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分析:傳播技術神話的解讀》是2002年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詠華。
基本介紹
- 書名:《媒介分析:傳播技術神話的解讀》
- 作者:張詠華
- ISBN:7-309-03456-2/G.479
- 頁數:322頁
- 定價:15.00元
- 出版時間:2002年12月
- 裝幀:平裝
- 開本:32 開
- 字數:229千字
內容提要,圖書目錄,
內容提要
本書綜合了國外著名的傳播學學者英尼斯、麥克盧漢、威廉斯、梅羅維茲、貝尼格、桑德拉·鮑爾-洛基奇、丹·席勒等人的媒介理論,闡述了一系列重要命題:如媒介技術的產生和發展、各種媒介技術的特徵及作用、媒介技術同人類社會變遷和文明發展史的關係等。本書還對我國的媒介研究狀況和媒介發展現狀作了深入的調查分析,提出了許多頗有見地的觀點。其實證研究的方法,很有現實意義。
《媒介分析:傳播技術神話的解讀》是2002年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詠華。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媒介技術與傳播學
第一節 傳播技術的重大突破與現代大眾
傳媒業的崛起
1.符號層面的重大突破
2.從近代印刷術的誕生和推廣到印刷
傳媒向大眾化進軍
3.現代大眾傳媒業的全面問世和(大眾)
傳播學的孕育
第二節 從傳播學的正式確立到麥克盧漢媒
介理論的問世
1.傳播學的誕生
2.電視業的蓬勃發展及其對大眾傳播
研究的推動
3.麥克盧漢媒介理論的問世
第三節 信息傳播新技術和社會學家貝爾
等人關於信息化社會的理論
1.傳播新技術、新媒介
2.貝爾的理論
3.未來學家托夫勒和奈斯比特等的
理論
第四節 信息高速公路建設熱與新形勢下的
媒介研究
1.近年來國際傳播學界的傳播新技術
研究熱
2.傳播學界正在開拓的研究新課題
3.未來學家奈斯比特的新思考
第二章 麥克盧漢和英尼斯的媒介理論
第一節 英尼斯的理論簡析
1.傳播媒介的偏向性
2.傳媒的時空偏向之間的平衡對社會
穩定的影響
3.英尼斯媒介理論的若干特點
第二節 麥克盧漢的媒介理論及其同莫尼斯
理論的聯繫
1.“媒介即訊息”
2.“媒介是人體的延伸”
3.“冷媒介”與“熱媒介”
4.麥克盧漢的媒介理論同英尼斯的
媒介理論的聯繫
第三節 麥、英兩氏的理論貢獻及局限性
1.貢獻一:開創新的研究傳統、開拓
新的研究領域
2.貢獻二:提出大膽創新、富有啟迪
意義的觀點
3.缺陷:唯技術決定論、概念界定不清等
第三章 威廉斯的媒介觀
第一節 大眾傳媒研究:文化研究的重要
組成部分
1.整體的、歷史的、動態的觀點
2.文化製品同社會制度之間的聯繫
3.科技發展和套用的社會歷史分析
第二節 對於科技發展與社會意向的關係
之研究
1.對拉斯韋爾模式的批評
2.對麥克盧漢媒介理論的批評
3.富有思辨色彩的有關意向與科技
發展的關係之觀點
第三節 威廉斯的媒介觀的長處和缺陷淺析
1.批判精神、實事求是的研究立場
和向前看的研究態度
2.著述嚴謹,學術影響深遠
3.在決定論問題上的旗幟不夠鮮明
第四章 梅羅維茲的媒介理論——麥克盧漢之後的
媒介研究
第一節 梅羅維茲的媒介理論的淵源與要點
1.理論淵源
2.主要論點之一:情境應被視為信息
系統
3.主要論點之二:不同行為的分離取
決於不同情境的分離
4.主要論點之三:電子傳播媒介的普及
促成情境型式的變化
第二節 梅、麥理論之比較
1.考察方式
2.表述方式
3.對社會變化的媒介技術動因論的
解釋
第五章 電腦和網際網路技術迅速發展時期國外學者的
媒介研究
第一節 貝尼格的“控制革命”論
1.編製程序/計畫和控制:基本的
生命過程的重要一環
2.物質經濟運轉速率的大幅度提高
對於社會控制的挑戰
3.廣告業作為控制手段
4.大眾傳媒和電腦技術的控制
功能
第二節 桑德拉·鮑爾-洛基奇等學者
論新、老傳媒的特點
1.人類傳播形態的10個方面的評判
標準
2.人際傳播形態同大眾傳播形態之
比較
3.電子對話式的傳播形態同人際傳播
與大眾傳播形態之比較
4.有關預測
第三節 丹·席勒的“數字資本主義”論
1.政治經濟學的視角
2.批判性脈絡
3.資料數據豐富
第六章 我國的媒介分析
第一節 概況透視
1.學術刊物
2.學術會議
3.書籍
第二節 特點分析
1.介紹、描述性內容占重要位置
2.討論分析偏重概括性、綜合性
3.選題貼近傳媒業發展現實、追蹤
發展動向
第七章 媒介發展、傳播新技術的影響及其與社會背景
相互作用——以我國內地苦幹城市為例
第一節 概況
1.我國媒介發展概況一瞥
2.項目概況簡介:指導理論和研究方法
3.項目概況簡介:研究問題、研究點
和傳媒機構的選擇
