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文化廣場位於城北武口開發區,南鄰二環路,北至博物館,東臨星江河,西靠紫陽中學,占地6.3萬平方米。由前廣場、行政廣場、公園三大部分組成,整個外形酷似一巨大的欲展翅飛翔的蝴蝶。廣場中心矗立一根高25米、直徑2.6米的盤龍大柱,8根小一號的柱子則呈眾星捧月的姿態環繞四周。“名人牆”和“記事碑”則記錄著婺源十大歷史文化名人生平事跡和婺源各個朝代的輝煌一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婺源文化廣場
- 地址:城北武口開發區
- 占地面積:6.3萬平方米
- 組成:廣場、行政廣場、公園
- 標誌物:盤龍大柱
門樓,集會廣場,景觀柱,文化柱,鑰匙池,婺源紀事碑,名人牆,綠化,
門樓
廣場的大門,借鑑了徽派建築中的門樓,整個廣場的建築物包括門樓色彩都比較素雅,體現出徽派建築粉牆黛瓦的意境。
集會廣場
由兩條弧線拼接而成,總面積13000平方米,可容納2萬人次的集會。2003年9月26日婺源第一屆國際旅遊文化節的開幕式就是在這裡舉行的。中間是一條旱噴帶,兩側的兩組星象燈象徵了婺源日新月異的發展前景。門樓兩側的弧形綠化帶與燈帶將停車場和集會區分隔開。
整個廣場通過集會廣場、北區的休閒廣場以及中心景觀區的分布來實現廣場行政、休閒、旅遊、集會相結合的多功能性,體現婺源的特色和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鳥瞰廣場就像一隻展翅欲飛的蝴蝶,它以傳統的對稱式將南北軸線分割為兩片均衡的蝶翼,內部的弧線與外沿直線的組合使廣場在莊重中增添了一份雅致。
景觀柱
廣場的中心區有個被8根小柱圍繞的“龍翔九天景觀柱”,整個柱高24.8米,柱高直徑2米,底座直徑8米。柱體共雕刻了九條龍,其中八條呈對稱狀均勻分布在底座上,另外一條沿柱身盤繞而上,並昂首朝天,其上升的動勢,突破傳統觀念的禁錮,與上天和未來連通,形成整個廣場的制高點和視覺中心。在柱體的周邊設定了旱噴的音樂噴泉,在夜間,音樂、燈光、涌動的水和騰飛的龍組合成一幅美妙的圖畫
文化柱
分布在龍翔九天景觀柱周圍的這八根小柱就是文化柱,柱高8米,直徑1米,柱體採用福建青石料,畫面都以山水、雲彩來連貫畫面。這8根柱集中提現婺源的歷史文化的地方特色,分別是茶文化、硯文化、生態文化、源遠文化、古建文化、徽商文化、書香文化、民俗文化。1、古建文化: 柱體著力表現婺源徽派古建的的魅力之處,以門樓、馬頭牆、門環、石鼓以及三雕(木雕、石雕、磚雕)為表現元素,頂部輔以遠山近水的畫面,烘托婺源古建存在的優美環境。
2、徽商文化:柱體主要表現婺源徽商的木商和茶商。底部表現木商以放牌的形式運送木材,中下部則以 “肩挑背馱”的形象來體現徽商外出經商的艱辛與難楚,旁側表現林立的店鋪,著重刻畫街角的茶鋪。“官監”二字強調了徽商在歷史上的突出地位。
3、源遠文化:柱體主要表現婺源源遠流長的歷史,底部以民間故事“婺女傳說”中一手持矛,一手托天數的婺女靈主體,加以“吳楚分源碑”、“三天子都”進一步闡明婺源悠久的歷史以及深遠的民間文化。
4、民俗文化:整個柱體以婺源地方民俗活動組織畫面,底部為婺源獨具特色的板龍燈,中部為古老的驅魔祈福儀式——儺舞,頂部則表現在陽春古戲台內表演的徽劇。各情景畫面之間以流動的雲彩來產生連貫。
5、茶文化:柱體分為兩部分,上部分主要表現連綿的茶山,下部分則以品茶、採茶的情景來組繪畫面,以茶葉葉形穿插畫面。空白處刻有“婺源綠茶,唐載茶經,宋稱絕品,明清入貢,中中外馳名”的文字,用以點明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