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情況,建設原因,
主要情況
城區中山東路北側有一道文化牆:
【賈大夫射雉】《左傳》記載:賈大夫貌醜,妻子雖有傾國之色,但因對其無好感,婚後三年不笑。有一年周王來賈國水邊高地田獵。這時蘆葦叢中飛起一群雉鳥,周王讓賈大夫射雉助興。賈大夫拔弓放箭,雉鳥墮下,周王及隨從拍手叫絕,隨車觀獵的賈大夫妻子不禁臉上露出笑容。如皋也因水邊高地而得名。
【呂岱拜司馬】呂岱,三國時東吳名將,建興元年,他九十二歲被封為大司馬。呂岱為政清廉,歷年薪俸不敷家用,孫權知道後很感動,特命加賜錢糧。太平元年病故,葬如皋林梓鎮北高陽盪。
【胡安定講學】胡安定,字翼之,如皋人,世稱安定先生,宋初三先生之一,歷官太子中舍、光祿寺丞、天章閣侍講、太常博士等。胡瑗易學對後世影響很大,開宋代以來以義理說《易》的先河,尤為理學家所宗。
【宋代詞人王觀】王觀,字通叟,如皋人。宋仁宗嘉佑二年進士,後歷任大理寺丞、江都知縣等,官至翰林學士淨土。後被罷職,自號“逐客”,從此以一介平民生活,著有詞集《冠柳集》。
【冒襄與小宛】冒襄,字辟疆,號巢民,明末清初文學家,如皋人。一生著述頗豐,傳世的有《朴巢詩文集》、《水繪園詩文集》、《影梅庵憶語》等,其中《影梅庵憶語》回憶了他和秦淮八艷之一的董小宛隱居水繪園纏綿悱惻的愛情生活。
【劇作家李漁】李漁,生於如皋,後居南京,把居所命名為芥子園,並開設書鋪,編刻圖籍,廣交達官貴人、文壇名流。著有《凰求鳳》、《玉搔頭》等戲劇,《肉蒲團》、《無聲戲》、《連城壁》等戲劇小說與《閒情偶寄》等書。被後人稱之為東方的莎士比亞。
【沙元炳辦學】沙元炳,字健庵,世居如皋。清末進士,授翰林院偏修,致力於地方教育及實業,先後創辦全國第一所規範設立的公辦師範學校如皋師範學堂,以及小、中學堂和乙種商業學堂。他知識淵博,熱心公益,民國初年總纂《如皋縣誌》,所征資料豐富,考證翔實。
【神探李昌鈺】李昌鈺,生於江蘇如皋,華裔美國人,刑事鑑識專家,美國紐約大學生物化學博士,曾任康乃狄克州警政廳長、現任康州紐海文大學終身教授,先後偵破鑑識過震驚世界的重大案件,被美國媒體譽為“現代福爾摩斯”。
【水繪明月】水繪園位於如皋古城東北隅,始建於明朝,迄今已有400多年歷史,為明末清初江南才子冒辟疆與秦淮佳麗董小宛棲隱之處,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冒董的浪漫愛情故事、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獨具特色的園林景觀,使之成為一座集自然景觀、文人景觀和歷史文博之大成的遊覽勝地。
【靖海朝暉】靖海門是如皋外城門之一,俗稱東門,始建於明代。隨著歲月變遷,古城牆大部分被拆。今人在東城復修了靖海門,成皋城勝景。登臨靖海門,東可近觀外城河風光帶秀色,西可眺望古城東北片老街區全貌。夜登靖海門,那斑斕的城樓、幽暗的門洞,讓人仿佛回到數百年前的明朝時代。
【定慧鐘聲】定慧寺位於古城東南角,始建於隋朝開皇十一年。這座千年古剎以“水環寺、樓抱殿、山門北向”的獨特風格聞名遐邇。登塔俯瞰,內外城河如玉帶般繞寺而過,碧波粼粼。寺內長年香菸繚繞、佛號陣陣,陽光中的樓、殿、堂、齋等如沐佛光,令遊人留連忘返。
【古橋迎春】迎春橋位於東大街內城河上,始為木結構。明嘉靖年間,橋內堍建先春門,故橋又名先春橋,後城門被拆除。明崇禎三年,迎春橋被改建成走馬坡西33級,東32級的高拱橋,1925年改為平板石橋。兩側橋欄內嵌石刻對聯:“願天常生好人”、“願人常行好事”。
【靈威香火】靈威觀始建於漢,初名祖師觀。唐貞觀年間,唐太宗御駕東征高麗,此處成為尉遲恭行轅。得勝回朝後,尉遲恭奏請唐太宗,賜額“仁威”,並重修觀舍,更名仁威觀。宋政和元年,由徽宗帝賜額“靈威”,故更名“靈威觀”。與句容茅山道院、蘇州玄妙觀並列為江蘇省三大道觀。
