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河塬遺址

姚河塬遺址

姚河源遺址,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彭陽縣新集鄉姚河村北部,是寧夏南部涇水上游地區首次發現的一處大型西周遺址,面積約92萬平方米。

2017年5月,發現姚河源遺址後就持續開展考古勘探和發掘工作。其中曲尺形的壕溝和南北走向的牆體將姚河塬遺址分為內城和外城兩個部分。內城面積為52萬餘平方米,城內東部、東北部為高等級墓葬區,墓葬區南部為鑄銅作坊區和制陶作坊區,內城中部為夯土建築基址,疑為宮殿區。內城東南部為小型墓葬區。外城面積達40萬餘平方米,發現有房址、窯址、灰坑、窖穴、道路等遺蹟,主要為當時的普通村落。姚河源遺址的考古發掘為了解西周國家的政治格局、周王朝與西北邊陲地區的關係提供了新資料。這一研究課題的實施,將拓展中國早期文明的綜合研究,同時對深化中國早期文明形成的過程與格局,推動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走向深入具有深遠意義。

2019年10月7日,姚河塬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姚河塬遺址
  • 地理位置: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彭陽縣新集鄉姚河村北部
  • 所處時代:西周
  • 占地面積:約 920000 m
  • 保護級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編號:8-0155-1-155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歷史沿革,遺址特點,文物遺存,所獲榮譽,研究價值,保護措施,旅遊信息,地理位置,交通信息,

歷史沿革

2017年4月,寧夏回族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開展寧夏彭陽縣紅河流域區域系統考古調查過程中發現了姚河塬遺址,陸續開展了專題調查、考古勘探和搶救性考古發掘工作,發現了城牆、護城壕、高等級墓葬區、小型墓地、宮殿建築基址、鑄銅作坊區、道路、水網等遺蹟,出土陶器、青銅器、玉石器、骨角器、象牙器、蚌貝飾、原始瓷器、刻辭甲骨等珍貴遺物,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考古發現和研究成果。
2020年3月~2021年1月,發掘了姚河塬遺址鑄銅作坊區,面積600平方米,發現房址、窯址、爐子、水渠、灰坑、窖穴、摻和料堆積,出土陶范、坩堝殘塊、銅渣、骨器、石器的鑄銅相關遺物,整個鑄銅遺址產業鏈基本完整。
姚河塬遺址
姚河塬城址航拍圖

