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姜立夫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浙江省平陽縣
- 出生日期:1890年7月4日
- 逝世日期:1978年2月3日
- 職業:數學家
- 主要成就:南開大學數學系的創始人
個人信息,主要成就,家庭情況,
個人信息
姜立夫1890年7月4日生於浙江省平陽縣宜山區鳳江鄉麟頭村(今屬蒼南縣)一個農村知識分子家庭。早年在祖父所設的家館讀書,祖父去世後,入平陽縣學堂和杭州府中學堂(杭州中學前身)學習。1910年6月考取遊美學務處備取生,次年9月入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學習數學,1915年畢業,獲理學學士學位。同年轉入哈佛大學作研究生。
學成回國後,姜立夫就是始終不懈地把培養人才作為自己事業的中心環節的。
主要成就
1920年,他創辦了南開大學數學系,這是中國第二個數學系。建系之初的4年中,只有他一位教師,他一面處理各種行政事務,一面每學期同時開幾門課程,其中包括高等微積分、空間解析幾何、射影幾何、複變函數論、高等代數、n維空間幾何、微分幾何、非歐幾何等,此外還要承擔理學院的公共數學課(初等和高等微積分),這是名副其實的“一人系”。
課堂講授是最主要的教學環節,姜立夫在這方面是有其獨到之處的。課室光線來自左方,除了在黑板上書寫公式或作圖外,他總是站在教室左前方,讓開黑板,面向學生講解,便於學生耳目並用,手腦並用。他在黑板上書寫或作圖時,並不中斷解說,連每個數學記號都邊寫邊念,從不出現啞場。他十分注意節約黑板空間,只寫公式及少數名詞、人名和繪圖,板書及繪圖整潔簡練。擦黑板時總要保留尚須參考的公式。他作圖時,一般是徒手,只有圖形必須十分準確,如射影幾何中的複雜圖形時,才用直尺,而且總是使有關交點落在黑板範圍內。他使用顏色粉筆,系統而不濫,用不同顏色代表不同對象。他講課有時有教材,沒有教材時,常常只在一兩張廢日曆紙上記下簡略的提綱。但他永遠是離開教材或提綱講解,教材、提綱只起備忘作用。
姜立夫這種課堂講授方式,需要講者透徹駕馭講授內容,精神高度集中,有堅實的邏輯推理能力;其優點是能帶動學生也聚精會神,隨著教師的思路進行同步的邏輯思維,取得最佳教學效果。他經常把幾何直觀和嚴格的形式推理相結合,把內容講得生動活潑。他講課不疾不徐,口齒清楚,聽者不感吃力。這樣的講授,學生的收益遠遠不限於本課程的知識,在姜立夫言傳身教中,他們能得到邏輯思維和邏輯表達能力的嚴格訓練,尤其是解決問題的訓練。
姜立夫另一項傾注心血較多,持續時間也較長的工作是數學名詞的審定。事實上,由姜立夫領導審定的,雖然只限於純粹數學方面最基本的名詞,但已構成今日整個數學名詞的基礎。
姜立夫深知,教學質量主要決定於教師水平;而在青年中發現優秀人才,使之負擔重任,在工作中成長,尤其重要。姜立夫對蘇步青的大力推薦正是表現這一觀點的典型事例。
姜立夫深知圖書資料對開展數學研究的重要性,在數學所籌備之初,他對此就反覆加以強調,並盡一切努力進行積累。姜立夫一貫重視外國教材和專著的翻譯工作,因他有很高的數學水平,又有堅實的中外文修養,在他領導下的中譯本數學書,質量都是很高的。姜立夫積極主張數學的國際交流,除鼓勵學生出國留學、翻譯國外優秀數學圖書外,還力促邀請外國數學家來華講學。為使中國數學儘快進入世界數學主流,姜立夫總是想方設法支持青年學者出國進修或訪問,其中尤以促成華羅庚出訪蘇聯、美國一事最為人稱許。
姜立夫的學術生涯開始於綜合幾何的研究。從40年代起,姜立夫的研究課題主要是圓素與球素幾何學,逐步整理出一套以二階對稱方陣作為圓的坐標,以二階埃爾米特方陣作為球的坐標的新方法。
姜立夫一生淡泊名利,廉潔自守。中央研究院數學研究所籌備之初,他毅然退回了豐厚的籌備處主任薪金,並建議“主任與秘書均定為不支薪之名譽職,其餘事務員等一切從簡,所省經費全為購書之用。1950年,他還向中國科學院移交了中央研究院數學所的一筆鮮為人知的外匯餘款。
