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家旱船起源於宋代,相傳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到姜家康塘訪友,見山峰峻奇,木石鹿家,很是壯觀,但美中不足的是缺少山泉甘霖。於是朱熹朱筆一揮,廣開一池,有二十多畝。
朱熹置舫船於池,傳說凡登此船者都會變得勤奮好學,聰慧過人,當年就有朱熹在畫舫上授學洪氏三子同榜及第,訊息一傳出,村人競相登舫,大興讀書之風。後池枯舫逝,村人就以竹紙或布糊旱船,逢元宵節,配樂以舞,鼓舞讀書人,使舞旱船的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姜家旱船
- 流傳地區:淳安縣姜家康塘村
- 起源:宋代
- 非遺:淳安縣級
主要道具,表演形式,歷史傳承,
主要道具
姜家旱船的道具主要有船和槳組成,船的骨架由毛竹剖篾編制與鐵絲困扎而成的,總體似船型,並在船身紮起四根小柱子,撐起船篷,船篷有方有圓,可以盡情發揮,整個船體用鮮艷的綢緞面料搭配裝飾,邊緣飾以掛蘇。船頭船尾上面用不同色彩的扎花布各扎一朵荷花扣上,以達到整體的美觀。總之,還可以進行更為精細的裝飾,以美為準。船槳有槳板、槳乾、槳柄三部分組成,以精巧為宜。服裝男女各異,有著民族風格、江南特色,顏色還可以自由搭配,以鮮艷、諧調為準。其中男為馬褲,女為長褲,整套服裝尺寸因人而異,以量體裁衣為準。
表演形式
姜家旱船的表演陣勢可大可小,船隻可多可少,表演場地和活動需要而定,表演人員一般一船兩人,男女各一,六條旱船以上組成表演隊時,前面一人撐旗作航標,以指示全隊舞蹈動作的整齊。旱船隊一般有九條旱船組成豪華的彩色方陣,每條旱船可以裝飾各異,色彩鮮艷,越有特色和鄉土氣息越好。參演者一般有九名女子扮作水鄉姑娘扶船蕩漾,輕波泛舟,九名男子扮作艄公劃開大槳,推波助瀾。還有一男子在前面撐旗作航標以指示全隊舞蹈。
姜家旱船主要的表演陣勢有:迎風啟航。輕波蕩舟、漁舟歡歌、穿荷采菱、畫舫詩情、乘風破浪、披雲追月、衣錦還鄉。表演的特徵主要是鮮艷熱烈、清秀典雅、氣勢磅礴,能充分體現鄉土人情和喜慶色彩。表演的節奏,過去以當地流傳的《百琴樓歌》曲為主,現已失傳。民國以後,已沒有了固定的曲目,一般配有民族音樂也可以。
歷史傳承
姜家旱船自宋代開始,承前啟後,代代相傳,已經成為當地喜慶活動中一個主要項目。旱船的製作也實現了由紙糊到布飾的轉變,並飾以珠蘇,日益華麗亮美。舞蹈也由簡單的求靈向表達祈福、喜慶而有著多種陣勢的配樂舞蹈,形成了男女對舞、多船共舞的鮮亮、恢宏、大氣的大型民間舞蹈。如今的舞旱船,既象徵人們求知求美的心愿,又表達歡唱漁歌,慶祝豐收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