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安普敦級重巡洋艦

北安普敦級重巡洋艦

北安普敦級其實是彭薩科拉級(Pensacola Class)重型巡洋艦的改進型。其主要分別是主炮方面,由於安裝在彭薩科拉級巡洋艦的4座203mm炮塔實在是太重,於是在北安普敦級上減少一座,裝有3座三聯203mm炮塔,火力上並不比彭薩科拉級巡洋艦差很多。原先該級安排裝備魚雷發射器,但後來開工時被撤消。

北安普敦級也安排了載水上偵察機,由於增加了一個大型機庫,使飛機數量比彭薩科拉級巡洋艦增加到4架。該級裝甲防禦重新設計過,增加了多個防水隔艙,提高了抗沉性,但裝甲和彭薩科拉級巡洋艦是一樣,只能防禦驅逐艦的攻擊。因此在後來的戰鬥中這個嚴重的問題被逐步顯示出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北安普敦級重巡洋艦
  • 英文名稱:Northampton-class cruiser
  • 前型/級:彭薩科拉級重巡洋艦
  • 次型/級:紐奧良級重巡洋艦
  • 服役時間:1930
  • 國家:美國
  • 標準排水量:9006噸
  • :20.1米
  • 全長:183.0米
  • 吃水深度:4.98 m
  • 類型:重型巡洋艦
  • 航速:60.2 km/h
主要性能,動力,武備,防護,歷史背景,研發背景,設計製造,整體設計,防護設計,技術革新,整體評價,北安普敦,切斯特號,路易斯維爾號,芝加哥號,簡介,經歷,休斯敦號,奧古斯塔號,

主要性能

標準排水量:9006噸
全長:183.0米
寬:20.1米
吃水:5.9米
定員:617人

動力

鍋爐:8台懷特—福斯特式鍋爐
主機:4台帕森斯式蒸汽輪機
輸出功率:107000馬力
推進:4軸4槳
最大航速:32.5節
燃料:1417~2108噸重油
續航力:10000海里/15節

武備

主炮:9門Mk9型55倍口徑203毫米炮(3×3)
副炮:8門Mk13型25倍徑127毫米炮(1×8)
機槍:8挺12.7毫米機槍(1×8)
彈射器:2台
飛機:4架

防護

舷側裝甲帶:76毫米
甲板:25毫米
彈藥庫:51~95毫米
炮塔:19~64毫米

歷史背景

北安普敦級重型巡洋艦的設計開始於1926年彭薩科拉級重巡洋艦之後,最初希望將主炮數量修改為八門(當時國際上慣用的設計方案),增強抗打擊能力和載機數量。主炮的設計有三座三聯或四座雙聯裝兩種方案,都會導致前甲板、船體和乾舷的加大。內部火控室也將由兩個增加到四個。最後四座雙聯的設計將導致艦體過於狹長,影響結構強度而採用了九門炮的設計方案。建造過程中一部分排水量被節省下來用於加強防護力,側舷裝甲被增加到7英寸以保護彈藥庫,但主機和炮塔裝甲只能防禦6英寸炮彈。加裝了部分指揮設施使之能勝任艦隊旗艦的職責。雖然經過了精心的設計和削減,建成時仍然超過倫敦海軍條約對重巡洋艦1萬噸的限定。
在FY29計畫中通過了建造六艘北安普頓級重巡洋艦的決議,前三艘作為小隊旗艦,後三艘作為艦隊旗艦,用於防護的重量達1057噸。動力部分、主副炮武裝與彭薩科拉級相同,最薄弱的環節是對空防禦,因為柯爾特開發的37mm高炮來不及裝備到本艦,此外還保留了兩座三聯裝魚雷發射管。最後,對載機部分進行了調整,在後煙囪的周圍安裝了具備防爆功能的機棚,使飛機的操作更加方便,也保護脆弱的機械免遭本艦火炮射擊時的破壞。機棚里共可存儲四架水上飛機,還可在彈射器上攜帶兩架,但通常只會裝載四架飛機上艦——彈射器上的飛機往往是艦上最容易起火的物體。戰前進行的改造主要是增強了防空能力。

