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境域
威海港位於市區東部,趙北嘴和北山嘴兩岬角之間,西岸即威海市區所在地,故稱威海灣。海岸近似半圓形,三面環山,劉公島橫列於東,為天然屏障。威海商港位於海灣北部。冬季灣內很少結冰,航道可常年通行。從南岸趙北嘴到北岸北山嘴,海岸線長30餘公里,海灣口闊7公里。劉公島將其分為南北兩口:從劉公島貝草嘴至牙石島為北口,口闊1,600米,最深處34.5米,無暗礁,萬噸輪可暢通無阻,是威海港的主要航道,來往船隻多從北口航行;劉公島東端至南岸趙北嘴為南口,口闊4,500米,最深處19.8米,也可通行萬噸輪船。
威海港位於北緯37゜29′,東經122゜10′。因受太平洋暖流影響,氣溫溫和,冬不結冰,為我國北方著名良港,可泊大小輪船數百艘。
港區分內港和外港。內港,北自東山嘴,南至金線頂旗桿嘴燈塔以西。外港,由北岸江古嘴向南,延伸至劉公島貝草嘴、大泓、日島、旗桿嘴。劉公島偏北橫列于海面,將海口分為南北兩口。北口,自江古嘴到劉公島北端,口闊約1,600米,水深6至28米,無暗礁,為主航道,方位向東90゜,向西270゜,長約2,350米,寬60米,水深負6.5米。進出港船隻多從此經過,萬噸輪暢通無阻。南口,自劉公島南端至趙北嘴,口闊4,500米,分北水道和南水道,水深均為負5至15米。北水道長約9,250米,寬1,388米,泥及軟泥底。南水道,長約10,000米,寬1,850米,泥底,系養殖區,禁止商船通行。
港口設施
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建成劉公島鐵碼頭。該碼頭用厚鐵板釘成方柱,中灌水泥,凝結如石,直入海底。碼頭長205米,寬6.9米。英國租借威海衛後,於1915年重修。1935年因碼頭鏽蝕,無法使用,威海衛管理公署會同中國海軍、地方紳士和英國海軍成立劉公島鐵碼頭工程委員會,招標修復。新中國成立後,1953年將碼頭全部拆除換成新鋼材,1971年建成突堤“T”字形引橋結構,漲潮時可停靠萬噸級船舶。
1918年威海衛商界德昌、仁盛利、益勝、德新等8家商號,為抵制外國壟斷碼頭,合資興建新碼頭,定名德勝碼頭,又稱1號碼頭或塢口碼頭。結構為鋼筋混凝土框架棧橋式木質板面,水面柱高4.8米,長153米,寬6米,可停靠30噸以下駁船和木帆船。新中國成立後,1952年將1號碼頭木質板面拆除,換成水泥製件。1959年擴建堆物岸壁20米。1966年改建成重力式鋼筋混凝土管柱碼頭,長184.65米,寬18米,可停靠500噸級船舶2艘,1000噸級船舶1艘。擴建貨物倉庫面積512平方米,貨物堆積場地7.7萬平方米。1978年由山東省交通廳工程大隊施工,建成圓柱棧橋式碼頭1座,長235米,寬21米,可同時靠泊5000噸級船舶2艘;擴建貨物倉庫面積499平方米;建油庫1座。1980年擴建水泥面貨物堆集場地面積7611平方米。
威海港另有舢板駁岸1處,始建於1961年,長100米,可停靠50噸級漁船數艘。
到1985年底,威海港全部碼頭岸線長418.5米,靠船泊位5個。其中500噸級泊位2個,1000噸級泊位1個,5000噸級泊位2個。候船室1處,貨物倉庫面積1012平方米,貨物堆積場面積8.8萬平方米。
1990年9月15日17時中外合資的威東航運有限公司“金橋號”5000噸客貨滾裝船由南韓仁川港起航,16日上午8時抵達威海港。威海--仁川海上客貨運輸線正式開通。11月30日威海港萬噸級碼頭投產。
裝卸設備
