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高級巡洋艦

妙高級巡洋艦

妙高級是華盛頓會議後日本建造的首批萬噸級重巡洋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妙高級巡洋艦
  • 尺寸長:201.5m
  • 建造國家:日本
共建四艘:妙高、那智、足柄、羽黑,1928-1929年相繼投入現役,全部編入新成立的第四戰隊,成為日本海軍的新銳,其強大的火力設計也使他們立刻成為各海軍列強注目的焦點。妙高級的設計也影響了後來的高雄級,是日本海軍比較成功的一級重巡洋艦。
擁有五座炮塔的妙高級火力猛、速度快,在大戰中的航跡遍布太平洋各處,參加了對菲律賓、印尼的入侵,後來在珊湖海海戰、中途島海戰瓜達爾卡納爾島爭奪戰馬里亞納海空戰等作戰中,均扮演過重要角色,也因此得到盟軍的重點照顧。在1944年10月雷伊泰灣大海戰中,日聯合艦隊連遭重創,元氣大傷,被迫撤回本土基地。
妙高級的設計在當時的海軍列強重巡洋艦中,堪稱一流。下面就其艦體結構、上層建築和武器裝備等介紹如下。
艦艏是雙曲率型。為提高耐波性能,兩舷側明顯向外伸展。艦艏弦弧線清楚,但隨著後伸而趨於低平。艦艏最前端是御徽章,稍後是導纜器和雙系柱。艦艏旗竿為起倒式(戰鬥或訓練時放倒),旗竿的人字形支柱在旗竿後。艦艏主錨兩舷各有一個,收起時,錨鏈通過錨鏈筒,由前甲板的絞盤捲起置於錨庫內,主錨收放在艦首外傾處的錨穴里。艦艏甲板經精心設計,既要滿足耐波性能的要求,又要保證一定強度,還要儘量減少艦體結第6至9兮鍋爐的煙走3號煙道,由第3號煙囪排出。編入現役後,發現前部煙囪低,逆向煙常飄到艦橋,對戰鬥指揮影響嚴重。
1930年著手改裝前部煙囪,增高約2米。為防雨,煙囪頂端安裝雨水尋流板(將水導向煙囪外排出)兼有排氣整流的作用。採用三角形後桅,1根主柱,主柱與支柱之間的橫衍加強,看上去簡潔而穩固。三角桅的頂桅高,有利於提高通信能力。三腳桅的基部有吊桿式起重裝置,起吊水上飛機和小艇。經過現代化改裝,撤除了原來的三角桅及吊桿,換裝更大的三角腳桅,裝備大型起重機。
太平洋戰爭後期,為抗擊美機的空襲,加強了防空武備,後桅頂部加裝13號雷達,以提高對空觀察能力。
妙高級裝有雙聯裝200毫米炮塔式艦炮5座,共10門。前主炮炮塔3座,金字塔狀配置,其中2座炮口朝前,1座朝後。後主炮炮塔2座,背負式部署。主炮身長為口徑的50倍,最大初速870米/秒,最大射程26700米,射速3發/分,最大仰角40度,俯角-5度,機械裝填彈藥(以仰角5度固定式裝填)。炮塔旋迴、俯仰的操作均是電動油壓式。為減輕重量,主炮炮塔的裝甲厚度25毫米(下部19毫米),只能防護近炸炸彈。炮塔頂部與側面受陽光照射,炮塔內氣溫很高,因此在防護甲板外側安裝了脅拱,上面鋪以薄鋼板天遮;天遮和防護甲板之間留有空隙,讓冷卻空氣流過,降低溫度。
兩次現代化改裝主要變化有:主炮口徑增大到203毫米,雖僅增加3毫米,但炮彈重量由110公斤增至126公斤,破壞威力大增。裝藥方式由平推式(火藥以帶狀連續進入彈藥筒)改為雙吊瓶式(2個揚彈筒以吊瓶狀交替揚升裝藥),一旦中彈,易於把損傷控制在局部。1938年“羽黑”號主炮裝了98式發射延遲裝置,齊射時左右炮錯開0.3秒,避免齊射的炮彈飛行中彼此干擾,提高命中精度。1939年各主炮炮身附加了短50毫米口徑的外膛炮,以加強火力。
日海軍1926年著手研製艦載機彈射器,1928年完成1號彈射器,試裝於初期的重巡洋艦“青葉”號和“衣笠”號上。建造“羽黑”號時,已將彈射器列入設計計畫,還準備在後桅底部附近設定水上偵察機機庫,並把後桅至第4號炮塔的上甲板改裝成航空甲板。“羽黑”號竣工後有水上偵察機2架,其中一架機翼摺疊後可放入機庫內,另一架系留在甲板上。沿上甲板中心線設有艦載機移動軌道,艦載機彈射器則裝在中心線稍靠右舷處。
首次現代化改裝,撤除了原有的艦載機軌道和彈射器,而在後煙囪與第4號炮塔之間的上甲板上增設與艦同寬的遮蔽甲板,作為航空甲板使用。在此安裝吳式二號五型飛機彈射器。這種火藥式彈射器長15.4米,軌道寬1.2米,有效滑跑距離5.4米,最大彈射重量4000公斤,可彈射新94、95式水上偵察機。經第二次改裝,改濘了飛機移動軌道,實現了連續彈射,可彈射零式水上偵察機
性能諸元
排水量:14,980噸
主炮:五座雙聯裝8英寸(203mm)主炮
副炮:8座5英寸(127mm)火炮
魚雷:二座三聯裝固定式,改裝後為二座四聯裝旋迴式
高炮:52座25mm高炮,8座火箭發射筒
艦載機:2架水上偵察機
最高航速:34節
續航力:8000海里/14節
艦員:773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