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在使用傳播媒介的過程中所表現出的一種對媒介過分依賴、認同、輕信和盲從的心理狀態,行為上把接觸媒介作為必不可少的日常習慣和日常儀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媒介崇拜
- 所屬:心理學
概念:,動因:,
概念:
心理上將媒介作為極其可靠的經驗代理,幾乎完全依靠傳播媒介建立與外部世界的聯繫,把媒介內容看作毋庸質疑的現實再現、權威發言和真理表達,進而將媒介的價值觀內化為自身的價值觀。它是人對媒介的一種過當使用,是人與媒介關係的一種異態表現。它包括媒介使用者對它的某種效能(如壟斷性的信息權力)、特徵(如高技術性)和製作負載的內容(如信息、偶像)的崇拜。
動因:
一、社會基礎:
1、 現代社會結構中,大眾媒介的核心地位
(1) 大眾媒介系統是現代社會的中樞神經系統
(2) 大眾傳媒是現代社會中的一種特殊場域
【場域】是法國社會學家皮埃爾·布迪厄提出的重要概念。他認為:“從分析的角度來看,一個場域可以被定義為在各種位置之間存在的客觀關係的一個網路或一個構型。正是在這些位置的存在和他們強加於占據特定位置的行動者或機構之上的決定性因素之中,這些位置得到了客觀的界定,其根據是這些位置在不同類型的權力(或資本)——占有這些權力就意味著把持了在這一場域中利害有關的專門利潤的得益權——的分配結構中實際的和潛在的處境,以及它們與其他位置之間的客觀關係(支配關係、屈從關係、結構上的對應關係,等等)。”
2、 現代社會制度下大眾媒介的定位
(1) 大眾媒介的工具性定位強化了其政治色彩
(2) 大眾傳媒作為社會監護者的定位強化了其干預色彩
二、傳播結構中的傳受關係
1、 從傳播模式的表達看傳受關係
2、 客群選擇機制的有限效力
3、 大眾傳播中的反饋:
(1) 從客群方面來看,客群參與傳播的第一需要是接收信息,而不是反饋信息。
(2) 另一方面,由於傳播雙方對媒介的把握能力不均衡,他們在傳播渠道獲得的空間和地位是不平等的,傳播者總是處於優先、主控的地位。
三、媒介崇拜的心理機制
1、有限與無限
這一對矛盾在現代社會被演繹得更有衝突性。現代社會是一個急劇變化和信息極度膨脹的社會,快速而劇烈的變化導致舊事物不斷被否定,各種界限不斷被打破,一種質態向另一種質態的飛速轉變仿佛一個個“黑洞”,讓人無所適從。為了不至於迷失在變化的“黑洞中”,人們需要擴充對世界的感知能力和加快思維的速度。
2、 無序與有序
大眾媒介的範疇化功能滿足了人們對紛亂無序的外部世界加以整飭的心理需要,把人們帶入一個有秩序的意義世界中。儘管媒介世界並不是真實世界,這種簡化和有序化也的確因為產生了某些遮蔽現實、虛化現實 的作用而遭到種種詬病,但因為人們需要和依賴這樣的方式來獲得對世界的掌控感,簡化和有序化因此變得必不可少。當人們越來越習慣於世界以這種簡化的樣式呈現時,媒介現實也就在人們心中獲得了與客觀現實等同的地位。
3、 孤獨與歸屬
大眾媒介在社會生活中的核心地位是的個體客群有意或無意地會將媒介內容作為社會群體的共同傾向加以理解。由於感受到社會群體對個體的壓力,就會產生趨同心理,選擇認同媒介所傳達的信息,以期儘量與社會群體中的多數意見保持一致,避免孤立處境和遭受可能的群體制裁。於是媒介所示範的價值觀念及意識形態,成為個體認同的重要資源。這種對歸屬和安全感的心理追求,在現實中被轉化為對大眾媒介的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