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祖祭典(海口天后祀奉),海南省海口市傳統民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海口天后祀奉從元代開始在民間形成,是一項以宮(廟)為主要活動場所,以習俗和廟會為表現形式的崇奉、頌揚媽祖的民俗信仰活動。
2014年,海南省海口市申報的媽祖祭典(海口天后祀奉)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項目編號:Ⅹ-36。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媽祖祭典(海口天后祀奉)
- 批准時間:2014年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申報地區:海南省海口市
- 遺產類別:民俗
- 保護單位:海口市媽祖文化交流協會
- 遺產編號:Ⅹ-36
歷史淵源,主要活動,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媽祖作為沿海地區百姓的海上保護神,曾被歷代皇帝先後36次疊獎褒封,封號從“夫人”“天妃”“天后”到“天上聖母”等,海南民間習慣稱媽祖為天后聖母、天妃聖娘、天妃娘娘。
歷代海南史書和地方志記載,元代海南島已建有媽祖廟5座,至明清兩代,媽祖廟遍及瓊州13個州縣。在海南,只要有港口、碼頭和商埠的沿海地區就有媽祖廟。從明清兩代新建和重修媽祖廟宇的記載中發現,參與修建媽祖廟的人員中不乏當時的政府官員和商人,他們大多為當地的縣令、知縣和外來經商者。由此可見,當時海南信奉媽祖之風已經盛行。
媽祖信俗從元代開始在海南民間流傳,至今已將近800年的歷史。每逢媽祖誕辰(農曆三月二十三)和忌日(農曆九月初九),海南的天后宮(天妃宮)都要舉行祭典活動,人們以母親的形象創造了一個敬而親之、亦神亦人的神祗,將母親的大愛集於媽祖身上。從元代延續下來的天后祀奉活動,體現了海南民眾對媽祖的景仰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
主要活動
天后祀奉儀式分為家庭祭祀和宮廟祭祀兩種,目前海口重點保護的三處媽祖廟中,僅有新海村的海口天妃宮緊鄰大海,使這裡的祀奉儀式得以保留對海祭拜的環節。宮廟祭祀中又分成日常祭祀和廟會祭祀兩種,逢廟會祭祀時要舉行祭祀大典,每年最盛大最隆重的兩次廟會祭奠是媽祖誕辰(農曆三月二十三)和升天日(農曆九月初九),往往能吸引數千信眾參加。
天后祀奉禮俗經過沿襲發展,目前在海口形成了相對固定的程式和內容。祀奉祭奠時,在宮(廟)前的平台上搭設祭筵,安放燭台、香爐,擺上包括全豬(整頭燒豬)、羊、雞、海鮮、飯及水果等在內的祭品。主祭人誦讀祝文,信眾虔誠上香、膜拜、祈福。祀奉儀式前後,會有由儀仗隊、武術隊、腰鼓隊、歌舞隊、舞龍隊、舞獅隊等文藝團體組成的表演隊伍,在以地方曲調為伴奏的樂曲聲中進行舞龍、舞獅表演,“土地公”“土地婆”扭著秧歌舞步跟在前後左右。
祭典儀程中最為壯觀的場面是媽祖巡遊:由四人將媽祖神像用“鑾駕”從宮(廟)中抬出,舉著帥旗、令旗、頭牌、刀棍、“天上聖母”牌等的儀仗隊跟隨其後,被大隊信眾簇擁著浩浩蕩蕩按既定線路向海邊和街巷巡遊。媽祖坐的鑾駕不是被抬得四平八穩,而是搖搖蕩蕩,據說盪得越厲害就越能保平安。早已停靠岸邊的船隻一字排開,船上懸掛橫幅、插滿彩旗。巡遊隊伍每到之處,鞭炮齊鳴。巡遊結束後,祭拜人員返回宮(廟)中,再次向媽祖行禮,儀程結束。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海口天后祀奉作為媽祖信俗的一項民間活動,具有鮮明的地域色彩,其厚重濃郁的古風與莊嚴肅穆的氣氛已經形成了自成一體的祭祀文化,經過歷史的積累如今已成為海口具有代表性的一項傳統民俗。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海口市媽祖文化交流協會獲得“海口天后祀奉”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社會影響
2018年5月5日下午,在海口騎樓老街中山路天后宮這座古廟,舉辦首屆媽祖文化旅遊節。
2019年9月7日上午,“慶祝中華‘媽祖信俗’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十周年,‘海口天后祀奉’被國務院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五周年”巡遊祈福活動在新埠中橋天后宮舉行。來自全省千餘名信眾歡聚一堂,為弘揚傳統文化獻策獻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