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化法律:法律傳播研究》是2015年11月法律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鄭金雄。
基本介紹
- 書名:媒介化法律:法律傳播研究
- 作者:鄭金雄
-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5年11月
- 頁數:337 頁
- 定價:32 元
- 開本:32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511883858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法律媒介化現象是近年來法學研究中備受重視的全新領域,它是指經過媒介傳播之後的法律所呈現的差異表現,以及大眾在這些由媒介重新建構起來的話語中重新認識法律的這一現象。
本書正是對法律媒介化現象進行系統、科學、客觀地介紹與論證的法社會學著作,重點對法律媒介化現象的形成過程及結果進行因果性的解釋,並對當下社會應當如何看待媒介化之後的法律,提出頗有見解的學術話語,不僅在理論上頗具深度,在實踐領域也極具價值,是這一學術領域的創新之作。
作者簡介
鄭金雄,福建省仙遊縣人。廈門大學法理學博士,中國立法學研究會理事、廈門大學社會治理與軟法研究中心研究員、西南政法大學客座教授,現任職於廈門市中級人民法院。曾擔任廈門市中級人民法院新聞發言人、人民法院報廈門記者站站長,在各類媒體共發表新聞作品一千餘篇,2007年出版《中國新聞官司二十年》專著,並先後在《政法論壇》、《中國政法大學學報》、《東南學術》、台灣《法令月刊》、《廈門大學法律評論》、《法律適用》、《地方法制評論》等刊物上發表多篇學術論文。
圖書目錄
導論媒介化社會與法律媒介化
一、法律媒介化:一種客觀存在的社會現象
二、法律、媒介與社會
三、媒介建構人們理解法律的方式
四、法律媒介化的研究現狀與方法
第一章易讀與誤讀:法律傳播中的語言理解問題
第一節易讀:法律傳播中的語言解碼問題
一、阻礙法律語言易讀性傳播的原因
二、法律語言易讀性傳播何以可能
第二節誤讀:法律傳播中的語言解釋問題
一、解釋的必要性:文本間距化與語詞多義化
二、解釋的艱巨性:前見、穿越與套用
第三節視域融合下的理解可能性:羅爾斯重疊共識理論的啟示
第二章激勵與威懾:法律傳播中的心理刺激問題
第一節公民守法理論概述
第二節激勵性傳播之一:刺激守法認知
第三節激勵性傳播之二:增加守法誘導
一、利益誘導的激勵之路
二、激勵性傳播實例分析
第四節威懾性傳播:阻卻違法行為
一、威懾性傳播實例
二、威懾性傳播的守法心理權衡:成本與效益
三、威懾性傳播的具體實踐方案:決策與信息
第三章真相與假象:法律傳播中的擬態環境問題
第一節在“真相”與“假象”之間:彭宇案傳播始末
第二節“假象”何以產生:“擬態環境”出現的必然性分析
一、人類認識世界的絕對與相對
二、非理性對人類認識世界的影響
第三節“真相”何以建構:“擬態環境”形成的現實性分析
一、媒體是如何描述社會的
二、客群見解是如何產生的
三、客觀環境是如何“擬態化”的
第四節“擬態環境”的作用張力及其消解
一、“擬態環境”固有的作用張力
二、作用張力的消解之一:提高客群的媒介素養
三、作用張力的消解之二:重塑公共信息的公信力
第四章議程與意見:法律傳播中的議題裂變問題
第一節議程設定:對法律議題的顯著性塑造
一、議程設定的基本理論
二、媒體是如何顯著性地報導法律議題
三、公眾是如何被媒介議程所影響
四、議程如何轉為決策議題
第二節意見領袖:對法律議題的顯著性傳播
一、傳播實例
二、社會為什麼需要“意見領袖”
三、誰是“意見領袖”
四、“意見領袖”在公共空間的拓展
五、“意見領袖”失靈的場域
第五章對話與交往:法律傳播中的力量互動問題
第一節作為社會力量的輿論意見
一、輿論意見的概念
二、輿論意見的力量性
第二節輿論意見力量的生成基礎
一、傳統媒體下的輿論意見生成
二、新媒介下的輿論意見生成
第三節輿論意見力量的互動作用
一、輿論意見作用的定位
二、輿論意見作用的分類
三、輿論意見作用的道德觀念
第四節輿論意見力量的互動場域
一、“公共領域”中的輿論意見
二、現實語境中的意見力量
第五節輿論意見力量的制度化回應
一、制度化與非制度化的輿論意見
二、輿論意見的制度化演進
三、輿論意見的制度化方式
四、輿論意見的制度化現狀
第六章混沌與界限:法律傳播中的範式革新問題
第一節新媒體事件傳播的範式革新:從線性到混沌
第二節新媒體事件傳播的正向趨勢:自發秩序
一、新媒體事件傳播案例及其分析
二、新媒體事件傳播自發秩序的生長機理
三、新媒體事件傳播自發秩序的擴大效應
第三節新媒體事件傳播中的反向趨勢:群體極化
一、“群體極化”現象及其表現
二、“群體極化”形成原因及其後果
第四節新媒體事件傳播的範式革新:從混沌到界限
一、新媒體事件傳播與公共領域重構的關係
二、新媒體事件傳播與公共領域重構的意義
三、新媒體事件傳播的政府監管界限
結語:這都什麼年代了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