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蘭德拉湖泊區

威蘭德拉湖泊區

威蘭德拉湖泊區,位於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州西南部,介於達令河與拉克倫河之間,西南距墨累河畔城市米爾迪拉約100千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威蘭德拉湖泊區
  • 外文名:Willandra Lakes Region
基本資料,遺產描述,委員會評價,遺產介紹,地層分界,

基本資料

遺產名稱:威蘭德拉湖區(Willandra Lakes Region)
入選時間:1981年
遴選依據: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產—文化遺產(iii)自然遺產(viii)
地理位置:S34 00 00E143 00 00
遺產編號:167

遺產描述

威蘭德拉湖區位於新南威爾斯州西南部的半乾旱區,它屬於一個殘餘湖泊系統,其沉積物、地貌和土壤都顯示出低海拔、晚更新世非冰川期景觀的引人注目的記錄。它還記錄了晚更新世,尤其是迄今為止10萬年中冰川-間冰期氣候振盪的明顯記錄。大約18500年前,威蘭德拉湖就不再具備湖泊生態系統的功能,為記錄更新世時期的生命提供了絕佳條件,該地質時期人類進化成現今的模樣。這個地區可以發現更新世以來一系列湖泊和沙灘的形成遺留下來的化石,並且能夠看到40000年以前人類在這裡居住的痕跡。這裡是研究澳洲大陸人類進化無可比擬的地區,完好地保存了許多大型有袋動物的化石。
1981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iii)和自然遺產遴選標準(viii),威蘭德拉湖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准作為文化/自然雙重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委員會評價

該湖區有更新世(the Pleistocene)系列湖泊和沙灘構造的化石,考古研究還發現了4.5至6萬年前人類居住的證據。這對於研究澳洲大陸人類進化史有著里程碑式的意義。湖區還有一些保存完好的大型有袋動物化石。

遺產介紹

墨累河流域的半乾旱地區。由散布在古沙丘間的19個乾涸湖床和水道組成,總面積約37萬公頃。湖床面積大小不等,多在600~3 500公頃之間。約在4.5萬至1.3萬年前,拉克倫河的一條間歇性的支流威蘭德拉比爾博恩河的河水溢出形成這些湖泊。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地貌學教授J.伯勒在1967年考察這一地區時,發現威蘭德拉湖泊區的湖盆、沙丘和台地不僅在考古學上具有重要價值,而且還為了解這一地區的氣候變化提供重要依據。由於對放牧活動的禁止,威蘭德拉湖泊區保存了新南威爾斯西南部脆弱的半乾旱生態環境。因湖區獨特的自然景觀和極具價值的人文現象,198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地層分界

威蘭德拉湖區原來只有小部分地區得到法律保護,即1979年公布的蒙哥國家公園,那是根據1974年的新南威爾斯國家公園和野生動物法確定的。1986年3月27日的澳大利亞政府51號公報宣布了國家公園的規模,從130平方千米增加到現在的278.47平方千米。1981年威蘭德拉湖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原定方圓6000.00平方千米,後改減到1995年的2400.00平方千米,包括蒙哥國家公園。
威蘭德拉湖區是半乾旱地區,威蘭德拉湖是新生代第四紀形成的筒狀湖,而盆地是距今40萬年前拉克倫河馬蘭比吉河墨累河圍成的三角洲。湖區共有5個200萬年前形成的相互交錯的大湖盆和14個小湖盆,占地1000平方公里。這裡的沉澱物為研究10億年前氣候的變化和人類的活動提供了詳實的資料。
威蘭德拉湖區有12萬年前沖積而成的地層,湖區由一系列乾湖組成,形成於第三紀早期。墨累河盆地的海侵造成石灰沙、石灰石和泥灰的沉積。第四紀又被沙石和沙丘地帶覆蓋。這個地區以長條沙丘為特徵,沙丘從西向東的方向反映出風系的控制走向,儘管沙丘被植物所穩定,但約18000 年到16000 年以前沙丘又恢復活動,隨後又被移植生長的植物再次穩定。古代湖岸的土壤中有三層沉澱物,代表著地球演變的三個階段。這種清晰的地層分界,即使在世界範圍內也是比較少見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