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小便淋痛

妊娠小便淋痛病,中醫病名。是指妊娠期間出現尿頻、尿急,淋瀝澀痛等症,稱“妊娠小便淋痛”,或“妊娠小便難”,俗稱“子淋”。本病相當於西醫學的妊娠合併尿道炎、膀胱炎、腎盂腎炎等泌尿系統感染的疾病。妊娠小便淋痛是臨床常見的妊娠合併症。本病一般預後良好,但部分患者可發展成慢性腎盂腎炎。

基本介紹

  • 中醫學名:妊娠小便淋痛病
  • 發病部位: 泌尿系統
  • 相關西醫疾病:妊娠合併泌尿系感染
  • 疾病分類:婦科
  • 傳染性:無
名詞解釋,歷史沿革,病因,病機,診斷要點,診斷依據,病證鑑別,相關檢查,辯證論治,辯證要點,治療原則,證治分類,轉歸預後,預防調護,文獻摘要,

名詞解釋

是指妊娠期間出現尿頻、尿急,淋瀝澀痛等症,稱“妊娠小便淋痛”,或“妊娠小便難”,俗稱“子淋”,類似於西醫的妊娠合併泌尿系感染。

歷史沿革

1.本病最早見於漢代《金匱要略·婦人妊娠病脈證並治篇》。
2. 附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諸淋候》明確指出淋證病位在腎與膀胱,其機理是“淋者,腎虛膀胱熱故也”。
3. 《沈氏女科輯要箋正》指出本病“陰虛熱熾,津液耗傷者為多。不比尋常淋瀝皆由膀胱濕熱鬱結也。非一味苦寒勝濕淡滲利水可治”,進一步完善了本病的病因病機及治療。

病因

病因總因於熱,機理是熱灼膀胱、氣化失司,水道不利。其熱有虛實之分,虛者陰虛內熱;實者心火亢盛,濕熱下注。

病機

1. 陰虛津虧 素體陰虛,孕後精血下聚養胎,陰精益虧,虛火內生,下移膀胱,灼傷津液,則小便淋瀝澀痛。
2. 心火偏旺 素體陽盛,孕後陰血養胎,陰不上承,心火偏旺,或孕後過食辛辣助火之品,熱蘊於內,引動心火,心火移熱於小腸,傳人膀胱,熱灼津液,故小便淋瀝澀痛。
3. 膀胱濕熱 攝生不慎,用具不潔,感受濕熱之邪或胎壓膀胱,尿液留滯,致濕熱之邪入侵,膀胱氣化不利發為本病。

診斷要點

診斷依據

1.病史:孕前有尿頻、尿急、尿痛病史或有不潔性生活史。
2.臨床表現:妊娠期間,尿頻、尿急、尿痛或伴小腹墜脹,腰部酸痛。 

病證鑑別

1.轉胞:即妊娠小便不通。根據病情程度不同,可表現為尿不得出或淋瀝點滴而下,與子淋相似,但無灼熱疼痛感,尿液常規檢查基本正常。
2.妊娠遺尿:孕期小便不能控制而自遺為遺尿,也可出現小便淋瀝不禁與子淋相似,但遺尿無尿痛灼熱感,尿液常規檢查基本正常。

相關檢查

尿常規可見紅細胞、白細胞或少量蛋白。 

辯證論治

辯證要點

子淋一證,多因於熱,但有虛熱、實熱之分。應重點了解尿頻、尿急、尿痛的情況以辨虛實。虛熱者小便淋瀝不爽,溺後尿道刺痛不適,色淡黃;實熱者小便艱澀不利,熱灼疼痛,溺短赤。

治療原則

治療上均以清潤為主,不宜過於苦寒通利,以免重耗陰液,損傷胎元。

證治分類

1.陰虛津虧證
主要證候:妊娠期間,小便頻數,淋瀝澀痛,陰虛內熱,津液虧耗,膀胱氣化不利,大便乾結,顴赤唇紅,舌紅少苔,脈細滑數。
治法:滋陰清熱,潤燥通淋。
代表方:知柏地黃丸加麥冬、五味子、車前子。
方藥:知母、熟地、黃柏、芍藥、澤瀉、茯苓、牡丹皮、山萸肉。
2.心火偏亢證
主要徵候:妊娠期間,小便頻數,尿短赤,艱澀刺痛,面赤心煩,渴喜冷飲,甚至口舌生瘡,舌紅欠潤,少苔或無苔,脈細數。
治法:清心瀉火,潤燥通淋。
代表方:導赤散(《小兒藥證直決》)加玄參、麥冬。
方藥:甘草梢、生地、木通、淡竹葉。
3.濕熱下注證
主要徵候:妊娠期間,突感尿頻尿急尿痛,尿意不盡,欲解不能,小便短赤,小腹墜脹,胸悶納少,帶下黃稠量多,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數。
治法:清熱利濕,潤燥通淋。
代表方:加味五苓散(《醫宗金鑒》)。
方藥:黑梔子、赤茯苓、當歸、黃芩、白芍、甘草梢、生地黃、澤瀉、車前子、木通、滑石。

轉歸預後

子淋是常見的妊娠併發症,如能及時正確的治療則預後良好。嚴重者可出現寒戰、高熱、體溫升高可達39℃-40℃,甚至可由高熱引起流產、早產,如反覆發作,可發展成慢性腎盂腎炎,必要時可中西醫結合治療。

預防調護

1. 妊娠期間注意陰部衛生,節制性生活,以防濕熱穢濁之邪上犯膀胱。
2. 飲食宜慎溫燥、辛辣及油膩之品。
3. 一旦患子淋,應多飲開水,左側臥位或左右輪換以減少子宮對輸尿管的亂壓迫,使尿液通暢。
4. 因泌尿系感染而引起者,治療應及時徹底,3次尿液培養均無細菌生長始停藥,對抗生素的選用要慎重,尤其在孕早期3個月以內,不能用傷胎之藥。

文獻摘要

《產科心法》:腎開竅於二陰,與膀胱為表里,熱則小便淋瀝,甚者心煩悶亂,用子淋散主之。
《婦人大全良方》:夫淋者由腎虛膀胱熱也,腎虛不能制水,則小便數也。膀胱熱,則小便行澀而數不宣。妊娠之人胞繫於腎,腎間虛熱而成淋,疾甚者心煩悶亂,故謂之子淋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