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簡介,歷史,破譯工作,人數,工作,成就,圖靈與炸彈破譯器,二戰結束後,影視原型,
簡介
包括阿蘭·圖靈,1939年9月4日,就在張伯倫向德國宣戰的第二天,圖靈離開了劍橋,來到離布萊奇利公園五公里的雪納利布魯克恩德〔Shenley Brook End〕居住。他每天騎腳踏車到布萊奇利公園上班。因為患有對花粉過敏的鼻炎,圖靈就常常戴個防毒面具騎車上班。
歷史
根據末日審判書在1086年的紀錄,布萊切利公園所處的土地原屬於伊頓莊園的一部份。
在1711年,布朗·韋利斯(Browne Willis)曾在該地興建了一所宅第,但托馬斯·夏理遜(Thomas Harrison)在1793年置得該地產權後,宅第即被拆卸重建。經過多年以後,該地房產在1877年再易手予塞繆爾·列斯庫姆·錫鹹(Samuel Lipscombe Seckham)。
在1883年6月4日,擔任金融家兼自由黨下院議員的赫伯特·塞繆爾·里昂爵士(Sir Herbert Samuel Leon,1850年—1926年)購入了上址,並將原有在1870年代建成的農屋擴建。
戰爭期間,在布萊切利公園,許多精巧的輔助設備和機器都被開發出來套用於密碼的破解,其中有一件就是世界上第一台計算機——巨型計算機。
就在二戰爆發前夕,波蘭密碼局曾向英國情報部門披露有關德國恩尼格瑪密碼機的破解技術,而英國政府就是憑這些情報展開解讀恩尼格瑪密碼機訊號的行動。在1939年8月15日,政府密碼學校率先遷進了布萊切利園,其中學校的海軍部、軍事部和空軍部均悉數占用了宅第的地面一層,而最頂層則被軍情六處所占用。此外,宅第內又設定了電信部、電傳打字機房、廚房與飯廳,以供所有職員使用。在遷入布萊切利園初期,由於預先構思好的木製小屋群尚未建成,所以工作人員都擠在宅第、馬棚和旁邊的農舍內生活。至於鄰近的艾馬斯寄宿男校校舍,則為政府密碼學校的商業及外交部所徵用。
在早期的時候,布萊切利園內的水塔曾被改建成無線電房,並取名為“X電台”。儘管這個名字後來被用作布萊切利園的別稱,但事實上,基於無線電房伸出很多長形的天線,所以該無線電房不久就遷離開布萊切利園,以免使整個基地引起外人懷疑。
布萊切利園在戰時的工作,主要是把全國國地監聽站所收集到來自軸心國的數據進行分析。一般而言,監聽站收集到的初部數據會由情報員駕駛機車快速送到布萊切利園,而到後來,監聽站更可直接以電傳打字機直接傳送數據。時至今日,布萊切利園最為人所知的“功績”,就是它曾經成功解破了德國恩尼格瑪密碼機的密碼系統;但要說布萊切利園最偉大的成就,則或許是它曾破解德國的FISH高級電傳打字機密碼。
在布萊切利園透解密所得出的情報,一概被代號為“ULTRA”。這些情報很大程度上使盟軍在大西洋戰役中成功擊沉敵方多艘U-潛艇,也為皇家海軍在馬塔角戰役與北角戰役奠下勝利的基石。
此外,自美國參戰後,英國首相邱吉爾曾同意美國總統羅斯福,讓兩國共享資源。在這種背景下,有不少美國的密碼學家到布萊切利園,與英方專家一同工作。當時英方專家主要負責德國的密碼,而美方專家則主要負責破解日本所用的密碼。
二戰期間,布萊切利園只一次受到直接空襲。在1940年11月20日至21日,敵方在莊園上空投下了3枚炸彈。一般人認為,那3枚炸彈真正目標其實是附近的布萊切利火車站。在這3枚炸彈中,有一枚在宅第的傳訊員入口對出一帶爆炸,強烈的震動使旁邊的小屋4號(屬於學校的海軍情報部)造成輕微移位。不過,由於這些小屋均建於磚塊搭建的柱狀物之上,所以工程人員在把小屋移回原位的同時,室內的人仍可繼續工作。
在布萊切利園以外,英政府亦曾在肯亞啟林迪尼(Kilindini)設立了同類的前線基地,專門破解日本的密碼。在一連串的解密行動,再加上運氣,直至1945年8月,日本商船隊因此總計損失了90%的船隻。
破譯工作
布萊奇利公園的中心是一座歌特都鐸式的城堡,十九世紀時由金融家赫伯特·萊昂〔Herbert Leon〕爵士建造,GC&CS的領導機構就設立在它的圖書館、寬大的餐廳以及裝飾得富麗堂皇的舞廳里。從城堡的底層望出去,外面是寬闊的花園。小木屋
1939年的秋天,花園裡戳滿了新建的小木屋,那是密碼分析人員的工作場所,各種信息在擔負不同任務的小木屋進進出出。
小屋1號:最先於1939年興建
小屋3號:情報用途,專門翻譯和分析使用於陸軍和空軍的恩尼格瑪密碼機系統
