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歷史沿革:姑孰鎮位於皖江東岸,境內風光秀麗,人文薈萃,名勝古蹟諸多,文化底蘊深厚。城區古稱姑孰,歷史悠久,三國黃武年間建築,為六朝古都金陵門戶。修建於晉代的黃山塔,明代的金柱塔和凌雲塔是姑孰鎮歷史悠久的見證,正所謂“姑孰雖小,三塔兩浮橋”。
城垣始末
“姑孰”作為城名最早見於東晉,但其 “肇築於孫吳黃武年間(222-228)”歷代縣誌均載:城之奠基有“黃武”二字。東晉興寧二年(364),大司馬桓溫鎮姑孰,重建姑孰城,並於城北建子城。
隋開皇九年(589)遷僑置當塗縣治於姑孰城,從此,姑孰城不僅作為歷代當塗縣治所在,還曾為宋太平州,元太平路,明、清太平府附廓。
南唐保大三年(945)縣城擴建,南跨姑溪河至三里店,東連凌家山,城垣高三丈圍十五里。南宋建炎三年(1129),知州郭偉鑒於城區跨河不便守御,棄姑溪河於城外,城區“減舊三分之一”。其後始開挖護城河,增南北水關引水,並建五門城樓,明清兩代又進行多次改進加固。
據乾隆十五年《當塗縣誌》記載,當時的姑孰城已修成高三丈六尺、圍9里19步的磚石城垣,設城堞1850個,警鋪5所,四隅建有敵樓,開城門6道:東為行春門、西為澄江門、北為清源門,城南臨姑孰溪,自東向西分別為龍津門、南津門和湖孰門。鹹豐四年(1854)太平軍入城後拆城牆磚石,運至金柱關改築軍事工事“天保城”。同治三年(1864)清軍又將天保城磚石運往金陵城,修固城池。
至抗日戰爭前,舊城牆尚存兩座殘破的城門,當塗淪陷後,為防止日軍盤踞,始將其全部拆除。姑孰縣城巍然壯觀的古城垣雖已不存在,但城東、西、北三面,總長4公里、寬近百米的護城河卻風采依舊,其保存完好程度,在全國已不多見的。
城區供水
姑孰城是一座富有江南水鄉特色的古城,其最大特色是城內建有一個完整的水循環系統。明萬曆年間,城內開挖四條市河,東西、南北走向各二,分別位於縣城內的西街道農貿市場下(南北向)、玉帶河、 市河上架“慶城”、“金城”等拱橋17座,方便居民出入。市河由東關、南關、西關引護城河之水入城,再由北關出水,而護城河則通過城東南的新壩、城北梅莊閘與姑孰溪、長江相通,實現了外河、城河、市河的連線,以及淨水的引入和污水的排出。市民依河而居,徹底解決了姑孰城內居民生活用水的困難。這種整體的城池供水循環系統在中國歷史上是不多見的。
城區清代格局
姑孰城自隋開皇九年(589)以來,至1956年11月一直是馬鞍山地區行政、文化、經濟、軍事的中心,所以姑孰城的城池功能完善、格局科學合理,是中國古代城池的縮影。現以清代姑孰城的格局作一介紹。
當時城內主要建築有大成殿,文昌宮、太平府署、當塗縣署、府縣學宮、試院、都察院、建陽衛指揮使署等,另有城隍廟、化城寺、玄廟觀、南禪寺等寺廟觀院30餘座。主要街道有4條,分別是:自府衙前至南津門約2里長的東街;自清源門至湖孰門約4里長的西街;自行春門至澄江門約4里長的十字街,同治四年(1865),清軍在十字街中段設長江水師提督衙門,十字街中段遂改稱提署路;自張家橋至向化橋的儒林街。街寬一般6-8米,呈“井”字形布局。在東西街、兩側及馬軍寨,有東西走向的小巷50餘條,巷內多為青磚小瓦平房,為主要居民居住區。
商貿方面,主要集中於上下浮橋兩岸埠頭及沿河南寺巷一帶,這裡除有著名的東西當鋪外,又有眾多店鋪,形成東市、西市,有專門從事柴草、米糧交易的街坊,即今柴巷、米巷。城中橫貫東西的提署街北側多為行政機關,如太平府署、都察院、長江水師提督署、建陽衛指揮使署等等。城東南為文化教育中心,大成殿、文昌宮、府縣學宮、安徽學政署多集中於此。城東和城北多駐軍,有東營、南營和馬軍寨等。
當塗縣姑孰鎮地處馬鞍山、蕪湖、南京城市群中,交通便捷,基礎設施良好,滬銅、皖贛鐵路、馬蕪高速、205國道314省道縱橫境內,長江黃金水道穿境而過,系當塗縣縣城所在地,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全鎮人口13萬,總面積110平方公里,轄22個村民委員會,8個社區。甑山休閒山莊等一批旅遊開發項目正在興建。姑孰鎮經濟和社會事業得到長足發展。
城駐防大事記