研發背景

1922年,五大海軍強國簽署《華盛頓限制海軍軍備條約》。依據這個條約,催生了一批排水量在1萬噸,裝備203毫米主炮的所謂“條約型巡洋艦”。1924年,美國國會依據《華盛頓條約》批准建造8艘這樣的巡洋艦。但當時的美國沉溺於相信“條約的和平”,對海軍毫無熱情的第(3)任總統柯立芝只撥了2艘的款,建造了美國海軍第一種條約型巡洋艦彭薩科拉級。到l926年初,日本海軍在條約型巡洋艦建造勢頭上大大領先,不僅有4艘古鷹、青葉級,4艘妙高級也接近完工,另有妙高后續型也開始研製。於是,美國也計畫在1927年度建造6艘彭薩科拉級的後繼巡洋艦以應對日本的挑戰(美方稱為FY29計畫)。這就是北安普敦級巡洋艦。

設計製造

整體設計

北安普敦級巡洋艦的正式設計始於1926年3月24日,主要設計直接改進自彭薩科拉級。艦體由原先的平甲板型改為首樓船型,以增強防浪能力。通過將燃料由艦尾移到艦體中部機艙外側,使艦體的曲率減少。艦尾部分延長3.7~6.1米,使結構增重160~200噸。同時,舵的位置也相應移動以改善操縱性能。由於認為新設計增加的重量多,於是採取了許多減輕結構重量的措施。如採用輕型艦體結構,即艦體由橫向骨架結構改成縱向骨架結構,並使型深增加,橫剖面係數加大,以加強縱向強度。
主炮布局最早計畫為4座雙聯裝炮塔。這在當時是一個合情合理的布局,火炮可以按一定間隔齊射,囚此被許多國家的海軍採用。但是,由於“鹽湖城”號的4座炮塔設計並不讓人滿意,因此這個方案被否定了。
相對10門主炮的彭薩科拉級,為了減輕艦體重量,麥克布賴德上校建議將主炮減少為9門,安裝於3座炮塔之內。這個設計方案得到了總委員會的批准,並在後來成為美國重巡洋艦主炮安裝的標準模式。起初的設計使炮塔儘量接近艦中部,以減輕艦體的壓力,因此原先疊置的2號炮塔被進一步加高,以使其伸出的炮管不會碰到低位的炮塔最大仰角時的炮管。但是,這反過來再次提升了火炮的重心,且必需建造額外的結構來安置高位炮塔,從而增加了上層建築的重量。最後,不得不通過在保持型深不變的情況下增大艦寬減少吃水來改善這種狀況。
副炮採用2座51倍口徑127毫米炮,防空火炮為4聯裝37毫米高射炮。兩者均安裝於前甲板。該級還採用了一個防暴風機庫,可裝載4架飛機。一共裝2台彈射器,彈射器上也可停放飛機。機庫設定在艦尾3號炮塔之前,彈射器在機庫和後煙囪之間。吊車沿2號煙囪橫向移動,操作小艇和飛機,儘管從水上回收飛機比較困難。飛機用推車從機庫推到彈射器上,所以吊車不用從機庫取飛機。保留在艦尾的後桅是一個裝了火控設備的低矮二角桅。
動力布局與彭薩科拉級一致,依舊是鍋爐艙和主機艙交錯布置,但鍋爐艙的布局進行了調整。早在1926年2月中旬,總委員會的威利少將就要求海軍建造和修理局(C&R)研究雙重隔壁套用的可能性。隨後,這種隔壁便用在了北安普敦級上。另外,該級還增加一道橫向隔壁,將彭薩科拉級的2個大型鍋爐艙劃分成4個小型鍋爐艙,使得動力艙的布置從前往後依次為鍋爐艙一鍋爐艙一主機艙一鍋爐艙一鍋爐艙一主機艙。這樣的設計加強了水下部分遭到攻擊後的生存能力,但是鍋爐艙也岡此變短而不得不將有的設備移到動力艙外部。
該級的火控系統與彭薩科拉級不同。彭薩科拉級採用完全分散的火控系統,每個系統內有測距員,測繪室位於頂部。這樣雖然可以避免被一發命中彈癱瘓整個系統,但是其配電系統仍是集中布置的,所以分散的效果實際}二達不到。本級的設計採用每側雙份系統,僅有測繪室被破壞才能失效,而測繪室布置於艦體之內,且有裝甲防護。
該級設計的一個重大特色是,採用鋪位而不是吊床。這在美國海軍的軍艦上是第一次正式使用鋪位。當時反對的理由很多,認為鋪位侵占娛樂、集合的空間,也會占用用餐空間。此外,第2層甲板上的鋪位還會受到炮彈破片損害。有人提出20%人員睡吊床的折中方案,但這個方案最後被否定。解決的辦法是將用於閱讀和娛樂的艙室空間同時用於進餐,餐桌採用摺疊式,用時鋪開,這樣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艙室空間,並起到一室兩用的作用。