新中國成立初期,港口貨物裝卸全靠肩扛人抬。1960年始設固定式吊車3台,少先吊1台,皮帶輸送機12台,工班效率9.5噸,其後逐年有所增加。1975年全港裝卸機械發展到38台(架),其中固定式吊車1台,軌道式起重機3台,汽車吊2台,少先吊5台,皮帶輸送機14台,內燃機鏟車6台,內燃機拖車7台。裝卸機械化程度達69%,工班效率21.5噸。1985年增加大型機械,總數調整為31台(架),其中輪胎式起重機8台,門座起重機2台,叉車8架,裝載機6架,皮帶輸送機7台。機械化程度達75.7%,工時產量8.5噸。
航運量
1930年,威海港貨物吞吐量0.8萬噸,1937年4萬噸,1942年0.7萬噸,其他年度無資料。新中國成立初期,1952年旅客傳送量0.43萬人次,貨物吞吐量6.4萬噸。經30餘年建設,1985年旅客傳送量增至6.35萬人次,貨物吞吐量達112.93萬噸。
威海海港客運建國初期,有民船客貨兼營,往來於上海、大連、青島。60年代青島海運局開闢威海至青島、石島、煙臺客運航線,年客流量為8700人。1980年辟有威海至大連客運班輪,隔日有航班。1982年石島港辟有大連、青島航線。1985年12月威海至大連班輪換成大型客輪,客流量增加,1988年威海港旅客進出人數達25.5萬人次。1990年開通中韓第一條國際客貨輪威海至仁川海上航線。至1993年,全市擁有海上運輸船舶78艘,客運量62.7萬人次,其中威海至仁川航線金橋輪完成客運量7.4萬人次。
威海威東航運有限公司位於威海市海濱北路海聯大廈內。系中韓雙方八家股東共同投資興辦的合資企業,隸屬於威海市交通委員會。公司成立於1990年8月,同年9月15日開通中韓第一條國際客貨輪威海至仁川(210海里)海上航線,1993年9月17日投入了萬噸級豪華型滾裝“新金橋”輪,替代原來五千噸級“金橋”輪。公司下設威海本社、漢城、仁川事務所、青島分公司,共有職員56人,擁有萬噸級、5千噸級滾裝船2艘。 1993年運送中外旅客7.4萬人次,收入1835萬元外匯人民幣。1992年被山東省人民政府授予“山東省外商投資高利稅先進企業”稱號。
威海市海上旅遊聯合運輸公司位於威海市海濱路旅遊碼頭院內。1985年前,往返劉公島船隻屬分散經營,1986年由原威海市旅遊局牽頭將6個單位7條船組成了海上旅遊聯合公司, 實行統一調度。1988年4月公司歸屬威海市交通委員會。至1993年底,有職工33人, 固定資產128萬元,旅遊船21艘。年行駛里程為1638海里,營業收入2440萬元,利潤148萬元。
1936年進出口船舶7368隻,1949年出入口船隻857艘次,且多為帆船,輪船僅占五分之一。新中國成立後本港海關一度撤銷,對外閉關。1986年6月2日,經國務院批准威海港重新對外開放。1987年5月11日正式開關,進出港船隻逐年增多,1992年8088艘次,進出港船員和旅客79546人次。
清代,威海衛至高麗、日本、琉球、遼東、天津等地,均有航線和船舶往來。英租期間,有太古、怡和兩輪船公司的船隻往來威海至天津、煙臺、青島、上海、香港5條航線,日商和華商的客貨輪往來威海至大連、煙臺、仁川、安東。直達歐洲的萬噸輪也不時來港,卸下洋貨,回航裝花生米出口,也有空載回駛的大輪。威海衛收回後,主要是招商局的4艘輪船定期往來上海、煙臺、天津、大連。新中國成立初期,北洋區海運局威海運輸站的200噸客輪1艘,往來威海大連之間;1962年開闢威海經俚島、石島至青島和煙臺的客運航線;1982年貨運航線有至煙臺、大連、青島、龍口、上海、丹東、張家埠、石島等11條航線,總噸位在5000噸至12000噸之間;1987年12月,大連海運分局3000噸級客輪往來威海大連之間,兩日1班,1988年1月起大連輪船公司的“天2號”5000噸級客輪往返威海與大連。1991年9月16日,威海至仁川航線開通。中外合資的威東航運有限公司5000噸級客貨兩用輪“金橋1號”,往返兩港之間,每周2個航班。