遺址特點

綜述
姚河塬城址地處六盤山(隴山)東麓涇水流域上游,坐落於涇水支流紅河源頭處的李兒河、小河、大河匯流切割的三角形台塬地上。姚河塬城址面積約92萬平方米,可分為內城和外城,是西北地區首次發現西周時期分封的諸侯國都邑城址,從西周早期延續到西周晚期。
姚河塬遺址
姚河塬城址分布圖
城牆
城牆位於姚河塬城址區中部,呈南北向,殘存長約300米、寬約6米、殘高約1米。城牆的西側為護城壕,城牆和護城壕將整個城址分為內城和外城兩部分。護城壕於城址的內城北側呈東西向,在內城西北部向南折轉成南北向,整體呈曲尺形,最後向南連通小河。城牆發掘區的地層堆積情況:第1層,淺黃褐色粉沙土,土質較緻密,略呈水平狀堆積,遍布發掘區,厚0.14~0.32米。出土陶片、近代瓷片、瓦片等;第2層,黃褐色粉沙土,土質較緻密,略呈水平狀堆積,遍布發掘區,厚0.1~0.34米。出土銅鏃、陶片、瓦片、近代瓷片等。城牆牆體及其倒塌堆積疊壓於該層下;第3層,黃褐色粉沙土,土質較疏鬆,呈水平狀分布,厚0.42~0.56米。出土陶片、動物骨骼等;第4層,黃褐色粉沙土,土質較疏鬆,厚0.68~0.89米。出土陶片、動物骨骼等。已揭露的牆體長9米、寬約6.28米。城牆的倒塌堆積疊壓於第2層下,為土質緻密的黑色夯土塊,寬約4.16~6.18米、厚1米。自西向東呈西高東低的斜坡狀堆積,坡度較緩,在10~20度之間。城牆發掘區的地層內出土了少量遺物,主要有陶片、銅鏃、石塊、動物骨骼等。出土陶片的可辨器形有鬲、罐、瓮等,年代多屬西周,部分或可晚到漢代。
鑄銅作坊區
姚河塬城址鑄銅作坊區位於第Ⅰ象限的內城東北部,墓葬區的南側,夯土建築基址(疑為宮殿區)的東北側,面積約4200平方米。總計出土陶范一千餘塊,可分為容器范、車馬器范、工具范等,另有刻刀、磨石、石刀、骨錐等鑄銅工具以及熔渣、爐壁、范泥、鼓風嘴等遺物出土。鑄銅作坊區的相關遺蹟主要是圍繞作坊區中部的一個大型儲水池和一條東西向的水渠(G2)分布,水渠的沿用時間較久,有過三次清淤行為。鑄銅相關活動就是圍繞著水渠的南北兩側以及中部的儲水池來開展的。以水池為中心的東部區域水渠南北兩側分布有較多的過火燒結面、爐子等遺蹟。在水渠北側距離遠一些的區域主要是大型的取土坑、羼和料堆積區、澄泥堆放區、烘范窯、臨時性工棚、儲泥坑、廢棄陶范填埋坑等。在水渠北側似是由東南向西北布設的功能區,形成一條緊湊的操作鏈。作坊區的沿用時代為西周早期至西周中期偏晚階段。
墓地
姚河塬城址發現4處墓地,全部集中在內城東部的邊緣區域。東北部和正東部各有1處墓地,屬高等級墓葬區。東北部台塬下和東南部亦各有1處墓地,僅零星發現幾座被破壞的小型墓葬。東北部高等級墓葬區已全部清理完畢,其餘3處墓地各清理了1~2座墓葬。
城址東北部高等級墓葬區,位於第Ⅰ象限東北部,共有墓葬42座,其中西周墓葬39座。西周墓葬按規模可分為大、中、小三個等級。其中“甲”字形和長方形豎穴土坑大型墓各2座、中型墓12座、小型墓23座。另有馬坑6個、車馬坑4個、祭祀坑2個。西周時期的墓葬均為南北向,有熟土二層台,大、中型墓一棺一槨或兩棺一槨,小型墓僅一棺,大、中、小型墓葬普遍使用了墊木。墓主肢骨散亂,墓室內普遍鋪設硃砂,腰坑內殉狗。大、中型墓有殉人,整個墓地殉牲普遍,殉牲動物種屬有馬、黃牛、山羊、綿羊、雉、犬、兔等。墓地中部有四組互相連通的墓葬,這種連通狀況僅存在於墓葬的上半部分,有狹窄的過道相通。是西周考古史上的首次發現,較為特殊。各墓之間不存在打破關係,屬於同時下葬,通過古DNA等方面的分析,證明是一組家族墓葬。從墓葬規模及出土遺物來看,可能分屬於四代諸侯國君的墓葬。姚河塬城址第Ⅰ象限高等級墓葬區內的馬坑、車馬坑從北、東、南三個方向繞著墓地的外圍呈弧形分布,西側為一段南北向的壕溝,應為墓地的兆溝。所有墓葬均沒有超出馬坑、車馬坑、兆溝的範圍,形成了一個由馬坑、車馬坑、兆溝組成的封閉塋域範圍。
城址東部高等級墓葬區在城址東部邊緣台塬地的斷崖上部區域,跨越第Ⅰ、Ⅱ象限,共發現墓葬33座,屬於高等級墓葬區,多屬3米×4米的規模,大多為東西向有序埋葬,未見打破關係。清理了兩座墓葬,和東北部已發掘的墓葬一致,均為一棺一槨,有熟土二層台,腰坑內殉狗,可見亂骨葬、碎物葬習俗。
城址東南部墓葬區,姚河塬城址普通人群的墓地,2018年在城址東南部第Ⅳ象限內發現5座墓葬,多已遭村舍建設破壞。
第Ⅳ象限發掘區
第Ⅳ象限位於城址區東南部,2019年因春耕整地,破壞了部分遺蹟,隨即開展搶救性發掘,清理了灰坑、房址等。2019PYⅣF2位於第四象限東南部,房址堆積的上部已被推土機破壞近2米深。F2坐南朝北,是一座帶門道地穴式與窯洞相結合的房址,按照功能區可分為門道、地穴式居室、窯洞、儲藏室四部分。F2整體平面形狀呈南北向不規則長條形,南北長約17.3米、東西寬約5.3米。門道位於房址西北角,呈長條形,北高南低呈斜坡狀,側壁較直。南北長2.8米、東西寬0.6米、深0.5~0.92米。地穴式居室口大底小,四壁較直稍向內傾斜,壁面較為粗糙。底部四周呈斜坡狀,中部較平。底部南北長13.83~16.83米、東西寬0.5~3.5米、深1.25~2.85米。窯洞位於房址南側,從地穴的斷面橫向掏挖而成,進深約3米、寬0.3~1.5米、高0.7~1米。窯洞內從洞口至盡頭的東壁下地面上有三處小坑,小坑直徑分別為0.5米、0.3米、0.15米,各坑間隔0.6米,坑內皆有石塊出土。儲藏室位於房址東北角,呈長條形,長3.6米、寬0.5~1米、深2.1~2.85米。儲藏室南側開口與居室北部相連,北壁、西壁較直,西壁表面較平整,經過人工修整,東壁略向內傾斜,壁面凹凸不平,南壁較低,呈緩坡狀延伸至儲藏室底部。在儲藏室西壁下的北端與底部相接處有一進深0.6米、寬0.3~0.9米、高0.6~0.9米的拱形小龕,小龕壁面和底部較平整,龕底與儲藏室底部齊平。F2出土遺物數量較豐富,種類有陶器、骨器、石器、銅器、無字卜骨、帶刻辭骨鏟等。

