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柬之

姚柬之,[清](一七八五至一八四七),字佑之,一字伯山,一作檗山,又號且看山人,清代文學家。安徽桐城人。道光二年(一八二二)進士,官雲南知府,書學蘇軾,而知者甚少。卒年六十三。《墨林今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姚柬之
  • 國籍:清朝
  • 出生日期:一七八五
  • 逝世日期:一八四七
姚柬之生平事跡,姚柬之為官政績,姚柬之著作,方誌記載,《清史稿》記載,

姚柬之生平事跡

姚柬之出生官宦世家,系開化府同知、著名書畫家姚文燮六世孫,少受學於姚鼐。其體貌魁偉,性格恢奇,出言爽直,妙語連珠。少游京師,應天文試,定親王奇其體貌,召前問姓字,他睥睨答道:“江南姚柬之也”。定親王笑道:“狂生耳!入之。”命錄為天文生。不久棄去就科舉,中道光二年(1822)進士,選臨漳縣知縣。後母親病故,回家守孝,期滿改知廣東揭陽縣(今揭陽市),遷連州綏瑤廳同知,主管肇慶府。又由大臣推薦升貴州大定府知府。因負才敢為,與上官不合,遂棄官歸里。

姚柬之為官政績

姚柬之為官政績頗著。初署臨漳,正值漳衛、洹盪水漲,漳水東流.漫淹衛縣,釀成巨災。柬之不待上報批准,即運糧救濟,有人擔心他因此丟官,他說:“棄一官,可全萬人命,吾何悔?”後撫軍對此舉表示嘉賞,命承辦災務,他親涉災區,且勘且賑。其時大學士戴衢亨勘察漳河,有恢復黃河故道之議。柬之考察臨漳全境均屬黃河故道.改河易道,一縣之地全廢。因著《漳水圖經》,力陳民生不可奪,故道不可復之理。廣東揭陽縣(今揭陽市)械鬥仇殺時有發生,其中強者抗賦稅、勒商賈,以致商不敢設鋪,民不敢赴集。柬之上任後,立下教條.當眾宣誓:“吾治斯邑,不愛官,不愛錢,不畏死,有梗吾治者鋤之。”乃親入險境,查辦首惡。不法之徒受到震懾,抗稅者照章納稅,仇殺者互棄前嫌,市肆興盛,四境安寧。姚柬之由此威名大震。在署連州綏瑤廳時,由於清乾隆時始設官,置域不清,難以治理,因著《綏瑤廳志》4卷,明析了治理範圍、許可權和制度。

姚柬之著作

姚柬之工詩詞,通古文。著述除《漳水圖經》、《綏瑤廳志》外,還有《易錄》7卷、《且看山人文集》8卷、《且看山人詩集》10卷行世。

方誌記載

姚柬之,字伯山,安徵桐城人,進士。清道光三年(1823)、五年、八年3次出任臨漳知縣。姚柬之在臨漳任職期間,實地考察漳河,閱覽典籍資料,編寫《漳河圖經》。未寫成而升任端州。以後又寫了8年,此書才告成。《漳河圖經》對漳河歷代變遷情況敘述祥盡,對臨漳古地名的考核也有參考價值。是一部珍貴的漳河歷史資料。

《清史稿》記載

姚柬之,字伯山,安徽桐城人。七世祖文燮,見本傳。柬之少負異才,從族祖鼐學,道光二年成進士,授河南臨漳知縣,屢決疑獄。縣民張鳴武控賊殺妻,稱賊攀二窗欞入室。柬之勘窗欞窄,且夫未遠出。詰之,果夫因逐賊,誤斫殺妻。又常姚氏被殺,罪人不得。柬之察其時為縣試招覆之前夜,所取第一名楊某不赴試,疑之。召至,神色惶惑,詢其居,與常鄰。乃夜至城隍廟,命婦人以血污面,與楊語,遂得圖奸不從強殺狀。每巡行鄉曲,勸民息訟,有訴曲直者即平之。漳水溢,齎糧赴災區,且勘且賑,全活者眾。兼攝內黃,民服其治,鬧漕之風頓革。境與直隸大名毗連,多賊巢,掘地為窟,積匪聚賭,排槍手為拒捕計。柬之約大名會捕,賭窟除而盜風息。母憂去。
十二年,服闋,補廣東揭陽。瀕海民悍,械鬥擄掠,抗賦戕官,習以為常。柬之訓練壯勇,集神耆於西郊,諭以保護善良,與民更化。最頑梗之區曰下灘,盜賊、土豪相勾結,柬之會營往捕,拒者或死或擒。一盜積犯十八案,召被害者環觀,僇之,境內稱快。有凶盜居錢坑,其地四面皆山,不可攻。潮州故事,凡捕匪不得,則爇其廬,空其積聚。柬之戒勿焚燒,召耆老,諭交犯,不敢出。乃乘輿張蓋入村,從僅數人,見耆老一一慰勞,皆感泣,原更始。民在四山高望者,鹹呼“好官”,次日遂交犯。自下灘示威,錢坑示德,恩信大著。收穫時,巡鄉為之保護,樹催科旗;值械鬥,則樹止斗旗。一日,塗遇持火槍者,結隊行,望見官至,悉沒水中,命以漁網取之。訊為助斗者,按以法,自此械鬥浸止。興復書院,厚待諸生,回鄉以新政告鄉人,有變則密以聞,官民無隔閡。逋賦者相率輸將,強梗漸化,縣大治。
遷連州綏瑤廳同知,民、瑤構訟,判決時必使相安,遂無事。普寧縣匪徒戕官肆劫,奉檄從鎮道往捕治。匪以塗祥為巢穴,磨盤山為聲援,地皆險。乃設方略,正軍攻塗祥,調揭陽壯勇自磨盤嶺突進破賊巢,獲六百餘人。事定,言官誤論劾。朝使查勘,其誣得白。
十七年,署肇慶府,端溪大漲,城不沒數版,柬之日夜立城下守御。預放兵糧,以平米價,民不知災。十九年,擢貴州大定知府,俗好訟,柬之速訊速結,不能售其欺,期年而訟稀。白蟒洞地僻產煤、鐵,有汪擺片者,據其地聚眾結會,為一方害,捕滅解散,地連川、滇,得弭鉅患焉。大定民、苗雜居,宜治以安靜。大吏下令,柬之必酌地方之宜,不使累民。見多不合,遂引疾歸。數年始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