孫權築城姑孰
公元222-228年,三國孫權初建姑孰城。“姑孰”作為城名最早見於東晉,但其“肇築於孫吳黃武年間(222-228)”。歷代縣誌均載:城之奠基有“黃武”二字。
王敦鎮姑孰謀亂
東晉初年,大將軍王敦移鎮姑孰,舉兵叛亂,後被平息。
桓溫三度駐節姑孰
東晉大司馬桓溫於興寧三年(365)移鎮姑孰,重建姑孰城,並於城北建子城,即明清太平府衙所在地(今解放軍第86醫院內);太和四年(369)桓溫自姑孰領兵北伐前燕;鹹安元年(371)桓溫“上書求歸姑孰”,後逝於姑孰,葬青山北麓。
桓玄姑孰篡晉
東晉安帝元興元年(402),桓玄在姑孰篡晉,僅維持一百多天。其間,桓玄頒布“紙代簡令”,對紙張使用的推廣,文化的傳播具有積極意義。
1360年夏,陳友諒挾持徐壽輝,率水軍直犯太平。朱元璋手下猛將花雲守太平,人數只有數千,頑強抵抗。三天后,陳友諒乘漲水之際,巨艦直泊於太平城西南角,大船船尾高與城平,士卒蜂擁而登,太平城被攻陷。猛將花雲被擒,不屈痛罵:“賊奴!汝輩現縛我,吾主必為我報仇,斬汝等萬段!”他又奮力躍起掙開繩索,奪刀殺五六人。
陳友諒大怒,派人把花雲綁在大船桅桿上,命兵士萬箭齊射,把花雲射成個刺蝟。
攻得太平城,陳友諒更覺“徐皇帝”再無用處,派壯士用鐵錘擊碎其頭,胡亂拋屍完事。“天完”政權,這下真的徹底完了。
然後,陳友諒在采石磯一帶的五通廟舉行登基儀式,自稱皇帝,國號“漢”,改元大義。
這位陳皇帝稱帝太心急,“群臣”立於江邊,草率行禮。突遇大雨,殊列儀節,狼狽不堪。最早擁立徐壽輝當“皇帝”的鄒普勝,如今反成為陳友諒的“太師”。陳友諒以張必先為“丞相”,以張定邊為“太尉”。然後,他率軍還江州。
區位交通
姑孰鎮地處當塗縣城,位於馬鞍山、蕪湖、南京城市群中,南靠當塗的
太白鎮和
護河鎮,北依馬鞍山
銀塘鎮,西有長江,東為
新丹博副城區,地理位置優越,區位條件較好,交通十分便捷。滬銅鐵路、皖贛鐵路、205國道、314省道、馬高速公路貫穿境內。距南京祿口國際機場40公里,距蕪湖灣里軍民兩用機場及蕪湖長江大橋均為20公里,距馬鞍山長江大橋5公里。交通、通訊、給排水、供電等各項基礎設施齊全。村級公路網路基本建成,公路均為水泥路面。
人口數量
據當地政府網站相關資料顯示,該鎮人口15萬,總面積110平方公里,轄22個村民委員會,8個社區。
當地特色
姑孰鎮自古以來就以“魚米之鄉”著稱,境內盛產水稻、油料、葡萄、西瓜、螃蟹、魚類等農副產品,關馬西瓜遠近聞名,甜潤大米遠銷上海、杭州等發達城市。
行政區劃
姑孰鎮下轄村(社區):
經濟發展
經濟發展明確思路,謀劃發展
姑孰鎮地處縣城,該鎮提出了“支持全縣、發展自身、工業主導、繁榮三產”的發展思路。2003年,姑孰鎮爭取到縣委、縣政府將縣城東門交給該鎮開發和管理的機遇,緊緊抓住這一契機,加速縣城東門開發,為該鎮經濟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2005年,為呼應省委省政府東向發展戰略,利用荒坡地與縣綜合經濟開發區聯訣打造姑孰工業園,8月28日當塗經濟開發區姑孰工業園動工建設。2006年全鎮完成工業產值8.76億元,比上年增長40.6%;固定資產投入4.59億元,比上年增長149.5%;招商引資到位資金2.16億元,比上年增長31.7%;財政收入6210萬元,比上年增長54.2%;農民人均純收入5350元,比上年增長11%。2006年被評為全國千強鎮,受到了縣委縣政府的多項表彰,被授予“目標管理一等獎”、“經濟發展先進鄉鎮二等獎”、“經濟發展進位鄉鎮一等獎”、“財稅工作先進鄉鎮三等獎”和“農業經濟發展先進鄉鎮二等獎”。2008年1-3月,已完成工業產值2.3億元,招商引資到位資金2000萬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9820萬元,完成財政收入1964萬元,呈現出快速發展勢頭。
加快投資,推進建設
