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語

媽媽語

當面對一個牙牙學語的小孩時,不論是自己的還是別人的孩子,大多數人會放慢說話速度,提高音調和聲調,一遍又一遍地重複同樣的字,通常還會伴隨著誇張的面部表情。這就是所謂的媽媽語(motherese)。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媽媽語
  • 外文名:motherese
概述,媽媽語的利弊,優點,缺點,漢語“媽媽語”示例,字詞層面,句子層面,句法層面,

概述

有一種行為看來是一種本能,即某些媽媽對孩子說話的方式。儘管大多數成人厭煩“娃娃語”,但即便如此,當面對一個牙牙學語的小孩時,不論是自己的還是別人的孩子,大多數人會放慢說話速度,提高音調和聲調,一遍又一遍地重複同樣的字,通常還會伴隨著誇張的面部表情。這種誇張又刻板的發聲模式在不同的文化下都能觀察到。這似乎是一個普遍的育幼行為,也就是所謂的媽媽語(motherese)。

媽媽語的利弊

優點

儘管這如同唱歌般的說話方式聽起來十分愚笨,但用來刺激幼兒的聽力是無比適合的。高聲調和單字連讀讓孩子更容易區分話語的不同部分。音節之間的差異也能夠被起伏的頻率更好地體現出來。同時,放慢速度的說話方式也讓孩子更容易對語言進行加工處理,因為孩子對聽覺信息的加工能力只有成人的一半。聲音的響度也能讓孩子更好地將一個人的聲音從背景噪聲中辨認出來’因為他們的聽力不如大一些的孩子和成人敏感。一定頻率範圍內的高頻聲音對3個月左右的孩子來說是最敏感的。媽媽語在我們聽來非常可笑,卻是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並且能讓他們開始學習語言的基本知識的最佳方式。
與這些對語言基本屬性的自然反應一樣,在子宮裡的胎兒也會形成對自己媽媽的音調和聲調的偏好。胎兒在子宮裡聽見的任何聲音都能在他出生之後很好地吸引他的注意。這種初始的偏好後來會被持續地強化,因為媽媽語通常還會伴隨其他的獎勵,比如一個正性的面部表情、身體的接觸以及其他親密行為。
和其他育幼行為一樣,我們現在還不是很清楚,媽媽語到底是本能還是我們曾經看過別人與孩子如此互動而學會的?甚至有沒有可能是孩子訓練我們用這種方式說話的?即便是脾氣最暴躁的成人最後都會妥協於這種說話方
式,因為這是孩子最喜歡聽到的。有些正常的成人說話方式(尤其是有著低沉嗓音的男性)會讓孩子感到不愉快,大人一旦感受到孩子的負性情緒,就會立即改變自己的說話方式,試圖以此平撫孩子的情緒。如果這么做成功了,他們會發現自己說的正是媽媽語。因此,嬰兒和成人之間的反饋相互強化出了這個結果。
類似於觸摸和前庭刺激,也有證據表明媽媽語有助於嬰兒的發育。Marilee Monnot在研究了52個正常且足月的孩予後發現,在他們3—4月大時,嬰兒體重的增加與自己的母親在媽媽語使用中的兩個方面存在著正相關:一是說話的韻律( prosody)成分(即音調、節奏和音感);二是語義內容(即以嬰兒為中心的談話內容所占的百分比)。這些能反映嬰兒當下的注意強度。當其他刺激的影響還不能被排除時,媽媽語就像其他一些對身體的刺激
所能做到的那樣,明顯能使孩子處在平靜的狀態,並且充滿注意力。總的來說說,這個育幼行為的確能很好地幫助孩子茁壯成長。
曾潔和劉媛(2017)運用個案研究和微變化研究方法,觀察和記錄真實環境中一位母親和其3歲零3個月孩子的20個對話片段,從語音、語速、語調、情景、語義、句法等方面分析媽媽語的調整狀況和可理解性,結果發現媽媽語的調整並非刻意,而是為了使孩子能更好地理解母親話語和提高親子交流的有效性;通過動態調整媽媽語從易到難,循序漸進地為幼兒提供可理解的語言輸入;相對於其他形式的語言輸入,媽媽語體現的這種動態調整更加精準、自然、真實,這使得媽媽語不僅是最佳的語言輸入形式,而且是母子持續交流的助推器和孩子習得目標語言形式的操練場,可以促進孩子經歷感知-認知-內化-運用的語言發展軌跡,實現語言的快速生長。孩子的主要照料者應能根據孩子的語言學習能力及認知水平向其輸出符合孩子個性的語言,並適時調整以增強語言的可理解性,同時還應選擇略高於孩子當前能力的語言形式,建立挑戰兒童當前認知水平的語言學習系統和利於雙方交流的互動模式,從而促使兒童的語言得到更好的發展。

缺點

但也有很多人表示媽媽語並非百利而無一害。王東華教授認為用媽媽語同幼兒交流可能會讓孩子在語言學習方面進步較快,但等孩子到了一歲多、兩歲多或者里大一點,會清楚地講話了,他必需再用頭腦把那些重疊語拋棄,重新再學習一砍。以“車車”為例,以前一視同仁的”車車”,現在突然間有了“公共汽車”“腳踏車”“機車”“推土機”“計程車”等等的區分,他必須再重新學習起,也就是說以前所學的完全無效了。而且一旦孩子習慣了用媽媽語來說話時,他們以後就很難擺脫這種媽媽語,稍長大些,還是用媽媽語來和同齡孩子說話時就顯得很幼稚,聽上去再也不覺得好玩了,這時候家長還要花上一定的時間來糾正孩子的兒語。

漢語“媽媽語”示例

字詞層面

當母親對嬰兒講話時,經常會重疊某些字、詞,而且名詞,形容詞和動詞重疊使用的現象層出不窮,如:
“小寶寶喜歡車車嗎?鴨鴨到哪裡去了?”
“地上有木木,小心會濕濕,不要踏踏喔!”
“寶寶來睡覺覺。”
“洗臉臉、擦香香、穿衣衣、穿鞋鞋、吃果果、抱抱、親親……”

句子層面

家長同幼兒交流的時候,複雜的長度會被拆分成簡單的短句或詞語,如:
“梨,蘋果,寶寶,這個,那個?”
“寶寶,看笛笛來了。”
“寶寶,餅餅,吃不吃?”

句法層面

成人(尤其父母)對兒童說話多用現在時態,評論當時當地的人、事以及與兒童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事,比如吃飯、看圖畫、玩遊戲等。例如:
家長指著生日聚會的照片,說:“看!寶寶坐在生日蛋糕旁,蛋糕是一隻小羊,有白白的奶油,好像天上的雲。”
吃飯的時侯,家長會說:“寶寶,我們來吃飯,爸爸媽媽用筷子,寶寶用小勺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