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州窯韻》是2010年中國書店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雷國強、邵文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婺州窯韻
- 作者:雷國強、邵文禮
- 出版社:中國書店
- 出版時間:2010年10月1日
- 頁數:235 頁
- 開本:16 開
- ISBN:7806639411, 9787806639412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圖書後記,圖書序言,
內容簡介
婺州窯是中國古陶瓷研究界對分布於浙江中西部金華、衢州兩市及周邊地區古代窯場的統稱。它們在胎、釉、造型及裝飾風格上均有婺州窯陶瓷的共同特徵。金、衢盆地及其周邊地區大量的考古發現表明:這一地區的人類祖先早在新石器時代早期,距今大約一萬年前的“上山文化”時期就已掌握了夾炭陶、夾砂陶的燒造技術。
《婺州窯韻》是文化武義叢書之一。
圖書目錄
概述
第一單元 先秦遺珍
第二單元 兩漢瓷韻
第三單元 六朝風彩
第四單元 隋唐印象
第五單元 宋元絕唱
第六單元 婺窯傳薪
後記
圖書後記
婺州窯是一個歷史悠久、窯口眾多的地方性歷史名窯。本書以其歷史發展階段為基本脈絡,儘可能多的收集婺州窯各個時期的典型代表器物做為研究的題材。由於我們所擁有的實物與可能收集到的資料所限,不能全部囊括婺州窯各個時期的所有器型,加之水平和知識面有限,書中所寫的內容未必全面和妥貼,如有錯漏、謬誤,還望專家、同行與讀者批評指正。
本書在編撰過程中得到了著名青瓷研究家、中國古陶瓷學會名譽會長朱伯謙研究員的熱心指導和鼓勵。朱先生作為本書的編撰學術指導顧問,不僅對本書的編撰大綱提出了修改意見,還對所編寫的內容及收入的典型器物進行了審核。朱先生不幸於今年上半年去逝,在此書出版之際,特表我們對朱老的崇高敬意和深切的懷念。
還要特別感謝本書的首席攝影家,金華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閻壽根先生。今年盛夏,閻先生冒著酷暑揮汗義務為我們趕拍編選入書的藏品照片,為本書的出版作出了極大的貢獻。中國文化部藝術評估委員會委員、《收藏快報》、《東方收藏》雜誌社總編餘光仁先生也在本書的編撰過程中給予了極大的幫助和悉心地指導。江蘇古陶瓷研究會副會長、秘書長邢舒良先生,為本書的出版也給予了熱心的指導和幫助。中共武義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方憲文同志多次關心和過問本書的編撰進展情況,並提出了具體的要求與指導意見。在此一併深表謝意。
最後還要感謝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中國古陶瓷學會副會長、南京博物院研究員張浦生先生,在百忙之中審核書稿並為之揮毫作序。同時對著名龍泉青瓷工藝大師,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龍泉窯傳統燒造工藝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徐朝興先生為本書題寫書名表示由衷的感謝。
圖書序言
婺州窯是中國古陶瓷研究界對分布於浙江中西部金華、衢州兩市及周邊地區古代窯場的統稱。它們在胎、釉、造型及裝飾風格上均有婺州窯陶瓷的共同特徵。
金、衢盆地及其周邊地區大量的考古發現表明:這一地區的人類祖先早在新石器時代早期,距今大約一萬年前的“上山文化”時期就已掌握了夾炭陶、夾砂陶的燒造技術。商周時期印紋硬陶在這一地區得到了普遍使用。根據古窯址和墓葬發掘的出土器物及其它資料表明:婺州窯青瓷的創燒時期大約在東漢,發展於六朝,鼎盛於唐宋,衰落於元末明初。
婺州窯之名稱,始見於唐代。按唐制習慣以各地窯場所在州縣之名來區分各地生產之瓷器。唐時,金、衢盆地屬婺州,故將該地區之窯場及其所生產之瓷器產品統稱為“婺窯”或“婺州窯”。《景德鎮陶錄》一書亦稱“婺窯即唐時婺州所燒者,今之金華府是也。”婺州窯是中國歷史名窯,為我國古代六大著名青瓷窯場之一。唐時茶聖陸羽在《茶經》中將婺州窯所燒制的茶盞排列為第三,稱“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上世紀50年代,文物主管部門對各地的婺州窯址進行了調查,在金華、衢州所轄各縣、市共發現了600多處古窯址,其時代自漢到明。婺州窯之數量之多,燒造歷史時間之長久,在我國古代陶瓷發展史上實屬罕見。
婺州窯所燒造的主要產品有:盤口壺、罐、碗、盞、熏爐、筆筒、水盂、虎子、唾壺、穀倉、多角瓶、龍虎瓶、堆塑魂瓶等。
婺州窯燒制的主要釉色有:青瓷、乳濁釉、花瓷、青白瓷、彩繪瓷、褐色瓷等。
婺州窯之產品在其造型、胎質、釉色、製作工藝等方面形成了獨特的風格,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以其高超的堆塑工藝成就屹立於中國古代陶瓷藝術發展之林,成為我國古代陶瓷藝術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當代我國著名古陶瓷研究專家馮先銘先生在《中國陶瓷史》中指出:婺州窯在唐代以前其地位僅次于越窯,是我國南北六大青瓷產地之一。據考古發掘資料表明:宋元時期,婺州窯瓷器曾大量出口到國外。19了了年,韓國新安海域水下打撈出的一艘中國元代沉船中,有一百多件是產自金華鐵店窯的乳濁釉瓷器。有報導稱:台灣故宮博物院藏品中有一件三足乳濁釉盤樣式同韓國新安海域出水的三足乳濁釉盤基本一樣。專家稱其亦是金華婺州鐵店窯的產品。由此可見,金華鐵店窯除了生產民用瓷、外銷瓷外,而且還曾燒造過供宮廷使用的瓷器。
2001年,金華婺城區琅琊鐵店古窯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了年6月《婺州窯傳統燒造技術》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婺州窯自創燒以來,制瓷工藝在發展中不斷地得到改進。婺州窯制瓷燒造工藝的主要成就有以下幾項:
1、粉砂岩黏土的開發與套用。
金衢盆地的土層多為粉砂岩風化的紅色黏土地帶,蘊藏豐富,易於開採。粉砂岩風化物是一種紅色黏土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就考古挖掘所發現的婺州窯陶瓷器物胎質的原料分析,在西晉晚期,婺州窯窯工就創造性地利用當地遍地皆是,開採和粉碎都比較容易,並具有很好可塑性的紅色黏土做坯料。由於粉砂岩黏土中氧化鐵和氧化鈦的含量都較高,所以燒成後胎色呈深紫色。正如上述原因,形成了絕大多數婺州窯產品的胎質的一大特色,並成為鑑定和區別其它窯系產品的一個重要的判定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