穩步推進縣城東門開發建設,使東門面貌得到顯著改觀。投資2000多萬元的於湖路於2004年建成通車,該工程榮獲市優質工程“翠螺杯”獎;投資1000多萬元的提署東路一期改造工程和建材路工程於2005年底先後竣工。投資1200多萬元的鎮行政中心也竣工投入使用;總投資800萬元的皖江鋼材大市場項目已完成了改建、擴建。投資4000萬元的東方置業項目正在緊張建設,已完成投資3000萬元;於湖路東側投資2億元的協亞高檔住宅區工程已開始啟動;投資700萬元的提署東路二期工程已開工建設。於湖路東側及提署東路南側500畝土地已成功轉為商業用地,其中280畝土地成功掛牌出讓,出讓金達9000餘萬元。姑孰工業園累計完成各項基礎設施投入1.2億元,完成土地徵用940畝,建成總長3000米、寬40米的園區道路3條,供水、供電、排水等基礎設施建設已完成,入園在建工業項目8家,總投資2.2億元,華業水廠工程已建成投入使用。
加快經濟發展
姑孰鎮堅持把工業發展放在首位,明確走工業強鎮之路,已形成建築開發、金屬加工、造船和服裝加工四大產業。2006年完成工業產值8.76億元,比2005年增長40.6%,工業經濟占居經濟總量的70%,新建、擴建了6家規模在1000萬元以上的工業企業,總投資1億元的安徽徽鋁鋁業有限公司,是安徽省最大的鋁型材生產、加工基地,已於2006年11月22日投產,預計年產量超過3萬噸,年產值3.8億元,利稅2000萬元,成為全縣工業的亮點,進一步推動該鎮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三力工具機有限公司通過技改、擴建,生產能力與產品檔次均得到較大提升,被省科技廳授予“高新技術企業”, 該公司“三高”數控工具機被列入861重點項目,該公司生產的剪板機和折彎機榮獲省名牌產品。造船工業得到較快發展,年造船能力達30萬噸,萬才造船廠建造的萬噸海輪順利下水,已成為我市最大的造船企業。
2017年,完成規上工業增加值9.46億元,增幅10.7%,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比穩步提升;固定資產投資51.14億元,增幅13.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8億元,增幅12.44%,財政收入同步增長;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萬元,增幅8.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萬元,增幅9.5%。招商引資成效顯著。以“招商引資重大項目突破年”活動為抓手,圍繞機械製造、文化創意等主導產業,全力以赴招大引強。全年新簽約工業項目18個,新開工工業項目9個,竣工工業項目7個。省外億元以上項目到位資金10.75億元,利用外商直接投資741萬美元,均超額完成縣下達任務。
招商引資
鎮黨委、政府始終堅持把招商引資作為“一號工程”,集中全力抓緊抓實。實行招商工作“一崗雙職”,層層分解招商任務,細化招商責任,招商目標和職責進一步明確;建立了班子成員掛牌聯繫重點企業和招商項目跟蹤負責制。招商方式不斷創新,成立了駐滬招商小分隊,開展了駐點招商和多種招商活動,招商氛圍日益濃厚,招商引資工作取得較好成效。2006年共引進新建續建項目23個,實際引進到位資金6.85億元,比上年增長217.7%,占年計畫的285.4%,其中工業項目引進到位資金達2.63億元。投資1000萬元的眾聯重工機械製造有限公司,1200萬創業工貿有限公司,長興新型建材廠,華仁木業有限公司及當塗朝旭玩具廠等新建項目均建成投產。新建、續建投資1000萬元以上工業項目7個,其中無錫高嘉鋼管項目總投資4000萬元、南京東婷鋼管項目總投資2000萬元。
打造工業園
為全力力實施東向發展戰略,爭當崛起先鋒,2005年初,姑孰鎮黨委政府決定與當塗縣經濟開發區聯合開發、聯袂打造姑孰工業園。姑孰工業園位於城東郊6公里原圍屏鄉政府北側,314省道與圍烏路交匯處。園區一期規劃10平方公里,2平方公里規劃已基本完工,已有數十個項目落戶園區。
農業