【玉帶春曉】如皋古城有內外兩條城河環繞,外圓內方,形似古錢。內城河又名玉帶河,始於隋代;外城河又名濠河,開挖於明代。如今,內外城河已成為如皋獨具魅力的風光帶,沿線花木扶疏,景點遍布,自然與人文交相輝映,獲“江蘇省人居環境範例獎”、“國家級水利風景區”等殊榮。
【曲巷秀女】秀女巷位於迎春橋西側,長130米,寬1.5米,中有彎曲,呈魚背形。始建於南宋,巷中閨秀善刺繡、貼絨、燈扎,以及工琴棋書畫者頗多。清嘉慶年間女詞人熊澹仙居於此,故名秀女巷。因其小,遮陽串風,夏日女子常坐巷內做女紅,故又名女兒巷。
【文昌夕照】文昌閣位於古城東南隅,明代始建,初名崇德樓,又稱文峰閣,還有“望江樓”之俗稱。有楹聯曰:東閣壯皋城,萬丈文光聯北斗;南樓環雉水,千年元氣吸西江。從內梯登閣,站在閣上,“俯瞰城闉,煙景千家;極目遠眺,風光無限”。此閣1938年毀於日軍戰火。2003年重建。
建設原因
如皋古老的地名是一個如皋的文化秘鑰東大街、集賢里、法寶寺、靈威觀、濟忠井、石合泰……我們可以從這些簡單卻有韻味的地名中了解當地千餘年來的文化積澱。
為了保護這些江海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皋開始了地名保護工作,並通過精美的地名文化牆喚醒普通市民的城市記憶。
如皋建縣1600多年,有2500年文字記載史,歷史文化積澱相當豐厚,現存大量獨特卓異的人文景觀,如隋代建築定慧寺、明代古典園林水繪園,以及東大街、集賢里、法寶寺、靈威觀、濟忠井、石合泰等街、巷、廟、觀、橋、井,這些都是具有文史價值的遺蹟和歷史地名。
這些人文景觀和歷史地名中,有些已是家喻戶曉,例如水繪園、定慧禪寺等。然而,東大街、秀女巷、度軍井、集賢里等這樣一些原如皋人家喻戶曉的一些老地名,隨著歷史的變遷、城鎮化建設進程的不斷加快,這些歷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的老地名由於鄉鎮合併、自然實體消亡等原因,正從我們視線中逐漸消逝,讓人倍感遺憾。
為了保護這些正在逐漸消失的人文景觀和歷史地名,在《江蘇省地名管理條例》正式施行後,如皋出台了《如皋市地名管理辦法》,並制定完善了《如皋市歷史地名挖掘保護活動實施方案》。
在隨後開展的老地名挖掘保護活動中,專家、學者、各鎮文化站長和民政助理深入田間地頭,歷時3個月走街串巷,收集整理了1200多條地名典故和地名信息,組織地名專家、學者對老地名信息進行篩選、校對、補充和完善,為進一步做好老地名保護工作夯實了基礎。
在不少地名專家學者眼裡,這些具有悠久歷史和文化積澱的老地名,不僅是一條街、一口井、一座廟的名字,更是一種幾百甚至近千年的傳承,這些名字成為了勾起遊子鄉愁的情感寄託。另外,這些名字刻蝕著歷史演變的過程痕跡、承載著滄海桑田的亘古變遷、述說興衰榮辱的歷史見證,是一個地方無可替代的、最寶貴的“活化石”。
作為人文景觀和歷史地名的一部分,在地名文化牆上,很多如皋人讀到如皋底蘊豐厚的地名歷史文化,萌發了深厚的鄉土情懷,喚醒了久遠的城市記憶,更發出了對地名文化的傳承和保護的心聲。
看著地名文化牆,如皋孔廟社區居民王巧君說,很多文化牆都描繪得很精美,讓人耳目一新,將傳承歷史文化的理念潛移默化地深入到了人們心中。城南社區居民崔茹芸則認為,地名文化牆不僅美化了環境,提升了城區的形象,還將文明、環保、健康、文化等各種信息傳遞給人們,從而推動了居民素質的提升。陸橋社區居民崔浩也為文化牆點了贊,他說,當地名文化牆成為如皋人眼前一道道美麗的風景時,大家的鄉土情懷更濃了,對這個時代的脈搏也了解得更深了。
市民政局司劉宏科長表示,地名文化是地域文化的組成部分,它們體現了我們這座城市的個性和品格。“如今與市民見面的地名文化牆只是如皋眾多古老地名的一部分,今後文化牆的數量還會增加。”司劉宏說,“像這些具有歷史故事、歷史人物記載的流傳很久且知名度較高的老地名,都是寫滿了如皋歷史的記憶,絕不能輕易讓它湮沒在時代的變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