防護設計

北安普敦級的防護設計很值得一說。在最初設計方案中,該級有1060噸用於防禦,這與“鹽湖城”號的1090噸基本一致。到1927年3月,C&R提交的設計方案又通過各種減重措施,使裝甲可用重量達1275噸。另一方面,通過增加乾舷、增大分艙容積、減小機艙等來改進抗沉性。但是,設計人員仍然對其防禦能力不太滿意。在C&R提交的新設計中提供了三個可選擇的方案:優先保護彈藥庫能防禦203毫米炮彈,然後是機艙;只提高彈藥庫的防護;對彈藥庫和機艙進行平衡防護。C&R認為,首先要保護保證浮力和軍艦穩定性的艙室,也就是要加強水線艙室的裝甲防護(彈藥庫、機艙、儲藏室),其次才是炮位的防護。
三個設計方案中最後一個被立即放棄,因為當時測試顯示,原先用於防禦的STS鋼無法防禦驅逐艦的101.6毫米炮彈碎片。設計人員認為,進行平衡防禦最多只能防禦驅逐艦的火炮,這是無法被接受的。很快,第一個方案也被放棄了。這是因為,根據 C&R計算,要使彈藥庫對9144~21031米距離上發射的203毫米炮彈完全“免疫”,其舷側裝甲需要達到177.8毫米,而甲板裝甲要達到50.8毫米。但是這么厚的裝甲卻無法延伸劍機艙,除非減到88.9毫米。而這個厚度,就是10973米以上的射擊都無法抵禦,而10973米是這些軍艦的最小戰鬥距離。不過設計人員認為,通常甲板中彈的可能性超過了舷側,因此在遠距離上,側面穿透並不要緊,水線下裝甲薄實際也不重要。但是,實現這個方案需要450噸的防禦重量。解決辦法是火炮位置和彈藥供應系統無防護,可節約160噸,前彈藥庫縮小在一個緊湊的裝甲盒內,可減少75噸。但是,總委員會無法接受這樣的犧牲。
只剩下了第二個方案。但是關於具體設計,C&R和海軍裝備局發生了分歧。C&R傾向縮小彈藥庫,為了獲得最高防禦,寧可犧牲彈藥庫容積、進出的便利以及操縱設施。具體辦法是縮小前彈藥庫,使彈藥庫側面裝甲從101.6毫米提高至大約159毫米。同時,將炮塔面板從63.5毫米增加到101.6毫米,彈藥庫頂板和甲板從38.1毫米增加到約51毫米。然而裝備局卻傾向平衡防禦,不想縮小彈藥庫。這個意見得到了總委員會的支持。
他們批准了使用雙層破片防禦(38.1毫米)以及將彈藥庫頂板和甲板增加到50.8毫米。當時,僅僅增加破片防禦就使用了119噸重量。而且,前面所述的在保持型深不變的情況下增大艦寬和減少吃水,這又要求採用更寬的水線裝甲,這又需要從別的地方削減重量。當時,總委員會認為,可以增加104噸額外的重量而不影響到設計。於是,設計人員將舷側裝甲削減至1195毫米,並將前彈藥庫作了適當縮小,使水線裝甲、彈藥庫頂部甲板裝甲獲得了滿足,並使後彈藥庫裝甲從88.9毫米提高至1195.25毫米。
