媿

媿

媿,古同“愧”。指慚愧;羞辱;愧色等。見《禮記·聘禮》:“所以媿厲之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媿
  • 拼音:kuì
  • 注音:ㄎㄨㄟˋ
  • 五筆:VRQC
  • 鄭碼:ZMNJ
引證解釋,古籍解釋,康熙字典,說文解字,說文解字注,

引證解釋

〈動〉
(1) 慚愧。後作“愧” [feel ashamed]。
媿,慚也。從女,鬼聲。——《說文》。
永媿乎道德。——《莊子·駢拇》
眾人媿之。——《荀子·儒效》
(2) 又如:媿切(使之深深地感到慚愧);媿色(慚愧的神色);媿佩(對人佩服,自愧不如);媿怍(慚愧);媿赧(因慚愧而面紅耳赤)。
(3) [humiliate]羞辱。
媿,恥也。——《廣雅》
大夫種始謀曰:“昔者 吳夫差不顧義而媿吾王。”—— 漢· 袁康《越絕書》
(4) [thank]感謝。
臣常媿其長者,思有以報。——《新唐書》
心搖只待東方曉,長媿寒雞第一聲。——唐· 陸龜蒙《自遣》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醜集下】【女部】 媿 ·康熙筆畫:13 ·部外筆畫:10.
《廣韻》俱位切《集韻》《韻會》基位切。同愧。或作謉。詳愧字注。
又《集韻》醜古作媿。注詳酉部十畫。

說文解字

【卷十二】【女部】媿
慙也。從女鬼聲。愧,媿或從恥省。俱位切。

說文解字注

慙也。慙下曰。媿也。二篆為轉注。亦考老之例。從女。鬼聲。俱位切。十五部。按此亦形聲中有會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