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孩子的心理

如何把握孩子的心理

《如何把握孩子的心理》是針對青少年日趨多變的心理問題而編寫,從行為問題、情緒問題、學習障礙、性問題、社會交往及人格特徵六個方面對孩子經常出現的典型心理作了細緻的分析,並結合案例為家長提供了一些可操作的方法和對策。

基本介紹

  • 書名:如何把握孩子的心理
  • 出版社:中國紡織出版社
  • 頁數:231頁
  • 開本:16
  • 品牌:中國紡織出版社
  • 作者:崔華芳 李雲
  •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6451000, 750645100X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如何把握孩子的心理》正是針對兒童在成長期所遇到的一些行為“問題”而編寫的好書!兒童的性格是從實踐中形成的,年幼的孩子由於心理還未定型,許多不良行為都是由模仿而來,可塑性較大,所以,父母應該注意撫養、教育方式,杜絕子女受到不良刺激,使兒童健康成長發育。

作者簡介

崔華芳,女,畢業於浙江師範大學中文系。長期專注予素質教育研究工作。已出版的作品有十幾部,並有多部作品在韓國、中國台灣等地出版。其中,《影晌孩子一生的36種好習慣》被評為“2006年十大親職教育圖書”,《做最成功的父母》出版以來一直受到讀者的追捧,《天才少年的5種能力》多次榮登各大書店的排行榜。
李雲,女,畢業於安微師範大學教育系,曾任教於安徽肖縣師範學校,主要研究心理學及教育學。主要作品有:《10種培養孩子意志力的方法》、《父母大學》等。

媒體推薦

親職教育必須根據兒童的心理始能行之得當,若不明兒童的心理而要施以教育,那教育必定沒有成效可言。
——中國幼教之父陳鶴琴
兒童隱藏著未來的命運,隱藏著人性的秘密,早期的毫釐之差會異教日後生活的重大偏離,成人的幸福是與他在兒童時期的那種生活緊密相連的。
——義大利教育蒙台梭利
對成人而言,兒童的心靈是一個難解之謎。我們應該努力地探尋隱藏在兒童背後的那種可理解的原因。沒有某個原因,某個動機,他就不會做任何事情。
——義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
既然我們教兒童,我們就要了解兒童怎樣思維,兒童怎樣學習……也許,我們只是自以為了解了他們。
——法籍瑞士教育家皮亞傑
孩子是否有優良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他能否成為一個全願的人才,也決定著他是否在將來有所成就。而孩子性格的形成,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父母的教育。
——德國教育家老卡爾·威特
假若孩子在實際生活中確認。他的任性要求都能滿足,他的不聽話並未遭致任何不愉快的後果,那么就漸漸習慣於頑皮、任性、搗亂、不聽話,之後就慢慢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
——蘇聯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

圖書目錄

第一章 破解孩子的怪異行為
一、平靜對待犯擰的孩子
二、糾正孩子的任性和蠻橫
三、如何應對撒謊成性的孩子
四、拯救被自私吞噬的孩子
五、讓髒話大王變成小紳士
六、輕鬆改變孩子的“賊”性
七、讓“淘氣王”變成“發明王”
八、讓“小霸王”收斂“霸”性

第二章 關注孩子的特殊情緒
一、讓煩惱從孩子的身邊走開
二、不要讓消極俘虜了孩子
三、釋放孩子的委屈情緒
四、讓孩子宣洩不滿情緒
五、平息孩子的憤怒情緒
六、別讓挫折感打垮孩子
七、別和青春期的孩子較勁

第三章 了解孩子的學習意圖
一、讓厭學的孩子愛上學習
二、突破學習中的那塊短板
三、幫助負重的孩子減減壓
四、讓孩子玩耍學習兩不誤
五、讓“馬大哈”變細心點
六、讓孩子不再一考就“焦”
七、別讓孩子成為“電視迷”
八、幫孩子解開網路的束縛
九、讓“追星狂”理智追星

第四章 引導孩子對性的正確認識
一、玩弄生殖器其實很正常
二、糾正孩子的性別錯位
三、跟青春期的孩子談性
四、揭開早戀的神秘面紗
五、讓孩子在暗戀中抽身
六、引導孩子化失戀為動力

第五章 揭秘孩子的社會交往
一、讓孩子成為“萬人迷”
二、讓“人來瘋”收斂“瘋”勁
三、教孩子敢於拒絕他人
四、讓合作成為一種快樂
五、讓孩子走出“小群體”
六、教孩子正確面對友誼挫折
七、理性引導孩子與異性交往
八、讓孩子擁有一顆感恩的心