歷史沿革
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劉公島、三官港、廟前口均為泊船之所。明末每年泊船“動輒數百艘”。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在劉公島修築鐵碼頭和“海軍提督署”,威海港成為軍港。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英國將威海衛闢為自由港。 威海港分內外港區。旗桿咀與東山咀聯線以西為內港,水域面積0.9平方海里;北山咀、劉公島、背齊咀與大紅礁、口島、旗桿咀聯線以內為外港,水域5.5平方海里。 1887年,先後興築漁、商兼用碼頭7座。除東大樓碼頭拆除外,其餘6座仍維修沿用。由於碼頭設施較差,因而客貨上下都靠駁船。新中國成立後新建碼頭7座,1979年,港區內有新舊碼頭13座,其中工、商、漁用8座。1989年5月4日,威海港萬噸級泊位破土動工,1991年11月30日竣工投產,可泊1.6萬噸級輪船,年增加吞吐量60萬噸,年吞吐能力150萬噸。1988年有倉庫4座4707平方米,貨場面積46823平方米。
威海港自元代海運業興起,即為過往船舶的停泊錨地。1887年,清代曾在威海灣內劉公島建鐵碼頭l座,專供北洋水師駐泊及補給。1901年英國強占威海衛,將威海港闢為自由貿易港。1918年,威海商紳合資興建棧橋式“勝德"碼頭。1930年,我國收回威海衛。1985年1月,威海港由原青島海運局威海港更名為山東省威海港務管理局。1985年4月威海港對外開放,開始與日本、原蘇聯、朝鮮、新加坡、西歐等國家和地區通航。1990年,威海港在全國率先開通了至韓國的班輪航線,並發展成為全國對韓運輸最便捷、航班最密集的港口之一。1993年9月,威海港由省屬下放到威海市管理,更名為威海市港務管理局。2001年12月,企業實行改制,由原威海市港務管理局聯合大連港務局、山東創業投資發展公司、北京金誠信投資有限公司及12位自然人共同發起設立了山東威海港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7月,在原威海市港務管理局基礎上,成立了威海港集團有限公司。
港口交通
客運航線
口岸開放
威海港於1985年4月對外實行一類口岸開放。
氣象條件
根據威海市氣象台1959-1980年實測資料統計:
【氣溫】年平均氣溫12.I~C,最熱月為8月,月平均氣溫24.6~C,歷年極端最高氣溫
38.4~C(1972年6月10日)。最冷月為1月,月平均氣溫一1.5~C,歷年極端最低氣溫一13.8~C
(1970年1月4日)。
【降水】年平均降水量793.4毫米,主要集中在7-8月,占年降水總量的49%。日降
水量i>25.0毫米降水目數年平均8.2天。日降水量I>50.0毫米
降水日數年平均3.0天。
年最多降水量1 1 92.7毫米(1965年),年最少降水量450.5毫米(1968年)。
【風況】常風向為西北和西北偏北,頻率都是1 1%。強風向為西北偏北和西南向。年
平均風速4.1米/秒,最大風速22米/秒。多年平均,全年i>8級大風日數41.5天。根據
1959-1 985年統計,35年中有颱風影響38次,年平均1.08次,颱風影響最多一年3次
(1959年),無颱風影響有9年。
【霧】年平均霧日數為16.0 N,最多年份30 (1978年),最少年份7天(1965年)。多
發生在3-7月。
【冰況】威海港為不凍港。
水文狀況
