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志

《威海市志》編修共收集資料1 000多萬字。 其時間斷限上自1398年設威海衛時起,下止於1982年,少數內容適當上溯或下延。全書除序、凡例、附錄、編後記外,共設分志20編,依次為:大事記、建置沿革、人口、自然地理、工業、農業、商業·外貿、交通·郵電、財政·金融、城鄉建設、黨派·民眾團體、政權、政法、軍事、文化·體育、教育、衛生、科技、民情風俗、人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威海市志
  • 字數:1 000多萬字
  • 分志:20編
  • 地區:山東省
簡介,榮譽,

簡介

縣級威海市系山東省直轄市,由煙臺市代管。自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設衛始,迄今600多年, 纂修方誌共6次。其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4次。第一次修志是在明成化十一年(1475)至弘治元年(1488),首編《威海衛志》,因戰亂散失。第二次在清康熙十一年(1672)至康熙十三年(1674),僅有抄本流傳至今。第三次是清雍正四年(1726) 開始編修,至次年3月初稿成,乾隆七年(1742)十卷纂成,乾隆三十五年(1770) 刻版印刷。第四次系國民政府收回威海衛第二年(1931) ,編印了一本導遊手冊--《威海衛指南》。第五次是新中國成立後,從1959年8月開始,歷時3年多的時間,正式出版了一部《威海新志》。第六次即本志,自1978年8月始,用了近8年的時間編修出版了《威海市志》。除明代志書散失外,餘下均存。
威海市位於山東半島東端,東、北、南三面瀕臨黃海,北與遼東半島成犄角之勢,為京津門戶,東及東南與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隔海相望,西笑榜與白漿墓紋煙臺市接壤,於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建置設衛,取“威震海疆”之意而得名。1951年改為威海市。境內總面積408平方千米, 沿海地帶海岸線長95千米、島嶼20個、島岸線29.2千米。威海市屬於低山丘陵區, 平均海拔高度為70米至100米。境內山脈屬崑嵛山系,海拔高度均在500米以下。 境內河流為山溪性河流,季節性變化大。境內屬北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由於海洋的調節作用,表現出春冷、夏涼、秋暖、冬溫、晝夜溫差小,無霜期長,大風多和濕度大等海洋性氣候特徵,年平均溫度在11℃至13℃之間。1982年人口21.04萬人, 其中99.95%是漢族,還有回族、彝族等5個少數民族。礦產資源已探明的金屬有金,非金屬礦藏有蛇紋岩、磷、石墨、石英砂等,還有寶泉湯、溫泉湯兩處溫泉。果品名產以小國光蘋果和晚三季梨著稱。 威海早期工業,主要是家庭手工業。英國強租威海期間,威海港被匪邀熱開闢為自由貿易港, 民族工業陸續產生。收回威海衛後,手工作坊和民族工業得到一定的發展。1949年至籃擔察1982年新中國成立後的30多年間,特別是1978年以後,形求棕請成了以輕紡為主體,工業門類比較齊全,布局和產品結構比較合理,經濟效益比較顯著的小型工業店糊膠城市。1982年, 工業企業有150家,固定資產原值20592萬元,工業總產值35295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67.7%。 威海境內,丘陵連綿,海岸曲折,海洋生物資源豐富,農、林、牧、副、漁五業均宜經營。 明清時代農業經濟比較單一,農作物產量很低,糧食每公頃產量也只有1500千克左右, 沿海漁民生活更為貧困。威海解放後,農業發生大變化。至1982年,糧油種植業、 林業、牧業、副業、漁業的產值分別占農業總產值的28.6%、0.5%、8.5%、 41.6%、20.9%,農業總產值由1176萬元增加到10698萬元,增長8.1倍,農民人均年收入由20元至30元增加到330元。 明代設威海衛後,便開始修築通往煙臺、文登和榮成的驛道。英國強租威海衛後,海上船舶較前增多,陸路增修幾條鄉間大道。國民政府直轄期間,進出口船舶逐漸減少,陸路有長、短途客運汽車,公路為泥土路面,交通依然不便。新中國成立後,海陸交通運輸業昌盛。至1982年,境內幹線公路47千米,全部瀝青路面,鄉間支線公路68.9千米,運輸以海上為主,陸路貨運量占海上貨運量的三分之一。 早在新石器時代的中後期, 威海境內已有了比較發達的原始文化。從1964年至1982年,先後發現距今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時代的器物十餘種,古墓群4處。明清兩代,威海所設的社學、義塾基本屬旋碑拒少書塾一類。清末設北洋水師學堂、武備學堂和水雷學堂等專業學堂,首開威海中西合一的職業教育先河。1949年至1982年,威海各種教育均有較大發展,國中由1所發展到30所,設高中3所,在校學生比1949年增加近40倍,教職工增加近30倍;技工學校2所,職工學校17所,電視大學1所。明清兩代時,威海城區只有中藥堂診病, 鄉村醫藥奇缺,患者只能求於巫婆或叩拜鬼神。從1898年至1945年, 威海城區僅有公辦醫院1處。至1982年,全市平均每126人有一名醫務人員,醫療設備和醫療技術不斷增加和提高。 劉公島上的北洋水師提督署,於1977年被列為山東省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威海也是國家軍事重鎮之一,古有“東隅屏藩”之稱。在威海五百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湧現出大批值得歌頌的威海人物,有愛國將領鄧世昌、丁汝昌和化學家孫學悟等著名人物。

榮譽

新編《威海市志》1994年獲全國新編地方志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榮譽

新編《威海市志》1994年獲全國新編地方志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