北安普敦級主炮為55倍口徑203毫米Mk9型主炮。該炮是美國海軍為了與日本古鷹級50倍口徑3年式200毫米炮對抗而開發的。l927年該炮首先裝備列剋星敦級航空母艦,成為列強裝備的同口徑炮中最強的。Mk9主要性能如下:口徑203.2毫米,54.7倍口徑,重30.48噸。段隔螺式炮栓,彈丸1 18千克,裝藥40.8千克,正常膛壓2680千克/平方厘米,初速853米/秒,最大射程29130米(41度)。相對於古鷹級3年式主炮發射的110千克炮彈以及26700米/40度的射程,具有壓倒性的優勢。
55倍203毫米炮派生型很多,最初採用Mk9,為鋼線5層纏繞的鋼線炮。這是當時標準的構造,但是重量過重,每門達30噸。其結構特點是尾栓向下開。日本的火炮尾栓與英國一樣,左炮向左開,右炮向右開。這樣的開放方式適合於雙聯裝火炮,但是當採用3聯裝火炮時,位於中央的火炮尾栓就無法開閉了,因此日本人的3聯裝l55毫米炮的中炮採用45度向右上的開放方式。從火炮大規模生產的角度,美國人的方式合理的多。此外,該炮最大膛壓2870千克/平方厘米,壽命745~780發。與當時列強主要的203毫米火炮相比,膛壓低,壽命長。當時日本的200毫米火炮為3130千克/平方厘米,320~400發。英國203毫米炮為3230千克/平方厘米,550發。德國203毫米炮為3200千克/平方厘米,510發。
北安普敦級使用的炮塔與之前的彭薩科拉級和後來的波特蘭級裝備同型炮塔。炮塔迴轉部分重251噸,炮座直徑6.40米,旋迴部分直徑5.77米。火炮最大仰俯速度6度/秒,最大迴旋速度3.5度/秒,發射間隔l8秒。正面裝甲面板63毫米,側面、後部19毫米,頂蓋51毫米。炮塔在防護上超過日本炮塔,但是重量也超過日本的40%。另外,該炮塔的一個重大缺陷就是3門火炮安裝在一個結構套內,因此火炮只能一起仰俯而不能分別操作。這大大影響了射速,對其威力的發揮有了.很大的限制。
副炮最初計畫在前甲板安裝37毫米機關炮和2組127毫米51倍口徑照明彈炮,不過最終因為兩種火炮設計未完成,完工時只好與彭薩科拉級一樣,副炮是4門127毫米25倍口徑高平兩用炮。全炮重9829千克。火炮仰俯角一l5度至+85度,旋轉角左右各150度。炮室容量7.06升,膛壓2630千克/平方厘米。火炮射速l5-20發,85度仰角射高8352米。每門火炮攜帶200發炮彈。動力艙採用隔壁分成2個前後區域,其舷側為雙重底延續的縱向雙重防水隔壁,增加了防禦性能。動力艙全長63.5米,全重1945噸,比彭薩科拉級重180噸。動力設備與彭薩科拉級完全一樣,輸出功率107000馬力,在此功率下,設計航速32.7節。為了減輕動力設備的熏量,因此採用高溫高壓過熱蒸汽,蒸汽壓力21.1千克/平方厘米,飽和溫度215度。8台懷特一福斯特式重油專燒鍋爐,每個鍋爐室2台,並列放置。每個機械室安裝2套帕森斯式主機。主機由高壓、低壓、巡航蒸汽輪機與一段減速齒輪裝置構成。主冷凝器位於低壓蒸汽輪機側面,倒車蒸汽輪機位於低壓蒸汽輪機內部頂端。在20節時,使用巡航蒸汽輪機,通過減速齒輪與高壓蒸汽輪機結合。超過巡航速度時,與高壓蒸汽輪機軸分離,用輔機驅動運轉,蒸汽直接進入高壓蒸汽輪機。