為穩步發展農業,積極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堅持以產業結構調整為重點,抓好農村經濟發展,合理引導農民組織生產,已形成具有該鎮特色的“四大基地”,即2000畝的蔬菜基地、1200畝的葡萄基地、5000畝的西瓜基地和35000畝的優撫稻米基地,每年為農民增收加入3000多萬元。同時抓好示範基地建設,分別建立了優質水稻高產示範區3萬畝,油菜高產示範區3.5萬畝,優質高產水稻和油菜示範區分別獲市三等獎。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繼續加快,關馬龍騰蛋雞養殖場養殖規模已發展到2.3萬隻,竹山養殖戶蛋鴨養殖規模達1萬隻,竹山連片反季節大棚草莓種植面積達30多畝。積極發展“三資”農業,投資1000萬元的安徽星際工貿公司藏漢奶牛養殖基地已建成投入使用;總投資1.5億元的佳達農業科技生態園,已於2007年元月11日開工建設,該項目建成後,將進一步推進我鎮農業產業化。甜潤米業公司成為安徽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當塗縣最大的糧食加工企業,“甜潤牌”大米被評為安徽省名牌產品。
社會發展
堅持統籌兼顧,全面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在集中精力加速經濟發展的同時,姑孰鎮還注重抓好各項社會事業的協調發展,努力構建和諧社會。大力加強機關作風建設,機關各項制度健全,形成人人爭創事業的局面。衛生事業取得新進展,積極開展吸血蟲防治工作,免費為全鎮8170名村民進行了體檢。抓好城鄉低保工作,對城鎮低保標準進行了調整提高,在農村實施了最低生活保障,有976名村民進入低保。抓好失地農民養老保險,已為3928名完全失地農民辦理了養老保險,並有657名農民開始領取養老金。全力推進人口和計畫生育工作,在省、市、縣組織的多次考評中均取得較好成績,全年人口出生率8.09‰,政策符合率96.1%,手術到位率100%。
積極開展民眾性文體活動,參加了全縣中源杯當塗民歌大賽,選送的民歌榮獲一等獎,組織參加了全縣男子籃球甲級聯賽,並獲得三等獎。重視安全生產工作,多次組織開展安全生產檢查,未發生大的安全生產事故。採取切實可行措施,全力以赴做好信訪穩定工作,協調處理縣城開發建設中發生的一系列矛盾,沒有發生民眾集體上訪事件。認真開展平安創建工作,我鎮被命名為“平安鄉鎮”。紮實開展基幹民兵訓練、整組和徵兵工作,被縣政府評為“徵兵工作先進單位”。村村通工程加速推進,已完工29條,總長54.11公里,龍華路和香塘路正在組織開工建設。新農村建設加快推進,黃山村花園小區已建設成為省、市、縣新農村建設示範點。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整合新建了白竹、五星2所村小。重點加大了洞陽、藏漢等集鎮和城鄉結合部衛生的整治力度,環境衛生狀況得到較大改觀。
發展機遇
今後五年,是深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加快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時期,也是我鎮實現經濟社會發展歷史性跨越的戰略機遇期,我們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和發展條件:
政策條件帶來的機遇
國家“中部崛起”巨觀政策和省“東向發展”、“全民創業”戰略舉措將為我們的經濟尤其是新型工業經濟發展提供廣闊的空間。
交通發展帶來的機遇
馬鞍山長江大橋接線高速百峰出口的預留,將為我鎮工業集中區的發展帶來極大機遇。
工業發展帶來的機遇
工業集中區的建設,為我鎮工業經濟的騰飛奠定了堅實基礎。
企業發展帶來的機遇
安徽徽鋁鋁業的投產和二期工程的擴建,將為我鎮工業經濟的快速增長起到拉動作用。
招商引資帶來的機遇
“全國千強鎮”的榮譽,將為我鎮招商引資及經濟社會發展贏得更多機遇。
和諧社會帶來的機遇
全鎮政治穩定、社會安定,廣大幹部民眾盼發展、謀發展、促發展的願望十分強烈,形成了加快發展、和諧發展的強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