏羲女媧創生神話、《二郎發弓》的高 求子神話、《跳白 》的白澤神獸言鬼神之事神話、《跳判》的鐘馗不同來歷神話、灌口二郎神部將《解儺》逐疫的李冰治水神話,以及《猴子懸樑》、《猢猻與蟾》、《捉猿精》、《孫悟空》反映的猿猴圖騰神話等等。贛儺中的神話傳說,折射了中國古代歷史文化影像。
蘊含了戲劇發生和發展因素
宋代朱熹說過:"儺雖古禮而近於戲。"在南豐,南宋不僅有《觀儺》詩描寫的早期儺戲演出,還有迄今為止最早移植"永嘉戲曲"的記載;南豐宋代傳入的清源真君儺神,是明代湯顯祖記載的宜黃戲神;南豐廣泛流行的儺舞與新田孟戲,與廣昌明代流傳的孟戲有千絲萬縷的關係;贛地開新戲台儀式,吸收了贛儺祭祀儀式;地方戲演出前的《加官》、《魁星》、《靈官》,分明來自儺舞;贛儺的《目連救母》、《古城會》、《天門陣》、《水漫金山》等節目,又引自戲曲或木偶戲。這些,為儺戲藝術研究提供了鮮活材料。
吸附了中國民俗文化
鄉儺與民俗結合形成儺俗。贛儺習俗包括物質儺俗、社會儺俗、精神儺俗等多種文化事象,如儺廟裝飾、宅院驅邪、儺服求子、儺飯禳災、儺名辟疫、儺舞祝壽、儺事禁忌、方相送喪等等。贛儺多在春節期間活動,民俗文化更濃。在南豐,上百個儺班出坊跳儺,送福迎祥,娛神娛人,聯絡族眾,和諧鄰里。元宵前後,鄉民又將儺舞、儺儀與戲曲演出、燈彩遊藝、民俗禮儀等結合起來,縱情歡愉,宣洩情感,滿足了廣大民眾對美好未來的企盼。
還創造了自己的傳承體系鄉儺是農耕文化的產物,參與者都是農民,僅南豐就有3000多農民藝人,按各村情況組成族儺班、村社班、私家班。弟子不限,既有5人一班,也有24人一班,大家和睦相處,平等相待。為首者或按資升遷,或眾人推選,或抓鬮確定,有大伯、正印、頭首、坐案、老座、儺長等稱呼。管理方法因地制宜,有族姓世襲、輪流負責、共同參與等多種形式。資金自籌,收入平分。贛儺藝人創造的管理模式和傳承方法,體現了農民的非凡智慧。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儺舞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