技術革新

北安普敦級前3艘按分隊旗艦建造,後3艘按艦隊旗艦建造,後者主要是在前甲板增加了司令部空間。6艦依次為“北安普敦”號(Northampton CA一26)、“切斯特”號(ChesterCA一27)、“路易斯維爾”號(Louisville CA一28)、“芝加哥”號(Chicago CA一29)、“休斯頓”號(Houston CA一30)和“奧古斯塔”號(AugustaCA一31)。前4艘分別在麻薩諸塞州奎岡市伯利恆集團、新澤西州卡姆登市紐約造船公司、華盛頓州普吉特海峽船廠、華盛頓州布雷默頓梅爾島海軍船廠建造,後兩艘同在紐波特紐斯造船和船塢公司建造。全部於1928年開工,1929-1930年下水,1930-1931年服役。該級完工時,標準排水量9 300噸,全長183米,寬20.1米,最大吃水7.0米。編制艦員621人。搭載燃料3 064噸,續航力10 000海里/15節。
在建造中,為了進一步減輕重量,擴大了電焊工藝的使用範圍。此外,由於增加的破片防禦使上層建築增重,於是安裝了減搖水箱。直接用前部燃油櫃改成,舭龍骨寬度從45.7厘米增加到91.4厘米。第一批減搖水箱改裝於“北安普敦”號上。水箱相瓦不接著,兩側有通海管。在1933年,除了“休斯敦”號和“切斯特”號外均安裝了這種水箱。到1936年7月,“休斯敦”號艦橋都沒有增加防護和擴大,但安裝了風擋。
北安普敦級服役後,最迫切的改進構想是增加防護。因為美國海軍認為,彭薩科拉級和北安普敦級第一批條約巡洋艦裝甲顯得過於單薄。根據1933年的一份海軍研究顯示,該級艦可防禦129.5毫米炮6 400米距離上對彈藥庫的射擊和7 315米以上距離對機艙的射擊。彈藥庫可防9 144-19 202米距離上152毫米/50倍口徑炮的射擊。雖然機艙水線裝甲可防禦1 1887米以外152毫米/50倍口徑炮的射擊,但是機艙頂部裝甲在這個距離上會被射穿。更糟糕的是,無論彈藥庫還是機艙都無法防禦203毫米/50倍口徑炮。彈藥庫頂部裝甲在19 202米處會被擊穿,機艙頂部是21 946米。l933年7月,美國艦隊總司令提出對包括北安普敦級在內的10艘巡洋艦進行現代化改進。偵察艦隊司令哈里斯·拉寧建議增加防禦使之可防152毫米/50倍口徑炮。按照他的構想,用700噸裝甲便可使北安普敦級能防禦8 230米距離上152毫米炮的射擊。其甲板和炮塔頂將增DH25.4毫米的裝甲,炮塔面板增加到139.7毫米,彈藥庫增加31.75毫米垂直防禦,動力艙裝甲帶增加25.4毫米,為副炮也提供25.4毫米裝甲,彈藥提升裝置提供31.75毫米裝甲。
同時,拉寧還第一次提出拆除魚雷發射管的建議。他認為魚雷管內裝幾百千克炸藥的戰雷頭,戰鬥中如果被一發小型炮彈引爆就將完全摧毀127毫米副炮和後部火控站,何況對於重巡洋艦來說,魚雷攻擊的價值幾乎是零。他還認為,203毫米火炮雖然射程遠,但是精度極其差。根據測試,在18 288米的距離上,100發203毫米炮彈僅能命中2~3發,可能還沒有實質性傷害;而一旦進入18 288米,152毫米火炮就可發揮作用。因此,203毫米炮不適合射擊高速移動的驅逐艦,對此有效的是127毫米炮。拉寧就此作出結論,在艦隊作戰中,重巡擊退輕巡的距離是7 315米以內,對驅逐艦平射距離為3 658米。在這些距離上,輕巡和驅逐艦的火炮可以發揮作用。他建議拆除魚雷裝備,增加彈藥數量,將127毫米炮火炮增至8門,並提高203毫米火炮的射擊精度,使之能夠以合理的彈藥消耗摧毀裝備152毫米炮的敵巡洋艦。
對於拉寧的提議,多數巡洋艦艦長們很歡迎,但“奧古斯塔”號的艦長懷疑是否值得。面對事實,海軍裝備局極不情願地承認,203毫米炮就像測試報告裡說的那樣糟糕,因此雙倍彈藥是需要的。C&R沒有考慮增加203毫米炮炮彈儲存空間的問題。如要增加,彈藥庫就要延伸到艦體兩側,從而犧牲裝甲以及對重量的利用。最終,擴大彈藥庫在與增加防禦的扯皮中流產了,只有魚雷系統在1936年9月被正式拆除。
另外,副炮增加列入了計畫。早在1932年8月,海軍裝備局就已經認定203毫米炮受射速低、安裝模式(3門炮位於一個結構套內)和炮彈容量的限制(每門150發),使其完全不合適對付驅逐艦,因此建議將副炮加倍。l933年2月,總委員會、海軍作戰部、海軍部批准了增加127毫米25倍口徑副炮,使每一舷側有4門用於防禦驅逐艦。但是,由於海岸防禦也需要相同的127毫米火炮,所以實際改裝工作進展緩慢。FY40計畫安排前5艘進行安裝,FY41計畫安排最後一艘“奧古斯塔”號。增加的副炮4門安裝於後煙囪90度正橫位置,接近原先計畫安裝防空機關炮的位置。
此外,火控系統也作了調整。1933年,聯合指揮校射系統被安裝到各艦上。Mk31用於203毫米主炮, Mk28用於127毫米副炮。同時為了提高防空火力,改進還提議安裝防空指揮儀Mk19並批准安裝8挺12.7毫米高射機槍。防空指揮儀和它的分離測高儀位於2號煙囪之後的小建築頂,在主炮指揮儀附近。每台指揮儀控制一側的2門炮。儘管多數北安普敦級的測試報告對其提出批評,但是海軍裝備局仍然要求提供分離的指揮儀和測高儀。直到1938年, Mk19和一個立體測距儀的聯合裝罱出現,並安裝于飛行員室和2號煙囪之後的測高儀位置,以取代了大型測距儀。不過,其後面位置被桅桿遮擋。1940年3月,“休斯敦”號艦長傑西-B-奧登多夫上校(此人就是1944年10月指揮蘇里高海峽戰鬥的指揮官)提出,想把指揮儀移到主桅,探照燈移到煙囪後面的平台上。在戰前,只有“北安普敦”號和“奧古斯塔”號完成這樣的改裝。1940年9月,“北安普敦”號、“切斯特”號和“芝加哥”號安裝了CXAM型雷達。雷達天線設定於主桅的頂端。1941年3月,“奧古斯塔”號在前桅頂設定了雷達平台,並於次月在上面安裝了新的CXAM一1型雷達天線。在戰前,“北安普敦”號的雷達天線也進行了同樣的移動。