由於長期從事中國數學教育與研究事業的開創和領導工作,姜立夫長期擱置了自己的學術研究。早在1926年在廈門大學執教時,他曾說過:“前此數年,我把全部精力用來教書、教學生,此後我也要繼續研究,教自己了。”但是,在以後漫長的半個世紀中,他始終是教人先於“教己”。在中山大學時,他年事已高,但晚上為學生補課卻風雨無阻。1955年冬在一次講課中他因心肌梗塞而暈倒,從此學校不再安排他課堂教學,但他很快就在家裡掛起黑板,組織討論班,與中青年教師、研究生和進修教師一起,邊讀書邊研究,還從事數學圖書的翻譯,直至“文化大革命”開始。
解放後,姜立夫除繼續從事學校內部的教研活動外,還在科聯、科普、科協和數學會等科學團體分別擔任領導職務。
姜立夫為人豁達敦厚,凡事以發展中國的數學事業為重,不辭辛勞,不計個人名利,不遺餘力地造就和提攜數學人才,深為學界所稱道。
1978年2月3日,姜立夫因心力衰竭逝世。並留下遺囑願,把百餘冊珍貴圖書贈送中山大學。
縱觀姜立夫的一生,雖學術著作不多,但他為中國現代數學事業所作出的廣泛而卓越的貢獻,將會永留史冊。
家庭情況
【姜立夫】
姜立夫(1890—1978),譜名培垧,學名蔣佐,字立夫,以字行。麟頭村(在鳳江鄉)人。是我國數學界幾何學方面的權威、溫州最早的洋博士。自幼父母雙亡,由兄嫂撫養成長,曾深受姨父黃慶澄的影響。聰穎過人,學習成績優異,其兄遂送至杭州高等學堂學習。宣統二年(1910),未畢業,就參加留美學生考試,被錄取,次年到北京“游美肄業館”學習英語,半年後,赴美國入加利福尼亞伯克萊州立大學專攻數學。民國4年(1915)畢業,又轉入哈佛大學研究院,8年,獲得博士學位,同年回國。9年初,到天津南開大學任教,建立數學系,任系主任。16年休假期間,到廈門大學講課。23年遊學德國。抗日戰爭期間,隨校南下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29年任中國數學會會長,31年任國立中央研究院數學研究所籌備處主任、研究員。解放前夕,被迫隨所遷往台灣。同年?月返回大陸,在廣州嶺南大學創辦數率系,任系主任。1952年院系調整後,在中山大學執教終身。
1954年,被選為廣東省第一屆人民代表,1955年起,歷任政協全國委員會第二、三、四屆委員。
姜立夫為人謙虛謹慎,光明磊落。留學回國時,鄉人尊稱為“洋狀元”。當時士人出門都坐轎子,他卻徒步自提行李;別人恭維他學識淵博,他說:“數學這門學問如一棵大樹,我所得不過一張葉子而已。”
姜立夫畢生致力於教育事業,從不計較個人名利。在北洋軍閥統治下,南開大學是私立的,教師薪金比別校微薄,而他毫不介意。在長時間中,是該校數學系的唯一台柱,逐年輪流開設各門主要課程,如高等微積分、立體解析幾何、投影幾何、複變函數論、高等代數、n維空間幾何、微分幾何、非歐幾何以及高等幾何等,因之被譽為“一人系”。講課時只寫提綱,不用講稿,論證嚴謹,說理透徹。並善於啟發提問,逐步引人入勝。教學方法不拘一格,或選讀有關文獻,在他指導下輪流作報告;或於講課後使學生按章整理筆記,定期審閱(如微分幾何課)。
此外,他還長期從事數學名詞的整理與編譯、數學檔案的蒐集與保存等等基礎建設,對我國現代數學的教學和科研的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對後輩的獎掖不遺餘力。民國9年7月回鄉時,即倡議以姜氏族產全部充作學田,創辦愛敬國小。以後經常給該校匯款寄書,勉勵、督促族人培育好下一代。他說:“我是用美國退還的部分庚子賠款去留學的,那其實是全國人民辛勤勞動所積累。我應當為全國人民做些好事,把西洋數學搬回來。因為數學是自然科學的基礎,中國需要科學,我願把一生獻給它。”在他歷年教學中,培養出大批數學人才,有的聞名海外。當代著名數學家蘇步青(平陽縣人)留學日本時,在國外刊物上發表了數學論文,姜立夫當時不知蘇的中國姓名,更不知是同鄉,僅知是箇中國留學生。讀後大為讚賞,並熱情向廈門、北京、清華、燕京等大學推薦為教授,毫無門戶之見(當時東洋留學生多被西洋留學生所歧視)。
十年動亂期間,姜立夫情緒抑鬱,衰老得很快。1978年2月3日病逝於廣州,終年88歲。
為了紀念他生前所創的業績,鼓勵更多的青年從事數學的學習與研究,南開大學從1982年起,設立了姜立夫獎學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