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嫂塔傳說

姑嫂塔傳說

姑嫂塔傳說,福建省泉州市石獅市民間文學,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姑嫂塔傳說是一個廣泛流傳於晉江(含今石獅)的民間故事,進而流傳至泉、漳、廈整個閩南地區。伴著泉州歷代先民(番客)背井離鄉、漂洋過海,謀生南洋,姑嫂塔傳說也隨之流傳到菲律賓等東南亞華僑聚居地。傳說有幾個版本,內容略有不同,卻都同樣悽美動人。

2010年,姑嫂塔傳說經泉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列入泉州市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11年12月,姑嫂塔傳說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項目編號:Ⅰ-2。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姑嫂塔傳說
  • 批准時間:2011年12月
  • 遺產級別:省級
  • 遺產類別:民間文學
  • 申報地區:福建省泉州市石獅市
  • 項目編號:Ⅰ-2
  • 別名:姑嫂塔的傳說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基本內容,故事版本,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姑嫂塔(也稱關鎖塔)始建於南宋紹興年間,據《八閩志》載:“在永寧里有石塔甚宏麗,商舶自海遷者,指為抵岸之期。”這裡說的石塔,就是姑嫂塔。《泉州府志》稱它“關鎖水口鎮塔也,高出雲表,登之可望商舶來往。”
據史料記載,自宋崇寧元年(1102年)起至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的650多年中,泉州發生大旱11次,造成了“民多餓死”“民多游移”“種不入土、民相食”等悲慘情景。正是從那時候起,泉州的先民大量遠涉重洋,背井離鄉到菲島等謀生。明·何喬遠《鏡山全集》載:“(華僑)皆背離其室家,或十餘年未返者,返則兒子長育至不相識。蓋有新婚之別,娶以數日離者。”因此,姑嫂望夫的傳說便油然而生。何喬遠《閩書》載:“姑嫂壘石山巔,登高望斷歸舟。”“昔有姑嫂嫁為商人婦。商販海,久不至,姑嫂塔而望之,若望夫石然,塔中刻二女像……”姑嫂嫁為到南洋從商的商人之婦,這便是較早的登高望夫的姑嫂塔傳說。

文化特徵

基本內容

姑嫂塔傳說有多種版本,基本內容皆是閩南天旱,顆粒無收,其家人(夫、兄)為生活所迫,南渡出洋謀生,約定三年後回來。姑嫂倆天天登上寶蓋山巔,一次次扛來石頭,壘石墊足,翹首遠眺大海歸舟,盼望骨肉團聚。轉眼三年已到,親人乘船回來,姑嫂倆在山上看到親人的船已近海岸,誰知忽然颳起狂風暴雨,驚濤駭浪把親人乘坐的大帆船打翻了。親人葬身大海,姑嫂倆喜盡悲來,雙雙縱身躍人大海……人們為了紀念她們,就在她倆壘石築台的地方建起了這座姑嫂塔。

故事版本

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民間還衍生出各種故事版本,其內容、情節或略有不同,或有簡有繁。
傳說很久以前,泉州府南門外的寶蓋山下有姑嫂二人,其家人(夫、兄)為生活所迫,南渡出洋謀生,約定三年後坐船歸來。姑嫂二人天天登上寶蓋山巔,壘石墊足,翹首遠眺大海歸舟,盼望親人回家團聚。轉眼三年已到,親人乘船回來,姑嫂倆在山上看到親人的船已近海岸,誰知忽然颳起狂風下起暴雨,驚濤駭浪把親人乘坐的大帆船打翻了。親人葬身大海,姑嫂倆喜盡悲來,雙雙縱身躍入大海……人們為了紀念她們,就建起了這座姑嫂塔(也稱關鎖塔)。
關於姑嫂塔,明·何喬遠的《閩書》中有這樣一段文字:“昔有姑嫂嫁為商人婦。商販海,久不至,姑嫂塔而望之,若望夫石然,塔中刻二女像……”這段記載是一種版本。隨著時間的推移,又在民間衍生出包括上一段落所述傳說在內的各種故事版本,其傳播區域和社會影響也更為深廣。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姑嫂塔傳說歷史悠久,是僑鄉人民過去苦難生活和悲慘遭遇的見證,不管是口頭傳播,還是文字流傳,都成染了一代代僑鄉民眾的心靈,是涉僑民間文學作品中的一份瑰寶,具有歷史、文比研究價值。姑嫂塔是東南亞一帶僑親鄉愁的精神載體,是海外僑親精神家園的航標。姑嫂塔傳說的思想內容與僑鄉民眾、海外僑胞的情感相通,在海內外有著廣泛影響。
傳承狀況
姑嫂塔傳說在20世紀80年代經民間文藝工作者加以充實、整編並發表後,影響有所受限。加之於東南亞華僑土生土長的第二代逐漸接班,這個群體對祖籍國的語言文字、傳統文化包括民間文學較為陌生,姑嫂塔傳說及其歷史文化內涵有可能漸漸被淡忘。
保護措施
姑嫂塔傳說項目保護單位為:石獅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

社會影響

衍生作品
2012年12月,音樂作品《姑嫂塔的故事》獲泉州市第七屆刺桐文藝獎三等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