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威廉·亨利·沃爾什
- 外文名:William Henry Walsh(英語)
- 別名:沃爾什
- 國籍:英國
- 出生日期:1913年12月10日
- 逝世日期:1986年4月7日
- 畢業院校:牛津大學墨頓學院
- 代表作品:理性與經驗Reason and Experience (1947) 、歷史哲學導論An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 of History (1951) 、形上學Metaphysics (1963) 、黑格爾倫理學Hegelian Ethics (1969) 、康德對形上學的批判Kant's Criticism of Metaphysics (1976)
- 主要成就:區分了“思辨的”和“分析的”歷史哲學
人物經歷,家庭生活,研究方向,人物評價,所獲榮譽,
人物經歷
沃爾什出生於英國西約克郡利茲市, 1935年獲得牛津大學墨頓學院學士學位;二戰期間,他先在皇家通信兵團(Royal Signal Corps)服役(1940-1941),後經密碼學校培訓進入布萊奇利公園從事情報工作,戰後回到牛津大學墨頓學院繼續擔任院士(Fellow);1960年被聘為愛丁堡大學邏輯和形上學教授,1975年成為愛丁堡大學三位副校長之一;1979年,沃爾什被選為愛丁堡皇家學會院士,同年回到牛津大學墨頓學院;1986年4月7日死於腦部黑色素瘤。
家庭生活
沃爾什的父親弗雷德·沃而什(Fred Walsh)是一位浸信會信徒,母親梅·斯特芬(May Stephens)是一位天主教徒,但他本人從小就沒有宗教信仰,他在家中有兩位姐妹;沃爾什於1938年與牛津大學法語系的同學皮爾森(Frances Beatrix "Trixie" Ruth Pearson)結婚,育有一個兒子兩個女兒,後來兒女們都進入了牛津大學。
研究方向
沃爾什本人的研究方向是康德哲學研究,他畢生主要的5本著作中有4本集中在康德哲學相關主題上,但國內學術界對沃爾什研究的譯介恰恰主要來自於他5本著作中與康德哲學不相關的《歷史哲學導論》上——中國知網檢索2022年以前沃爾什相關的中文學術論文共28篇,全部集中在史學理論(實踐中史學理論和歷史哲學基本是同義詞)領域,主要是歷史的客觀性問題討論。
人物評價
彭剛認為,沃爾什的《歷史哲學導論》是史學理論領域的重要著作,將“關於歷史實在的理論”稱為“思辨的歷史哲學”,將“關於歷史書寫的理論”稱為“分析的歷史哲學”是沃爾什開創的,現已經成為史學理論界通行的說法。
金利傑認為,沃爾什批判的繼承了歷史哲學的分類方法,將“歷史的哲學”稱為思辨的歷史哲學,將“歷史學的哲學”稱為分析(或批判)的歷史哲學。此後歷史哲學研究的重點由歷史本體論轉到歷史認識論上來,從而開闢了“分析的歷史哲學”這門新科學。
季岸先認為,沃爾什重新定位“客觀性”的研究思路在西方歷史哲學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雲吉龍認為,沃爾什開闢了對歷史和歷史學進行哲學反思的道路,開創了“分析的歷史哲學”這門新的學科,在這一過程中,沃爾什的歷史哲學理論對西方歷史哲學理論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張子威認為,沃爾什認為馬克思主義歷史哲學應屬於思辨的歷史哲學,沃爾什對歷史哲學理論形態的劃分方式構成了“沃爾什標準”,而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哲學是否是思辨的歷史哲學以及如何在對馬克思主義歷史哲學性質進行定位的問題上超越“沃爾什標準”,是一個核心問題。
海登·懷特之後敘事主義史學理論的領軍人物安克斯密特(Franklin Rudolf Ankersmit,荷蘭學者)公開聲稱他最好的著作《敘事的邏輯:對歷史學家語言的語義學分析》一書中最重要的概念“敘事實體”來自沃爾什《歷史哲學導論》中的概念“綜合(collig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