【潮汐】威海港潮汐性質屬不規則半日潮。根據
威海灣驗潮站1959-1 981年實測資料統計:
最高高潮位2.90米。
最低低潮位一0.76米。
平均高潮位1.90米。
平均低潮位0.55米。
外貿貨物主要由原蘇聯進口原木,向朝鮮、日本等地出口鹽、糧食、飲料、飼料等。
自然條件
威海港地處中緯度季風氣候區域,由於受太平洋暖濕氣流的影響,氣候溫和,溫度適中。與同緯度的內陸相比,冬季不冷,夏季不暑。年平均氣溫為12°C ,是冬季不結冰,四季通航的天然良港。由於季風氣候,冬夏經常受到不同性質的氣團控制,產生明顯的季風。最大風速在春季,最小風速在夏季。但秋冬季風風速接近春季,比內陸明顯偏大。累年平均風速為4.4米/秒,強風向為南南西,最大風速為30米/秒。常風向為西北和西北偏北,頻率約為11%。威海港主要波向為東北,頻率為25.86%,西北為13.28%,西南偏西向為11.30%。潮汐屬於不規則半日潮,最高潮位+2.90米,最底潮位-0.76米,平均高潮位+1.80米,平均低潮位+0.50米,港區平均海面+1.30米,平均潮差+1.35米,平均高潮間隙10時42分, 平均低潮間隙04時41分,大潮升+2.1米,小潮升+1.9米。漲潮流為北偏西,流速約在高潮前4小時最強,平均流速為0.75—1.25節,落潮流為南偏東,流速在高潮後2小時最強,平均流速約1.0節,最大流速可大於1.7節。最多年霧日為42天,主要集中在2—7月,月平均霧日為2—3.8天,以7月為最多,10月不出現霧日,9、11、1月也常出現霧日。
新港區建設
威海港地處山東半島北部東端的威海灣內。威海市國家批准的沿海開放城市。以榮烏高速、威青高速及309國道為主幹的公路運輸網路、新建的桃威鐵路使威海港的發展方向是:為威海市對外開放、發展外向型經濟和臨海工業、旅遊業服務;為發展山東半島與
遼東半島之間客貨滾裝運輸服務;為發展山東省對東北亞地區經濟、商貿、客運往來服務,是山東省沿海的重要港口。位於市中心的老港區已經整體搬遷至新港區,新港區以大宗散雜貨、貨櫃和客滾運輸為三大主業。
威海灣南岸白楊家灣到
羊龍灣約7公里岸線水深條件良好,是威海市今後發展深水泊位的理想港址,威海港集團投資興建的新港區三、四期工程和國際客運中心工程已經竣工投產,包括2個5萬噸級、2個7萬噸級、2個10萬噸級通用泊位,以及4個2萬噸級-3萬噸客滾泊位,已經全部投產,並通過對外開放驗收。
總體布局規劃
據1992年5月《威海港總體布局規劃》,威海港的主要功能是供應威海市區和鄰縣的
工業與生活用煤;為天津、上海提供建築用砂;為大連、青島提供玻璃用砂;水運中轉工業
用鹽。件雜貨和外貿比重很小,是以散貨為主的綜合性海港。
威海港將發展成為以能源(煤炭)、礦建材料、鹽及非金屬礦、糧油中轉為主、兼有地區
性件雜貨、貨櫃外貿和客貨輪渡、內外貿相結合的綜合性海港。威海港規劃港區分為客
貨區、件雜貨區、煤炭區、乾散貨區、液體散貨區、港作船舶基地和遠景發展區。客貨區即
威海港現港區,包括目前已有的6個泊位及將於1994年建成的客運泊位和輪渡泊位。其
余作業區的泊位均擬建於威海港新港區。
(2010版威海港總體規劃已獲得山東省政府批覆,現正在對該版總體規划進行調整)
威海港新港區
8.1 港區位置及交通
威海港新港區位於黃海威海灣南岸
趙北嘴以西,城子村以東。距老
港區約4.5海里,
地理坐標:東經122。12'06",北緯37~27’06”。
通向港區的疏港公路將與國家二級公路併網,並與威海市的公路形成公路運輸網路。
已經批准建設的桃威鐵路將由蒿泊引線進入港區。
其他參見14.1。
8.2 自然條件
【波浪】據一航院1989年3月至1990年2月在
