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治華(畫家)

姚治華(畫家)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姚治華:當代著名畫家,1932年9月2日出生,湖北省孝感市人。1949年後在湖北曾任美術編輯、美術創作員、民眾美術輔導員。1961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曾受教於李可染、葉淺予、蔣兆和李苦禪等名師。畢業後留校任教。曾先後任助教、講師、副教授、中華英才藝術研究院院長、中國畫系教研室副主任、主任、教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姚治華
  • 國籍:中華人民共和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湖北省孝感市
  • 出生日期:1932年9月2日
  • 職業:畫家
  • 畢業院校: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
簡介,創作經歷,獲獎情況,主要作品,代表作,社會職務,

簡介

擅長中國白描人物畫和水墨山水畫。筆墨生動。頗為傳神。山水意境深邃。筆墨酣暢。情趣盎然。他曾在山東湖北海南北京等地舉辦個人畫展、曾五次赴日本,四次赴韓國,三次在法國、兩次在美國澳大利亞、以及肯亞等國家舉辦畫展並講學。先後赴義大利德國英國等歐洲15國進行藝術考察
姚治華姚治華

創作經歷

姚治華教授24歲考入中央美術學院,師從李可染、葉淺予、蔣兆和,大師們傾囊相授,使其深得真傳,得益匪淺,為其日後的人物和山水畫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姚治華先生的山水、人物作品,意境深邃,構圖新穎,色調高雅,筆墨酣暢。他的作品《暮歸》中的人物與牧牛,令人聯想起李可染的畫風,進而對姚治華人物畫的藝術淵源有所啟悟。實際上,從《高原牧歌》到《暮歸》,又表明姚治華從中得益於蔣兆和的神髓;作品《灕江情》的畫法是從結合西方現代技巧中走出,在很大程度上是借鏡了李可染的人物。不過,葉淺予以速寫入畫的生動性,卻已在姚治華的胸中和腕下厚積薄發,同時化入己法而自出機杼。例如耐人尋味的《蘆盪飛鶴》、神韻精緻的《花溪溫泉》;萬泉流淌的《美姑河畔》以及“一夜瀟瀟春雨過,小舟泊岸群鶴落”的《靜靜渡口》等無數幅扣人心弦的作品。正是姚治華既善於繼承又勇於創造的結果,他開拓了中國人物畫的審美領域,豐富了人物畫的藝術語言。他的作品氣韻神動,飲譽中外,多為國內外博物館和美術館收藏。

獲獎情況

1991年曾獲日本“國際和平文化寶鼎藝術大賞獎”,1998年獲聯合國非政府組織國際世界和平藝術展“國際文化藝術獎”。1999年5月獲聯合國非政府組織藝術展“阿科特米”大獎,10月參加聯合國非政府組織藝術展又獲“世界名人最高獎”。他的畫為中南海、天安門、毛主席紀念堂、中國美術館、中國軍事博物館、中國革命博物館及國外一些藝術館收藏。他的畫曾作為禮品,由國家領導贈送外國元首。曾多次受到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主要作品

姚治華當教師近半個世紀,他為中央美院編寫中國畫系列教材9本,作為中國書畫函授大學校長,他又編寫了國畫教材21本。作品有《蘆盪鶴》、《秋渡圖》、《灕江情》、《早春河畔》、《渡口》、《歡樂火把節》等。他出版有《姚治華畫選》、《姚治華山水畫選》、《中國畫人物速寫》等著作和錄像光碟。並主編出版了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教材(由中央美院十一位教授編寫)一套9本,中國書畫函授大學國畫教材21本。

代表作

代表作《黃河頌》,此畫最早版本一直掛在人民大會堂東門大廳北側,曾有成千上萬人與作品合影留念。作品奔騰壯觀的氣勢,給每一位欣賞者帶來強烈的心靈震撼。佇立畫前仿如獨立危岸,河濤拍岸之聲直逼耳際,夾雜著撲面而來的飛濺浪花。這幅長500厘米、寬200厘米的巨型力作,出自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姚治華之手。據畫家介紹,他年輕時曾來到黃河壺口瀑布體驗生活和寫生取材,被“黃河咆哮”的情景深深震攝。滔滔的黃河在畫家心中掀起了萬丈狂瀾——日軍入侵國破家亡,英雄兒女英勇不屈,前赴後繼奮起抗戰,硝煙瀰漫,山河色變……一幕幕史詩般的悲壯凝重和匹夫有責的民族自尊,如電影片段重疊在他腦海,翻騰起伏,久久不能平靜。驀地,醞釀心頭多年的夙願遂以其雄渾的氣魄、高遠的形象入畫,飽蘸激情的畫筆揮就了不朽的《黃河頌》。欣賞姚治華教授的黃河題材作品,尤感震撼力——他筆下的黃河氣勢磅礴,令觀賞者無不心鼓雷動。這種雷動不僅來自於洶湧翻滾而來的黃水白霧,也不僅來自於險要奇絕的黑石深谷。動與靜這兩種強烈反差的內心律動,通過富含變化的筆墨色彩表現出來,方寸間透射出一股攝人心魄的獨到神韻。 除了精於《黃河頌》等山水畫,姚治華教授還擅長人物風情畫,並巧妙將各種畫法融合創新,堪稱一位多面手。他在1981年遠赴四川涼山自治州寫生,正好趕上了一年一度的“火把節”,熱鬧非凡。他將自己所見、所聞、所感融入作品之中,成就了我們今天欣賞到的中國畫《歡樂的火把節》。畫面有兩個中心,中心之一是一群身著民族盛裝的少女圍繞燃燒的火把攜手而舞,在飄蕩的白煙中火焰騰飛而上,煙霧、火光和人們的面貌及服裝均用線勾,色彩繽紛。這種富有裝飾風格的手法不僅適合於氣氛熱烈、內容豐富的題材,更強化了浪漫的情調,激發欣賞者的無限想像。另外一個中心是舉行鬥牛比賽。四角相抵,相持不下的兩頭牛是最為突出的主角,樹蔭和棚傘下密集的觀眾皆屏息聚神,凝目注視,以靜托動。而火把舞那部分,則用較自由變化的氣氛來表現彝族人民歡度節日的心情。兩部分從不同角度烘托主題,異中求同,乃動與靜的巧妙結合而相得益彰。
姚治華畫作姚治華畫作

社會職務

歷任北京中外民間文化藝術交流促進會,第二、三屆會長。現為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兼任中國書畫函授大學校長、中華英才藝術研究院院長、中國美術藝術家協會主席、中國延安魯藝校友會美術委員會主任、北京中外民間文化藝術交流促進會會長等職。中國石濤藝術研究會名譽理事。並被有關機構聘為《聯合國新聞》諮詢委員,英國劍橋國際名人傳記中心諮詢委員,美國傳記協會顧問委員會研究會研究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