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爾遜模式

20世紀70 年代,威爾遜(J.L Wilson,1975) 綜合了大量前人研究資料,並考慮到海底地形、闕汐、波浪、氧化界面、鹽度及海水循環等綜合因素的控制,提出原地加積的建隆(孤立台地) 和進積的陸棚邊緣(鑲邊陸棚) 兩種碳酸鹽台地形成方式,在此基礎上,建立了碳酸鹽標準相帶模式即威爾遜模式。

這個模式共由3大相區和9 個標準相帶組成,同時,為了用於分析這9 個標準相帶的囑采閥沉積和岩性組合特徵,他還總結出了24個標準的微相類型。威爾遜模式是對前人碳酸鹽沉積模式最重要的補充和發展,使碳酸鹽沉積模式的研究趨於完騙夜虹善,在我國已被廣泛引棄頌用。該模式也一個高度綜合的理想化翻灶晚模式,使用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如沒有任何一個現代實例能同時習記想境具有完整的9個相帶贈格棄洪,特別是地去鴉5和6相帶往往發育在同一古地理位置面非前後關係,24 個微相的細分太過繁瑣。所以在實際工作中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切總生搬硬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