整體評價

北安普敦級(Northampton Class)為美國海軍第二級條約型巡洋艦。根據《華盛頓條約》,美國國會於1924年批准了8艘條約型巡洋艦的建造計畫。由於當時的美國沉溺於相信“條約的和平”,對海軍毫無熱情的第30任總統柯立芝只撥了2艘的建造款,用於美國海軍第一級條約型巡洋艦彭薩科拉級。但是到1926年初,日本海軍在巡洋艦建造勢頭上大大領先,美國不得不計畫在1927年度建造6艘彭薩科拉級的後繼巡洋艦以應對日本的挑戰(FY29計畫)。北安普敦級巡洋艦的最初方案稱為第329號計畫,其正式設計始於1926年3月24日,主要設計直接改進自彭薩科拉級。艦體由原來的平甲板型改為首樓艦型,以增強防浪能力。在某些範圍內,通過將燃料由艦尾移到艦體中部機艙外側,使艦體的曲率減少。艦尾部分延長3.65~6.09米,其水線下的形狀也作了修改。同時,舵的位置也相應移動以改善操縱性能。艦尾延長使結構增重160~200噸。因為當時還沒發現嚴格限制重量的彭薩科拉級低於1萬噸限制近1000噸,所以仍採取了許多減輕結構重量的措施。如採用輕型艦體結構,即艦體由橫向骨架結構改為縱向骨架結構。採用這樣的結構是因為艦體型深增加,使橫剖面係數加大,從而加強了艦體的縱向強度。
北安普敦級重巡洋艦北安普敦級重巡洋艦
該級在防護上比彭薩科拉級有所提高,用於防禦的重量也增加到1275噸。設計時,提供了3個可選擇的方案:優先保護彈藥庫能防禦203毫米炮彈,然後視情況再顧及機艙;僅提高彈藥庫和彈藥供應設備的防護;彈藥庫和機艙之間更平衡的防護。最後第1、3兩個方案都被否決,實際增加的重量主要用於破片防禦和彈藥庫的防禦。此外,彈藥庫和彈藥供應設備的防禦趨於平衡。當然,這樣的防禦水平仍然不能讓人滿意。
主炮布局最早計畫為4座雙聯裝炮塔的方案。這是一個當時合情合理的布局,火炮可以成組以一定間隔齊射,因此被許多國家的海軍採用。但是由於“鹽湖城”號的4座主炮塔讓人不滿意,因此這個方案被否定了。為了減輕艦體重量,麥克布賴德上校建議將主炮改為9門,安裝於3座炮塔之內。這個設計方案得到了海軍總委員會的批准,並在後來成為美國重巡洋艦主炮安裝的標準模式。最初的設計使炮塔儘量接近艦中部,以減輕艦體的壓力,因此原先疊置的2號炮塔被進一步加高,以使其伸出的炮管不會碰到低位的炮塔最大仰角時的炮管。由此帶來的重心提高的問題,則在保持型深不變的情況下通過增大艦寬和減少吃水來改善。該級使用的炮塔和之前的彭薩科拉級和之後的波特蘭級為同型炮塔。主炮依舊為Mk9型火炮。副炮原計畫安裝51倍口徑127毫米高平兩用炮,機關炮原計畫安裝4聯裝37毫米炮,但由於設計耽擱,到完工時只安裝了25倍徑127毫米副炮,沒有安裝機關炮。魚雷武器是2座3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管。機庫和飛機彈射器的位置在設計中不斷前後移動,最終確定在後通風井附近。1台單獨的吊車設定在後煙囪前,可以操作飛機和小艇。火控系統與彭薩科拉級不同,採用每側雙份系統,僅有測繪室被破壞才能失效。而有裝甲防護的測繪室布置於艦體之內,在前彈藥庫之後原先的輕型武器和魚雷雷頭倉庫的位置。
動力布局與彭薩科拉級一致,依舊是鍋爐艙和主機艙交替布置,但鍋爐艙的布局卻進行了調整。該級增加了一道橫向隔壁,將彭薩科拉級的2個大型鍋爐艙分成了4個小型鍋爐艙,使得動力艙的布置從前往後依次為鍋爐艙—鍋爐艙—主機艙—鍋爐艙—鍋爐艙—主機艙。這樣的設計加強了水下部分的生存能力,但是鍋爐艙也因此變短而不得不將蒸發設備移到動力艙外部。此外,該級的動力艙室舷側為雙重底延續到縱向雙重防水隔壁,增加了防禦性能。動力設備與彭薩科拉級完全一樣,每個鍋爐艙2台懷特—福斯特式鍋爐,並列放置。每個機艙安裝2台帕森斯式主機。
該級一共建造了6艘,分別以麻薩諸塞州北安普敦市、賓夕法尼亞州切斯特市、肯塔基州路易斯維爾市、伊利諾州芝加哥市、德克薩斯州休斯敦市和喬治亞州奧古斯塔市命名。前3艘按分隊旗艦建造,後3艘按艦隊旗艦建造,後者主要是在前甲板增加了司令部空間。在建造中,為了進一步減輕重量,擴大了電焊工藝的使用範圍。
完工服役後,該級又進行了多項改進。1933年,聯合指揮校射系統被安裝到各艦上,Mk31用於203毫米主炮,Mk28用於127毫米副炮。同時還加裝了8挺12.7毫米高射機槍。1936年9月,拆除了魚雷發射裝置。1938年,安裝防空指揮儀Mk19和一個立體測距儀的聯合裝置。1938~1939年增加4座127毫米副炮。1940年起還有部分艦加裝76毫米高炮和4聯裝28毫米機關炮。1940年9月,“北安普敦”號、“切斯特”號和“芝加哥”號安裝了CXAM型雷達。1941年4月,“奧古斯塔”號安裝了新的CXAM-1型雷達天線。1941年後,尤其是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4聯裝和雙聯裝40毫米“博福斯”炮、20毫米單管“厄利孔”炮取代了76毫米高炮、28毫米機關炮和12.7毫米高射機槍。此外,戰爭中大量改裝新的雷達和火控設備,為了適應這些設備,對上層建築也進行了調整。雖然這些改進增強了該級的戰鬥力,但防禦薄弱的問題一直沒得到解決。

