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夢令·有寄》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首詞。這是一首寄人詞,但通首詞都是請朋友代向東坡傳語。首句統領全篇,以下皆為傳語內容。“人在”句於輕描淡寫中蘊含嚮往田園的深意。“別後”兩句是對自己走後,東坡冷清景象的揣度,隱含對東坡的眷念。末三句表明自己將歸耕東坡的心愿。這首詞表現了詞人對黃州生活的深情回憶和無限神往,寫得清新明快,語調親切,真摯動人。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如夢令·有寄
- 作品別名:如夢令·為向東坡傳語
- 創作年代:北宋
- 作品出處:《蘇東坡全集》
- 文學體裁:詞
- 作者:蘇軾
- 詞牌:如夢令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評價,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如夢令⑴·有寄
為向東坡傳語⑵,人在玉堂深處⑶。別後有誰來⑷,雪壓小橋無路⑸。歸去,歸去。江上一犁春雨⑹。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⑵東坡:指貶謫黃州時的舊居以及鄰人。
⑷別後:指蘇軾於元豐七年(1084)四月離開黃州。
⑸壓:覆蓋。小橋:指黃州東坡雪堂正南的小橋。
⑹一犁:形容春雨的深度。
白話譯文
請代我,向東坡舊鄰問候,就說我,羈絆在玉堂深處。問東坡:自從我走以後,又有誰來過?是否雪壓小橋,這斷了來路?我將歸去啊,我將歸去,徜徉東坡,沐浴催耕的春雨。
創作背景
烏台詩案後,蘇軾被貶為檢校尚書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自元豐三年(1080)二月到黃州,至元豐七年(1084)四月離去,在黃州住了四年零兩個月。在此期間,他一方面在州城東門外墾闢了故營地數十畝,命名為東坡,躬耕其中;一方面狎漁樵之侶,窮山水之勝,樂其土風,生活頗為愜意。因此,他對黃州,特別對東坡,感情深厚。在京城官翰林學士期間,雖受重視,但既與司馬光等在一些政治措施上議論不合,又遭程頤等竭力排擠,心情並不舒暢,因此一再表示厭倦京官生涯,不時浮起歸耕念頭,故此借寫出這首《如夢令》,抒寫懷念黃州之情,表現歸耕東坡之意。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首二句“為向東坡傳語,人玉堂深處”,以明快的語言,交待他“玉堂(翰林院)深處”,向黃州東坡表達思念之情,引起下文。這兩句的語氣,十分親切。蘇軾心目中,黃州東坡,儼然是他的第二故鄉,所以思念之意才如此殷切。
次二句“別後有誰來?雪壓小橋無路”,是“傳語”的內容,是蘇軾對別後黃州東坡的冷清荒涼景象的揣想。先設一問以避免平直。有此一問,便曳生姿,並能引出下文。“雪壓小橋無路”,仍承上句帶有問意,似乎是說:別後有沒有人來?是雪壓住了小橋,路不通嗎?以景語曲折表達之,既富於形象性,委婉深曲。是與否之間,都表現了對別後黃州東坡的無限關心。
末三句“歸去,歸去,江上一犁春雨”,緊承上意,亦是“傳語”的內容,表達歸耕東坡的意願。“歸去,歸去”,直抒胸臆,是願望,是決定,是決心。“江上一犁春雨”,是說春雨喜降,撬犁地春耕,補充要急於“歸去”的理由,說明“歸去”的打算。“一犁春雨”四字,使人自然地想起他所作《江城子》詞“昨夜東坡春雨足,烏鵲喜,報新晴”的意境。“一犁春雨”四個字更是“皆曲盡形容之妙”,妙就妙捕捉住了雨後春耕的特殊景象,情感輕快。
作為豪放派代表詞人,蘇軾頗多氣勢磅礴之作;但他一生中也有很多淡雅清秀的詞作,顯示了東坡創作風格的多樣性。這首《如夢令》便代表了蘇軾創作清淡的一面,詞中不設奇險之語,清新淡雅而自然。
名家評價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之子。嘉祐年間(1056—1063)進士。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後因作詩諷刺新法而下御史獄,貶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後追諡文忠。學識淵博,喜好獎勵後進。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縱橫恣肆,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 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書傳》、《東坡樂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