第二節 我國傳媒面對信息高速公路的挑戰
1.訪談結果的發現:上海
2.訪談結果的發現:北京、廣州、深圳
和杭州
3.關於我國的其他傳媒機構的補充
信息:綜合數據
4.關於我國其他傳媒機構的補充
信息:研究點中的其他傳媒機構
第三節 討論:推動因素和改進對策
1.傳媒競爭
2.建設信息高速公路的國際潮流
3.抓住機遇謀求傳媒新發展的願望
4.經濟實力
5.基層的積極性和政府對信息產業
的高度重視
6.傳媒網站努力擴大影響的重要性
7.傳媒採用電腦網際網路技術的
影響:進一步深入研究的迫切性
主要參考文獻目錄
後記
附錄:麥克盧漢著作出版年表
第一節 傳播技術的重大突破與現代大眾
傳媒業的崛起
1.符號層面的重大突破
2.從近代印刷術的誕生和推廣到印刷
傳媒向大眾化進軍
3.現代大眾傳媒業的全面問世和(大眾)
傳播學的孕育
第二節 從傳播學的正式確立到麥克盧漢媒
介理論的問世
1.傳播學的誕生
2.電視業的蓬勃發展及其對大眾傳播
研究的推動
3.麥克盧漢媒介理論的問世
第三節 信息傳播新技術和社會學家貝爾
等人關於信息化社會的理論
1.傳播新技術、新媒介
2.貝爾的理論
3.未來學家托夫勒和奈斯比特等的
理論
第四節 信息高速公路建設熱與新形勢下的
媒介研究
1.近年來國際傳播學界的傳播新技術
研究熱
2.傳播學界正在開拓的研究新課題
3.未來學家奈斯比特的新思考
第二章 麥克盧漢和英尼斯的媒介理論
第一節 英尼斯的理論簡析
1.傳播媒介的偏向性
2.傳媒的時空偏向之間的平衡對社會
穩定的影響
3.英尼斯媒介理論的若干特點
第二節 麥克盧漢的媒介理論及其同莫尼斯
理論的聯繫
1.“媒介即訊息”
2.“媒介是人體的延伸”
3.“冷媒介”與“熱媒介”
4.麥克盧漢的媒介理論同英尼斯的
媒介理論的聯繫
第三節 麥、英兩氏的理論貢獻及局限性
1.貢獻一:開創新的研究傳統、開拓
新的研究領域
2.貢獻二:提出大膽創新、富有啟迪
意義的觀點
3.缺陷:唯技術決定論、概念界定不清等
第三章 威廉斯的媒介觀
第一節 大眾傳媒研究:文化研究的重要
組成部分
1.整體的、歷史的、動態的觀點
2.文化製品同社會制度之間的聯繫
3.科技發展和套用的社會歷史分析
第二節 對於科技發展與社會意向的關係
之研究
1.對拉斯韋爾模式的批評
2.對麥克盧漢媒介理論的批評
3.富有思辨色彩的有關意向與科技
發展的關係之觀點
第三節 威廉斯的媒介觀的長處和缺陷淺析
1.批判精神、實事求是的研究立場
和向前看的研究態度
2.著述嚴謹,學術影響深遠
3.在決定論問題上的旗幟不夠鮮明
第四章 梅羅維茲的媒介理論——麥克盧漢之後的
媒介研究
第一節 梅羅維茲的媒介理論的淵源與要點
1.理論淵源
2.主要論點之一:情境應被視為信息
系統
3.主要論點之二:不同行為的分離取
決於不同情境的分離
4.主要論點之三:電子傳播媒介的普及
促成情境型式的變化
第二節 梅、麥理論之比較
1.考察方式
2.表述方式
3.對社會變化的媒介技術動因論的
解釋
第五章 電腦和網際網路技術迅速發展時期國外學者的
媒介研究
第一節 貝尼格的“控制革命”論
1.編製程序/計畫和控制:基本的
生命過程的重要一環
2.物質經濟運轉速率的大幅度提高
對於社會控制的挑戰
3.廣告業作為控制手段
4.大眾傳媒和電腦技術的控制
功能
第二節 桑德拉·鮑爾-洛基奇等學者
論新、老傳媒的特點
1.人類傳播形態的10個方面的評判
標準
2.人際傳播形態同大眾傳播形態之
比較
3.電子對話式的傳播形態同人際傳播
與大眾傳播形態之比較
4.有關預測
第三節 丹·席勒的“數字資本主義”論
1.政治經濟學的視角
2.批判性脈絡
3.資料數據豐富
第六章 我國的媒介分析
第一節 概況透視
1.學術刊物
2.學術會議
3.書籍
第二節 特點分析
1.介紹、描述性內容占重要位置
2.討論分析偏重概括性、綜合性
3.選題貼近傳媒業發展現實、追蹤
發展動向
第七章 媒介發展、傳播新技術的影響及其與社會背景
相互作用——以我國內地苦幹城市為例
第一節 概況
1.我國媒介發展概況一瞥
2.項目概況簡介:指導理論和研究方法
3.項目概況簡介:研究問題、研究點
和傳媒機構的選擇
第二節 我國傳媒面對信息高速公路的挑戰
1.訪談結果的發現:上海
2.訪談結果的發現:北京、廣州、深圳
和杭州
3.關於我國的其他傳媒機構的補充
信息:綜合數據
4.關於我國其他傳媒機構的補充
信息:研究點中的其他傳媒機構
第三節 討論:推動因素和改進對策
1.傳媒競爭
2.建設信息高速公路的國際潮流
3.抓住機遇謀求傳媒新發展的願望
4.經濟實力
5.基層的積極性和政府對信息產業
的高度重視
6.傳媒網站努力擴大影響的重要性
7.傳媒採用電腦網際網路技術的
影響:進一步深入研究的迫切性
主要參考文獻目錄
後記
附錄:麥克盧漢著作出版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