北安普敦

1928年4月12日在麻薩諸塞州昆西市伯利恆集團開工,1929年9月5日下水,1930年5月17日完工,編號CL26。1931年7月1日改編號CA26。1942年11月29日,在塔薩法隆加海戰中被日本驅逐艦發射的魚雷擊中,沉沒於南緯9度12分,東經159度50分隊水域。1943年1月13日註銷艦籍。在二戰中,該艦共獲得6枚戰役之星獎章。
經歷
太平洋戰爭爆發時,“北安普敦”號正從威克島返航,開戰後即參加了增援威克島的行動。1942年1月參加對馬紹爾群島的進攻並炮擊了沃特傑島,2月又炮擊威克島,4月參加了空襲東京的行動,6月參加中途島海戰,8月起掩護對瓜島的運輸以及航母機動作戰,10月參加了聖克魯斯海戰並拖帶受傷的“大黃蜂”號航母,11月29日參加塔薩法隆加海戰時戰沉。

切斯特號

1928年3月6日在新澤西州卡姆登市紐約造船廠開工,1929年7月3日下水,1930年6月24日完工,編號CL27。1931年7月1日改編號CA27。1943年6月10日退役,1959年3月1日註銷艦籍,同年8月11日艦體出售。在二戰中,該艦共獲得11枚戰役之星獎章。
經歷
“切斯特”號戰爭爆發時也正從威克島返航。1942年1月參加對馬紹爾群島的進攻並炮擊了塔羅阿島,5月8日參加珊瑚島海戰,10月掩護登入富納富提後支援索羅門群島行動。1943年11月參加對馬紹爾群島的進攻,掩護阿本納姆島的登入,炮擊塔羅阿島、沃特傑島和馬洛埃普拉島。1944年6月參與炮擊千島群島南部的幾個小島,9~10月炮擊威克島和馬庫斯群島,隨後掩護航母襲擊呂宋島和薩馬島,並參加雷伊泰灣海戰。1944年11月至1945年2月,參加對硫磺島和小笠原群島的襲擊,並支援在硫磺島的登入。1945年6月參與沖繩作戰,7月底在沖繩西部參加掃雷行動,8~10月參與了在日本北部函館、青森、小樽、大湊的登入行動,戰後退役。

