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夢令·自淨方能淨彼》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詞作。此詞表現了在沐浴這一日常生活細節中悟出的哲理:人無慾念,心靈純潔,即可不受塵垢侵染,側重於浴佛的效果及其心理探索,借佛浴來表達自己潔淨才能使別人潔淨的人生觀和人格思想。全詞筆調詼諧生動,側重於浴佛的效果及其心理探索,富含哲理。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如夢令
自淨方能淨彼,我自汗流呀氣。寄語澡浴人,且共肉身遊戲。但洗,但洗,俯為人間一切。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⑵彼:他人,別人。
⑶呀氣:張口大力呼吸,喘氣。
⑷澡浴人:參與浴佛活動的人們,這裡代指世人。
⑸肉身:佛教稱“地、水、火、風”四大和合的幻身。遊戲:出自《景德傳燈錄·池州南泉普願禪師》:“(普願)扣大寂之室,頓然忘荃,得遊戲三昧。”這裡指自在無礙,而常不失定意。
⑹但洗:徑直洗吧!
白話譯文逐句全譯
自己潔淨才能使他人潔淨,我自浴身之後,出現汗流而又哈氣之效果。給參與浴佛活動的人們傳話,只管四大和合幻身與三昧遊戲。徑直洗吧!徑直洗吧!俯首為了擺脫人間眾生苦難而洗吧!
創作背景
此詞當作於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十二月十八日蘇軾調任汝州的途中,時蘇軾在泗州。蘇軾當年虛齡四十九歲,這一年是他的人生走向高峰的轉折年。作者在調任途中,當時應該是已意識到自己將被神宗皇帝重新起用。
蘇軾是元豐二年(1079)蒙冤遭受“烏台詩案”,元豐三年(1080)二月一日到達到黃州貶所,四年後的元豐七年正月奉詔調往汝州的。此前,宋神宗曾多次準備起用蘇軾,都被大臣阻撓了。這次神宗皇帝親自寫詔把蘇軾調往汝州。蘇軾接詔之後,四月一日起,先遊覽了一圈,還在高安會見了他弟弟蘇轍。六月九日正式從黃州貶所乘船去汝州,順便送赴江西德興任縣尉的長子蘇邁到湖口,並遊了石鐘山。七月回船當塗,過金陵(今江蘇南京),在金陵曾多次拜見王安石,相互唱和,停留了一個多月。八月到京口(今江蘇鎮江),九月在宜興買了田地,十月到揚州,十一月到楚州(今江蘇淮安),十二月一日抵達泗州,十八日,在泗州雍熙塔下的公共浴池洗浴,並寫下了兩首《如夢令》,此為其中之一。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此詞第一、二句,將心比心,現身說法來談浴佛的生理效果,只有“自淨”才能彼淨。這一富有哲理的佛學思想,顯示出蘇軾天涯淪落不沉淪的勇氣。“汗流”代指污垢除盡,“呀氣”代指濁氣被完全清除,所以蘇軾感到浴佛是特別舒適的。第三、四句,進深一層,借“寄語澡浴人”之機肉身遊戲,摒除雜念,心不散亂,專注一境,抒發了蘇軾運用佛學思想來遊戲人生,以娛身心。其心理平衡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蘇軾也常得趣於某事或懂得其中奧妙而以遊戲出之。最後三句,近乎一種呼喊:徑直洗,徑直洗。不僅僅是為了個人“洗榮辱”,更重要的是為了沖刷人間眾生的一切苦難,這正是蘇軾要做一個“清淨人”“肉身”而遊戲三昧的真諦。
全詞側重於浴佛的效果及其心理探索,所表述的思想意義全在於蘇軾的“不須天眼,自然觀見,十分世界”的宇宙觀和“得於自然,遊戲三昧”的人生觀。正因為“居士本來無垢”,所以蘇軾才有資格喊出“俯為人間一切”的人道主義呼聲。
名家點評
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陶文鵬《論東坡的哲理詞》:佛教的清淨觀和禪宗頓悟的思維方法,使詞人領悟到“垢”與“淨”、“自”與“彼”的辯證統一關係。反映了蘇軾在污濁塵世中保持率真本性和高潔之人格的精神。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子。嘉祐進士。神宗時曾任祠部員外郎,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職,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後以作詩“謗訕朝廷”罪貶謫黃州。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潁州等,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北還後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時追諡文忠。與父洵弟轍,合稱“三蘇”。在政治上屬於舊黨,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代很有影響。擅長行書、楷書,取法李邕、徐浩、顏真卿、楊凝式,而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蔡襄、黃庭堅、米芾並稱“宋四家”。能畫竹,學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論畫主張“神似”,高度評價“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藝術造詣。詩文有《東坡七集》等。詞集有《東坡樂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