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糊為河南鹿邑縣獨有特色食品。飲後碗淨如洗者如上品,如不淨則必有玉米摻入,其味不佳。色白如乳,細膩無渣,滑潤如脂,香甜爽口,不亞乳汁,故名媽(俗指奶水)糊。飲時佐以鹹面黃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媽糊
- 外文名:mahu
- 簡介:河南鹿邑獨有特色食品
- 媽糊的傳說 :有一年,苦縣人民遭了災
- 媽糊子:鹿邑人民習慣稱呼
鹿邑媽糊簡介,老子與媽糊的傳說,媽糊與麻叔謀,
鹿邑媽糊簡介
媽糊為河南鹿邑縣獨有特色食品。以地產黃豆、小米,浸泡膨脹後磨碎為沫,取汁煮成。色白如乳,細膩無渣,滑潤如脂,香甜爽口,不亞乳汁,故名媽(俗指奶水)糊。飲時佐以鹹面黃豆。
老子與媽糊的傳說
有一年,苦縣人民遭了災,先淹後旱,莊稼減產,甚至絕收。就兩樣莊稼——大豆和穀子沒絕收,神奇般的活了過來,收了一部分。其他莊稼就不行了,有的絕收,有的只收一點點,人們感到害怕,這怎么能活下去。不少人家把僅收一點穀子和大豆留給老人和小孩吃,青壯勞力出去逃荒或打工,打不了工,就要飯,都留在家裡反正得餓死完。
一天,苦縣城裡來一個白鬍子老頭,腰裡帶個藥葫蘆,也可能是酒葫蘆 ,手裡拿根趕牛鞭子,走到十字路口,胳膊一揮炸了鞭“嗄”,嘴裡說;“喝稀別吃乾,多活幾十天。”
有的人很留意,這個白鬍子老頭說的有道理,已經有災了,不能再按正常年景過日子,於是就把穀子去掉皮,加上黃豆一泡,泡成後在磨上一推成了稀糊塗,再放在鍋里一煮,一個人吃上兩碗,再吃些野菜,榆樹皮之類的東西,不就把這一年過去了嗎?大家都別外出了,外出說不定會餓死在外面。
一傳十,十傳百,都猜是老子點化大家不要外出,都喝稀飯,配些野菜,樹葉和榆皮之類的,湊合著種上小麥,不致於能把人餓死。
老子這一點化還真有效,家家戶戶都不再外出。種好了一年的莊稼,人們用磨把泡好的黃豆和小米放在一塊,再放在磨上推,磨出來的豆米汁水放在鍋里煮,看著很稠,喝到嘴裡不擋嘴,好喝極了,由於好喝,並且香甜爽口,不亞乳汁,故名媽(俗指奶水)糊。一直到現在,媽糊還是鹿邑飲食上的特色食品 ,不但本縣人愛喝,外地來的客人也愛喝。
鹿邑媽糊恁好喝,實際是老子留下的,咱們大家都應該尊重他老人家,他給人民辦多少好事啊!
後來人們通過再加工,再創造,把煮麵的黃豆撒在媽糊上,喝起來更好喝,更耐人品味。
媽糊與麻叔謀
結果麻叔謀吃上癮了,其他什麼山珍海味也不想吃了,非吃蒸的小孩子肉不可;可是寧陵一帶小孩子被他吃了好多,嚇得當地百姓都把小孩子藏起來了,就這還有丟失小孩的,但麻叔謀就有斷餐的時候了,就有人給他出注意,去鹿邑偷小孩吃,結果麻叔謀就派人去鹿邑偷小孩回來蒸著吃。就這樣鹿邑當時好多人家的小孩接二連三的丟失,報官官不敢過問,老百姓苦不堪言,只有把小孩子藏起來,並哄嚇小孩子:別哭,麻鬍子來了,有時讓麻鬍子聽見就把你抓去蒸蒸吃,結果小孩聽到麻鬍子三字就嚇的一聲也不敢哭了。
麻叔謀處死後屍體交給鹿邑的老百姓處理,鹿邑老百姓對麻叔謀是千仇萬恨,沒有一個不想吃他肉喝他血的,可是人太多分不過來,就有人想個法子,把麻叔謀剁碎燉湯喝就人人有份了,就這樣,把麻叔謀剁碎扔進大鍋,可是人太多,加水多湯就稀了,人們又想個法,把浸泡的黃豆、小米磨碎成沫,取汁放入這個大鍋,於是人們都喝上了麻鬍子湯,才解了一些心頭之恨。
自那以後,人們為了紀念這件事,就把浸泡的黃豆、小米磨碎成沫,取汁煮成的湯叫麻鬍子湯,即好喝又解氣,所以鹿邑人民都愛喝這個,後來慢慢把‘麻鬍子’寫作‘媽糊子’(本來這個湯色味不亞乳汁,稱媽(俗指奶水)糊也不為過),不在提‘麻鬍子’了,以防噁心人的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