小屋4號:情報用途,專門分析使用於海軍的恩尼格瑪密碼機系統
小屋6號:專門對使用於陸軍和空軍的恩尼格瑪密碼機系統進行破譯
小屋8號:專門對使用海軍的恩尼格瑪密碼機系統進行破譯
小屋10號:氣象部門
小屋10號:首幢置有“炸彈”機(Bombe)的小屋
小屋10號:主要的電傳打字機房
人數
一開始在布萊奇利公園工作的只有大約二百人,到了五年後戰爭結束時,城堡和小木屋中已經多達七千人。
工作
布萊奇利公園所破譯的不僅僅是德國的 ENIGMA 密碼,在戰爭期間他們同樣破譯了義大利和日本的密碼系統,這三方面的情報來源被冠以“Ultra”的代號。通過 Ultra 提供的情報,在戰場上取得了明顯優勢。
成就
英國領導高層當然非常注重密碼分析工作,溫斯頓·邱吉爾曾親自訪問了布萊奇利公園。
密碼的成功破譯是盟國獲勝的其中一個關鍵因素,許多歷史學家確信他縮短了戰爭達2年之多,並且挽救了成千上萬的生命。
圖靈與炸彈破譯器
布萊奇利公園得到十萬鎊的經費研製綽號叫“炸彈”的密碼機器。每個“炸彈”里都有十二組轉子〔因為根據上面的分析,顯示器,連線板實際上都沒必要存在了。而上面的例子裡只要三台 ENIGMA 的原因是字母循環圈的長度是3,十二組轉子的目的就是要攻擊更長的字母循環圈〕。一台這樣的“炸彈”高兩米長兩米寬一米。圖靈的研究於1940年初完成,機器由英國塔布拉丁機械廠〔British Tabulating Machinery〕製造。圖靈的發明贏得了他在布萊奇利公園的同事的尊敬,大家把他看做是超群的密碼分析專家。他的一位同事彼得·希爾頓回憶道:“圖靈毫無疑問是個天才,而且是個極近人情的天才。他總是願意花費時間和精力來解釋他的想法。這不是一個鑽在狹窄領域裡的專家,他的思想遍布科學的許多領域。”
1940年3月14日第一台“炸彈”運抵布萊奇利公園。可是它運行得太慢,有時要一個星期才找得到一個密鑰。工程師們花了很大的努力來改善“炸彈”的設計,然後開始製造新的“炸彈”,這又花了四個月時間。但是在5月10日,最令英國密碼分析專家擔心的事情發生了,德國人改變了密碼傳遞規則,他們的密鑰不再重複,這使得布萊奇利公園破譯的電文量急劇下降。幸運的是,改進以後的“炸彈”在8月8日到達,而且這次它運行得很好。在接下來的八個月里,十五台新“炸彈”在布萊奇利公園裡轟然作響。一般上一台“炸彈”可以在一小時裡找到一個密鑰。
二戰結束後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公園內所有的蹤跡都被毀滅了。這成為了布萊切利公園的一種保密文化,沒有人討論過一句關於開始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的事情。許多在那工作的人也都不會輕易談論這件事。 在幾千名原來的工作人員中,有一些成員得以繼續為軍方新的密碼分析機構工作,但是大多數人都被遣散,轉回了原來的平民身份。他們宣誓對在布萊奇利公園的經歷保守秘密。
20世紀70年代左右,原布萊奇利公園負責 Ultra 情報分配工作的溫特伯坦姆〔F.W.Winterbotham〕上校向英國政府寫信,要求將這些秘密公之於眾,因為此時世界上已經沒有哪一個政府使用 ENIGMA 加密了,所以也已經完全沒有必要再對破譯 ENIGMA 一事保密。
1974年夏,溫特伯坦姆寫的《超級機密〔The Ultra Secret〕》一書出版,使外界廣泛知道了二戰中默默工作的密碼分析專家的豐功偉績。原布萊奇利公園的工作人員因此知道他們不用再為自己在二戰中的經歷保守秘密了,他們的貢獻也為世人所稱讚。
在1999、2000和2001年,在布萊奇利公園都舉行“波蘭日”的紀念活動以紀念波蘭數學家的貢獻。
2001年7月,基金會在布萊奇利公園安放了一塊基石,上面刻著邱吉爾的名言:“在人類歷史上,從未有如此多的人對如此少的人欠得如此多。”這當然是為了紀念所有在破譯 ENIGMA 的行動中做出貢獻的人們。
影視原型
有關布萊切利園的事跡在1999年結集成一輯名叫《X電台》的紀錄片。紀錄片播出後,再度使布萊切利園引起廣泛的注意 。
布萊切利園的事跡亦曾被寫成小說,至2001年更搬上了電影銀幕。
BBC第四電台曾有一套名叫《小屋33號》的情境喜劇,故事設定在布萊切利園發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