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與文藝形態——《文藝報》研究(1949—1966)》是2013年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謝波。
基本介紹
- 書名:媒介與文藝形態——《文藝報》研究(1949—1966)
- 作者:謝波
- ISBN:978-7-309-09245-5/G.1129
- 頁數:198
- 定價:20
- 出版時間:2013年3月
- 裝幀:平裝
- 開本:32
內容提要,圖書目錄,
內容提要
在當代文學中,1949—1966年的文學現場具著獨特的研究價值。作為“組織形態”中極重要的一員,《文藝報》既是“轉折”的產物,又是其催生者和見證者,不但目睹了文學形態中鮮明的政治社會化特徵,更深人參與了這一進程。《文藝報》的現場感直接與當代文學中最為核心的進程相聯繫,與最為實質性的語境相聯繫,與最為激烈的整合過程相聯繫。視角由此而生。
圖書目錄
緒論《文藝報》與中國當代文學(1949—1966)
上篇 媒介的當代特徵
第一章 《文藝報》與當代文藝思想
一、接受的策略: 此消彼長
二、“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本土化
三、“雙百方針”的轉向
四、“兩結合”與以後
第二章 《文藝報》與文學制度的重建
一、體制的歷史
二、專欄特徵
三、社論的價值
四、體制內格局
中篇 《文藝報》的編輯格局
第三章 《文藝報》主體特徵
一、高規格布局
二、理念與方法
三、個體與身份
第四章 被批判的《文藝報》
一、批判的分類
二、先行的批評
三、針對性:1954年
四、批判鏈:1957年
第五章 《文藝報》的批判
一、“有節制”的批判
二、被動中的主動
三、從“常規”到“非常規”
下篇 《文藝報》與當代寫作傳統
第六章 《文藝報》的“作者”
一、“第一作者”
二、“執行作者”
三、“毒草”作者
四、民眾作者
第七章 《文藝報》的“失去”
一、“失去”的作者
二、“失去”的傳統
結語 後續研究的可能
附錄《文藝報》(1949—1966)年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