路易斯維爾號

1928年7月4日在華盛頓州普吉特海峽船廠開工,1930年9月1日下水,1931年1月15日完工,編號CL28。1931年7月1日改編號CA28。1946年6月17日退役,加入太平洋預備艦隊。1959年3月1日註銷艦籍,9月4日艦體出售。在二戰中,該艦共獲得13枚戰役之星獎章。
“路易斯維爾”號“路易斯維爾”號
經歷
“路易斯維爾”號戰爭爆發時是在東婆羅洲塔拉甘至珍珠港的航線上護航。1942年1月參加了對吉爾伯特群島和馬紹爾群島的襲擊,3月掩護航母到俾斯麥群島和索羅門群島作戰,5月炮擊了基斯卡島,11月後到南太平洋參加了數次護航行動。1943年5~7月,掩護了阿圖島登入作戰並炮擊基斯卡島。1944年1~2月,參加了對馬紹爾群島和埃尼威格托的攻擊,3~4月攻擊帛琉、特魯克,6月參加馬里亞納海戰時率領岸轟部隊先後炮擊了塞班島、提尼安島和關島,9月炮擊佩勒琉島,10月參加雷伊泰灣登入行動並參加蘇里高海戰。1945年1月在林加延灣支援登入作戰,4月參加沖繩作戰,8月在青島受降並掩護投降船隻航行到韓國仁川。戰後退役。

芝加哥號

簡介

1928年9月10日在華盛頓州布雷默頓梅爾島海軍船廠開工,1930年9月1日下水,1931年3月9日完工,編號CL29。1931年7月1日改編號CA29。1943年1月30日下午,在倫內爾島海戰中被日軍航空兵投放的魚雷擊沉於南緯11度25分,東經160度56分水域。1943年2月22日註銷艦籍。在二戰中,該艦共獲得2枚戰役之星獎章。

經歷

“芝加哥”號戰爭爆發時正在瓦胡島附近海上活動。1942年3~4月未到新喀里多尼亞的運輸船隊護航,5月支援“約克城”號航母編隊襲擊圖拉吉島並參加了珊瑚海海戰,8月參加薩沃島海戰。1943年1月參加倫內爾島海戰時戰沉。

休斯敦號

1928年5月1日在紐博特紐斯市紐博特紐斯造船和船塢公司開工,1929年9月7日下水,1930年6月17日完工,編號CL30。1931年7月1日改編號CA30。1942年2月27日凌晨,在荷屬東印度(今印度尼西亞)班丹灣被日本艦隊施放的魚雷擊沉。1942年5月8日註銷艦籍。在二戰中,該艦共獲得2枚戰役之星獎章。
空襲後受傷的“休斯敦”號空襲後受傷的“休斯敦”號
經歷
“休斯敦”號戰爭爆發時正從班乃島開往澳大利亞達爾文港。1941年底在蘇臘巴亞加入盟國聯合艦隊。1942年2月掩護一支增援帝汶島的護航隊,2月26日參與泗水海戰。戰鬥失利撤退時在班丹灣發現並攻擊日本入侵艦隊,被增援的日本艦隊擊沉。不過該艦也因此獲得了一次總統部隊嘉獎,艦長被追授榮譽勳章。

奧古斯塔號

1928年7月2日在紐博特紐斯市紐博特紐斯造船和船塢公司開工,1930年2月1日下水,1931年1月30日完工,編號CL31。1931年7月1日改編號CA31。1946年7月16日退役,編入預備役艦隊。1959年3月1日註銷艦籍,11月9日出售拆毀。在二戰中,該艦共獲得3枚戰役之星獎章。
“奧古斯塔”號“奧古斯塔”號
經歷
“奧古斯塔”號於1941年8月用作羅斯福總統的座艦參與了大西洋會議。從1942年到1944年6月,該艦往來美國與英國、阿根廷、西非等地,掩護運輸船隊。期間,1942年11月參加了“火炬”行動。1944年6月參加諾曼第行動,運載布雷德利中將和他的參謀部;8月支援在法國南部的“龍騎兵行動”,對登入進行了火炮支援,並接受馬賽德國海軍部隊的投降。1945年2月到蘇聯雅爾達載運參加完雅爾達會議的羅斯福總統回美國,7月7日運載參加波茨坦會議的美國總統杜魯門及隨員前往比利時安特衛普,8月2日又運載他們返回美國,10月後至當年年底執行“魔術地毯”行動將美國赴歐人員運回國內後退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