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妙光塔
- 地理位置:無錫市南門外運河東岸
- 建造時間:984—987
- 屬性: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簡介,歷史,
簡介
妙光塔為八角七層樓閣式磚塔,分為塔基、塔身和塔頂三個組員部分。塔基台座直徑13.5米,塔底層直徑7.5米,環廊進深3米,塔基台座高1.3米,塔身高36米,逐層收小,塔頂6米,共高43.3米。塔基為青石雕鑿的須彌座,束腰部分雕明代“頂花結帶”圖案紋飾。須彌座牙腳為明代流行的“圭腳”,須彌座下為一層滿雕“不斷雲”。紋飾的青石底座,雕刻精細,塔底層轉角均為磚砌倚柱。塔心中空,每層有磚砌樓梯轉盤而上,建有平台環廊、護欄和屋檐。民國重修時已改為鋼筋水泥結構,塔頂改為貼瓷水泥葫蘆。底層外壁四門上有10個小龕,供有小鐵佛7尊,又仿製3尊;底層環廊內,保存有明天順元年(1457)張思安撰、陳勉書的《南禪寺重修塔記》碑,碑首已殘損。還有萬曆十四年(1586)錢景醇撰寫的《重修妙光塔記》碑。1983年修塔完工時,又鐫《重修妙光塔》碑一方。塔前置有修塔時出土的明嘉靖十四年(1535)和萬曆十一年(1583)的石香爐各一隻。
從明代永樂中起,“南禪寶塔”就被列為“錫山八景”之一。1957年由無錫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
妙光塔,始建於北宋雍熙年間(984-987),明代天順元年(1457)張思安所撰《南禪寺重修塔記》載:“院之西有溪曰梁溪,溪之脈與惠山第二泉通,故老相傳雲,昔有巨蛟蜿蜒水中,每當天地晦暝輒光風雨噴腥濤,居民震怖,商賈懷憂。雍熙中,有異僧駐錫於茲,諭於眾曰,蒼龍在耳,宜建浮屠以鎮之,則蛟自潛,居業安矣”。
塔立在南門羊腰灣運河交會處,由邑人朱承福在寺之主軸線東側捐資募建七級浮屠。北宋崇寧三年(1329),徽宗趙佶將南禪寺塔命名為妙光塔。元朝天曆二年(1104)失火,寺僧心月修理。明永樂五年(1407)又失火,宣德二年(1427),僧心月、一葦進行重修。宣德八年,塔傾坍,一葦又於正統元年進行再修建,正統十四年才由他兩個徒弟獨峰、柏庭繼續修成。現存的妙光塔,為明朝正統年間建築,至萬曆十四年(1586)進行過一次大修。清朝康熙三十二年至四十二年,僧超澄、明裕又進行長達10年的修葺,乾隆八年(1743),住僧長慶又修。道光八年和十八年,寺僧妙庵、鑒海分別又修兩次。鹹豐十年遭火災。光緒年間,塔頂又被燒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