東炮台北約500米的測波資料。常浪
向、強浪向均為西北偏北,頻率10.35%。
【地質】威海港新港區在地質構造上為魯東隆起區膠北台凸威海腹背斜東部傾沒端
的北側,港區地層由上至下可分為淤泥、淤泥質粉細砂、粘土、淤泥質亞粘土、中細砂、含粉
土粉砂、輕亞粘土及黑雲母片麻岩層。
【地震】威海港新港區地震基本烈度為7度。
平均潮差1.35米
以上潮位基準面為理論深度基準面(也是驗潮水尺零點,在1956年
黃海平均海平面下1.02米)。
【潮流】
威海灣的北口及南口
日島的西北側和東南側海域的潮流性質屬不規則半日
潮流.金線頂一日島南側一龍王岩以內海域為規則半日潮流,潮流的運動形式主要是旋轉
流,只在北口和
金線頂附近小範圍海域內屬於往複流,南口的漲潮流主流向基本為偏西
向,落潮流主流向為偏東向。最大漲潮流速為0.50米/秒,最大落潮流速為0.43米/秒。
【波浪】據
旗桿嘴金線頂1973年6月至1974年5月波浪觀測,該區常浪向為東北向,
頻率28%,次常浪向為西北向,頻率10%。強浪向為東北向,最大波高1.2米,次強浪向為
西北、西北偏北和北向,波高均為1.0米。威海港主要受東北向外海波浪的影響。每年因
波浪影響不能作業天數約20天。
2.3地質及地震
【地質】威海港區在地質構造上為魯東地盾膠東隆起區的北部。水域地層由上至下
大致可分為砂層、淤泥層、亞砂土層、粘性土和砂性土混合層、砂夾礫石層、風化層。
【地震】威海港地震基本烈度為7度。
2.4建港自然條件評價
威海灣岸線穩定,泥沙來源有限。灣口的
劉公島可以部分的掩護東北方向的較大波
浪,但大風時港內的泊穩條件仍然不太好。現港區陸域受兩側和市區建築所限制,發展余
地不大。南部自
楊家灣至
羊龍灣有可利用岸線約7公里,一5米等深線平均距岸100~500
米,一10米等深線平均距岸300~500米,一般水深6~12米。該水域水深條件較好,進港航
道短,陸域可開山填海造地,宜建1萬~5萬噸級深水泊位,但波浪影響較大,需修建防波
堤。
3經濟腹地
威海港目前的經濟腹地為威海市。遠期隨桃威鐵路及港口自身能力的提高,腹地有
可能進一步向內地延伸。1996年末威海市土地面積5 436平方公里(市區731平方公里),
其中耕地面積17萬公頃(市區1.6萬公頃)。1996末威海市人口244.萬人(市區46.20萬
人),生產總值407.2億元。其中第一產業1 03.84億元;第二產業188.04億元;第三產業
1 1 5.24億元。工業有電力、船舶修造、橡膠、塑膠、玻璃、輕紡、服裝、工藝美術等。礦藏有
金、磷、石墨、蛇紋岩、海砂等。
威海港主要進口貨物為煤炭、鋼材、礦石、機電、車輛、油品等;主要出口貨物為礦建材料、機電產品、水產品、農副產品及源自廣東、義務等南方地區的小電器、工藝品等。
內貿貨物中,由
秦皇島港、錦州港、營口港等輸入電煤較多;外貿貨物中,向韓國、日本、東南亞等以貨櫃運輸方式較多。特別是在2006年,威海港與青島港合資成立青威貨櫃碼頭有限公司,開通威海港至青島港的貨櫃外貿內支線,將威海港腹地內出口貨物通過該支線運至青島港,再從青島港直接轉運至世界各地。
助航信息
航道:
老港區航道長2800米,寬80米,水深9.5米,乘潮水深11米,進出航向為270°/090°;
新港區航道長4800米,寬550米,水深9.3米,乘潮水深10.50米,進出航向為228°/048°。
錨地:過駁錨地,水深19米,面積162.65萬平方米,可同時停泊2萬噸級船舶2艘。
(新港區10萬噸級航道正在疏浚作業,預計2016年上半年可全部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