嫠婦

嫠婦

前赤壁賦》:“客有吹洞蕭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意即“使深淵裡潛藏的蛟龍起舞,使孤獨小船上的寡婦悲泣”來形容蕭聲的淒涼悲傷。其中“嫠婦”一詞書本注釋為“寡婦”,但有部分人士認為嫠婦應解作“孤居的婦女”更為合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嫠婦
  • 外文名:widow
  • 解釋:寡婦;孤居的婦女
  • 拼音:lí fù
出處,意思考證,孤居的婦女,“嫠婦”賦,

出處

  1. 左傳·昭公廿四年》:嫠不恤其緯。而憂宋國之隕,為將及焉。
    譯文:寡婦不怕緯紗少,織不成布,只怕亡國,禍及於己。後用來比喻憂國而忘家。
  2. 前赤壁賦》: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譯文:(這聲音)能使深谷中的蛟龍為之起舞,使孤舟上的寡婦聽了落淚。

意思考證

嫠婦意思考證為“寡婦”還是“孤居的婦女”?
朱東潤先生主編的《歷代文學作品選》中認為蘇軾此處是借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商人婦其事:“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乾”。顯然,此處琵琶女形象是丈夫出門在外,獨守空房的婦女形象,與死了丈夫的“寡婦”截然不同,此為其一。
再者,就“寡婦”一詞的意義來看,現代漢語中指死了丈夫的婦人,而在古代,“寡婦”還指“與丈夫分別或與丈夫離異的婦女”。如晉朝潘岳在揭露動亂給人民帶來災難的《關中詩》有句云:“夫行妻寡,父出子孤”。詩中丈夫只是外出而並未離開人世,妻子即可稱“寡”。《越絕書·越絕後傳記地傳》:“勾踐將伐吳,徙寡女致獨山上,以為死士示得專一”,意為勾踐即將伐吳,把“死士”(敢死隊成員)的妻子遷到獨山上,不使她們與別的男子接觸,以便使“死士”安心。陳琳《飲馬長成寡行》中雲“邊城多健少,內舍多寡婦。作書與內舍,便嫁莫留住”,丈夫戍守邊城,妻子在家就成了“寡婦”,戍邊的丈夫不知歸期,所以寫信勸妻子改嫁他人以免耽誤青春。
在《孔雀東南飛》中講到焦仲卿劉蘭芝殉難後化為鳥,其鳴叫甚為哀怨,令“寡婦起彷徨”,課本解釋為“寡婦聽見了從床上起來,心裡很不安定”,其實從前面一句“行人駐足聽”看來,此處“行人”與“寡婦”對舉,寡婦本就悲傷,用寡婦的表現襯鳥鳴之事,不夠典型。行人,無關路人,駐足傾聽,足見影響之大。叫聲之淒切傷懷,使無關行路之人為之悲傷。鳥鳴,夜夜達五更(天亮),意為夜裡鳴叫,整夜如此。天黑行路之人為何人(選擇男人或者是女人),正常則為男人。後世人為後代人,那么當世的人呢。無非兩種,一種男人,另一種女人,行人指的應該是男人,所以 “寡婦”應該解釋為孤居的婦人,女人;如此的邏輯才是,男人聽,女人聽,世人聽,後世人聽,如此才能達到多謝後世人,戒之慎勿忘的思路;在袁宏道徐文長傳》中“故其為詩,如嗔如笑,如水雞,如種出土,如寡婦之夜哭,羈人之寒起”,這裡的“寡婦”與“羈人”亦為對舉來形容徐文長詩的感染力,因此,這裡兩處的“寡婦”都應該指孤居的婦女更為妥帖、恰當。
而《赤壁賦》中“泣孤舟之嫠婦”來形容蕭聲的悽怨,蕭聲的悽怨跟獨守空房、孤獨寂寞的婦人的心境頗為吻合,當然更能引起她的共鳴;而寡婦僅指失去丈夫,無法體現出人物內心的感情色彩,從含義的豐富性來看,顯然 無法與“孤居的婦女”相比 ;而且,在翻譯時“孤居的婦女”與“潛藏的蛟龍”對應,結構一致,句式工整,既符合賦文的文體特徵,又增強了蕭聲的感染力。

孤居的婦女

“嫠婦”解釋為“孤居的婦女”與文章所描繪的氛圍、意境更為吻合,比簡單地解釋為“寡婦”更為貼切,涵義更為豐富。

“嫠婦”賦

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一批“嫠婦”賦,然而鮮有人予以全面的研究,它們主要表現了思婦、出婦、寡婦等三類特殊女性的形象。
在藝術方面,這些作品通常採用代言體的方式創作,具有“小品”化的特徵,表現手法多樣,呈現出濃重的文人賦氣息。魏晉南北朝“嫠婦”賦在內容上的拓展和藝術上的形式化,都深刻影響著後代詩賦的創作。
在文化層面上,它們既是魏晉南北朝時代精神和當時文人“臣妾”人格的反映,同時也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學自覺的突出表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