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畢族

婚畢族

婚畢族是指那些剛剛走出大學校門就邁進婚姻殿堂的年輕人。“婚畢族”,一般都以“80後”居多,很多人都是獨生子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婚畢族
  • 外文名:marry-upon-graduation
  • 屬性:剛剛走出大學校門就邁進婚姻殿堂
  • 類型:80後”居多
  • 警惕:畢婚”變成“閃離”
簡介,官方提醒,專家解讀,

簡介

婚畢族
2010年6月份畢業於黑龍江某職業技術學院計算機專業的豆豆,在2010年7月18日這天,與自己的同校同學小李一起到民政局註冊登記,並於2010年10月10日舉行了婚禮。
豆豆和小李2007年一起考上大學,分別就讀於黑龍江某職業技術學院的兩個不同專業。在一次集體活動中,兩人一見鐘情。此後的三年里,他們像無數同齡的朋友們一樣,沉浸在愛情甜蜜的氣氛中。雖然,偶爾也會有小吵小鬧,但很快會雨過天晴。
小李說,他的家在南方某地。畢業前夕,他和家裡人商定,自己要留在哈爾濱工作。“身邊很多朋友都因為不能和戀人分配到一個城市工作,不得不分手了,很替他們難過。我們決定畢業就結婚,和家長商量後,兩方家長都同意。這么順利,真慶幸!”
豆豆則一臉幸福地說:“俗話說:大樹下面好乘涼。我們有了自己的家,就有了共同的未來,可以一起努力、去打拚。生活不易,我們工作中的開心難過都可以一起承擔、同甘共苦、我們需要的一直都很簡單:一個家、兩個人,這樣就很好、很幸福了。”
白手起家緩解壓力 哈爾濱師範大學的小宇說:“畢業就結婚,是一種緩解壓力的方式。我們兩個要爭取結婚證和畢業證一起拿到手!”
小宇和他的女朋友小瑤是同一所學校的大四學生,同樣在音樂表演專業。兩個人都有工作:小宇經營著一所音樂學校,小瑤則在哈市的一個音樂團體演奏二胡,兩個人都很忙碌,一邊上課、一邊上班。雖然如此,“小兩口”的臉上卻沒有絲毫疲憊,而是幸福滿滿。“現在辛苦點沒什麼啊,為了以後能更好地生活,我們倆要共同努力。”小瑤開心地說。
小宇說,他和小瑤的婚事開始受到了家裡的阻撓。“媽媽一直說,不是不同意你們倆在一起,是你現在沒有能力給小瑤幸福的生活。不用說別的,小瑤想買點好看的衣服,怕你都沒有錢啊!以後生了孩子,不就是更大的一筆費用嘛?”
是啊,以小宇的經濟能力,不能給自己想要的幸福生活,這些,小瑤知道,但她不在乎。為了和小宇在一起,她放棄了很多機會,甚至出國生活的機會。她的付出,深深感動著小宇,甚至改變了他:“以前,他很喜歡打檯球,現在都不怎么打了,他不想浪費時間,更不想浪費錢。”
小宇和小瑤的真情付出,也感動了小宇的父母,他們終於同意兩個人的婚事。“希望畢業就能把結婚證領到手,不管以後有多么苦、多么難。只要我們在一起,什麼難關都能過得去。”

官方提醒

提防“畢婚”變成“閃離
哈爾濱南崗區民政局婚姻登記處工作人員介紹,每天都有很多年輕人來登記結婚,大部分都是剛剛畢業的。
“他們手續齊全、雙方自願,登記處對此也沒有什麼特別看法。但是,有一點擔憂,這些準新人都太年輕,既要顧事業、又要顧家庭;他們不僅要對雙方負責,還要在雙方家庭中承擔一定責任,這對於成年人來說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何況是剛剛畢業的他們呢。”工作人員說,當然,如果他們彼此珍惜、一起努力,好日子也會很快到來的。總之,幾家歡喜幾家愁。
工作人員希望,這些畢業就結婚的大學生們,在進行結婚登記前,要經過認真思考,認清婚姻的責任,不要讓“畢婚”變成“閃離”。

專家解讀

高中太壓抑,導致“畢婚”
對於“婚畢族”現象,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基礎心理學教研室主任寧式穎稱,這是一種新的社會現象,它的產生有其深刻的生理、心理與社會原因。在我國人才選拔制度的壓力下,大多數高中生面臨著巨大的心身重負,使得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在中學階段暫時壓抑了青春激情。
“而到了大學階段,他們的性生理髮育基本成熟、性意識旺盛,精神相對放鬆,壓抑的情感很容易在幽靜的校園環境、頻繁的社團活動和個體交往中爆發。”寧式穎說,大學生的自我形象逐漸清晰,渴望通過戀愛在異性那裡找到自己的價值、尊嚴和情感滿足,戀愛欲望十分強烈。
在大學校園中,大學生談戀愛乃至婚前同居,已並非罕見現象。大學畢業生年齡大約在23-25歲左右,此時的他們,性生理已經完全成熟。雖然我國婚姻法已經不把在校大學生作為禁婚人群,但迫於校園輿論、經濟、學業等多重原因,多數大學生法律意義上的婚姻並不會發生在上大學階段,而是在大學階段結束後。
據寧式穎分析,“‘畢婚’,一方面使‘婚畢族’在經濟上做到划算、在情感上找到依託,可以共同面對外界諸多的壓力從,而使心理上的壓力得以釋緩;另一方面,他們可能會因過早地面對生活中柴米油鹽等瑣事,而要面臨諸如愛情的光環消退、在用人單位眼裡的使用價值被貶抑等諸多心理困惑。”
儘管畢婚族面臨著來自於社會輿論的諸多利弊評價,然而它作為一種並非個別的社會現象,必然有其存在的原因,無所謂對與錯、是與非。寧式穎建議,無論是社會還是家長,對此種現象都不需要排斥,也不必要鼓勵,而應該注意正確引導,用“婚畢族”能接受的方式,指引他們去創造屬於自己的未來。畢竟,這樣的人生是他們自己的選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