文物遺存

甲字形墓葬出土青銅車器有軛、衡末飾、軸、軎、轂、伏兔、泡飾等,另有玉璧、骨梳、蚌器、甲骨文等。中型墓葬有棺槨、腰坑殉狗,出土鼎、觶、泡等青銅器,瓿、豆罐等原始瓷器,柄形器、魚、蟬、螳螂等玉器。骨簪、骨梳、骨珠,費昂斯珠、綠松石、瑪瑙珠等。小型墓僅有一棺、腰坑殉狗,隨葬陶器鬲、罐等。遺址灰坑及墓葬出土卜骨和卜甲計7塊,其中有文字的2塊,總計發現文字約50餘字。

所獲榮譽

姚河塬遺址入選“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姚河塬遺址入選中國社科院考古學論壇“2020年中國考古新發現”。
2023年11月,彭陽姚河塬西周城址入選“寧夏十大考古發現”。

研究價值

姚河塬遺址的挖掘顯示了遺址等級和地位,屬於某一西周封國的都邑遺址,彌補了文獻的不足,證明西周王朝對西部疆域的管理採用的也是“分封諸侯,藩屏王室”模式。姚河塬遺址為了解西周國家的政治格局、周王朝與西北邊陲地區的關係提供了新資料。

保護措施

2019年10月7日,姚河塬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姚河源遺址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彭陽縣新集鄉姚河村北部。
姚河塬西周遺址

交通信息

自駕:自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彭陽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姚河源遺址,路程約23.5千米,用時約34分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