第六章 塑造孩子陽光般的性格
一、雙面膠的性格不可取
二、別讓孩子的自信變成自負
三、正確對待過度敏感的孩子
四、讓孩子走出自卑的陰影
五、別讓孩子成為“瑪蒂爾德”
六、拔掉孩子“嫉妒”這根刺
七、讓孩子學會“為自己做主”
八、讓膽小懦弱的孩子勇敢起來
九、不要讓殘忍侵蝕孩子的心靈
參考文獻

文摘

第一章 破解孩子的怪異行為
一、平靜對待犯擰的孩子
浩浩快四歲了,他從小是個好脾氣的孩子,能吃能睡,生活很有規律,因此長得也挺健壯的。
但是,最近浩浩卻不像以前那樣聽話了。他總是喜歡跟爸爸媽媽犯擰。媽媽說東,他偏要往西;媽媽讓他把玩具放進整理箱裡,他偏要放得滿地都是;媽媽說玻璃杯容易破,小孩子不要拿,他偏要拿,結果不小心摔破了;媽媽說先彈琴再看卡通片,他偏要先看卡通片再彈琴……
這不,上幼稚園之前,媽媽說要浩浩穿那套新買的衣服,浩浩卻一定要穿那套已經髒得不行了的衣服。為此,母子倆鬧得不可開交。
後來,媽媽索性就說:“那就穿那套髒衣服吧,髒是髒點,不過我也覺得挺好看的。”
誰知,當媽媽要讓浩浩穿那套髒衣服時,他卻不想穿了,而是乖乖地穿上了媽媽新買來的那套衣服。
接下來,媽媽要浩浩快點吃飯,否則上幼稚園要遲到了。但是,浩浩故意慢騰騰的。
媽媽一氣之下就說:“那你慢慢吃吧,反正只是遲到一會兒,大不了讓老師罵幾句。”
誰知,浩浩立馬端起飯碗,很快就把飯吃完了,然後拉著媽媽的手說:“我吃完了,快點帶我去幼稚園吧否則要遲到了!”媽媽真是哭笑不得。
後來,當浩浩再犯擰時,媽媽索性順著他。有時候,為了讓浩浩聽自己的話,媽媽索性說“反話”,結果,浩浩總是會“上當”。
心理專欄
很多人都知道青春期的孩子比較逆反,事實上,人生的第一個反抗期出現在3~4歲。
從心理成長的角度來說,3歲之前的孩子在心理上處於與父母一體的狀態。3歲以後,孩子的大腦皮層快速發育,語言、運動能力大大提高,漸漸能夠區分自己與環境的不同,從而產生了獨立行動的願望。同時,孩子已經不用再像過去那樣要完全依靠父母,他已經能夠獨立去做一些事情。而且,孩子的好奇心時刻激勵著他去探索外部的世界,去試探自己的能力。每當孩子學會獨立做一件事情時,他的內心會感到無比的快樂。而一旦孩子感覺到自己想要獨立行動的願望受到限制的時候,他就會出現反抗的傾向,不聽父母的指令而自行其道。
處於“第一反抗期”的孩子往往有以下的表現:心理發展出現獨立的萌芽,自我意識開始發展,好奇心強,有了自主的願望,喜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希望別人來干涉自己的行動,一旦遭到父母的反對和制止,就容易說反話、頂嘴。
事實上,心理學研究表明,在三四歲期間表現出反抗精神的孩子,更容易成為心理健康、獨立堅強的人,而絲毫沒有反抗表現的孩子,則往往在性格上趨於軟弱和寡斷。對於處於“第一反抗期”的孩子來說,父母的教養態度正確與否,直接影響到孩子良好的個性品質的形成。因此,正確對待處於“反抗期”的孩子是很重要的。
專家建設
經歷“反抗期”是孩子正常發育的必然階段,幫助孩子渡過這個特殊的時期則是每一位家長必須做到的。那么,家長應該怎樣面對處於“反抗期”的孩子呢?
建議1:尊重孩子的意向
處於反抗期的孩子往往不喜歡別人吩咐他做事或被迫接受別人的意見,而不管別人的意見正確與否。了解了這些,做父母的就明白了孩子不是故意跟你作對,而是成長的必然過程和需要。因此,父母不必用那種不分青紅皂白的強硬態度來迫使孩子屈服。實際上,這時如果成人打罵孩子,不僅不可能讓孩子屈服,而且容易導致親子關係的破裂。
明智的父母應該儘量給孩子提供空間,讓他們自己去探索、去嘗試。雖然許多事情對成人來說是乏味的、無趣的,但是,對於孩子來說卻是充滿好奇和新鮮的,他們能夠在不斷的探索與嘗試中體驗成功的喜悅,感受到自己能力的增長。
比如,孩子想到雨里去玩,你就給他穿上雨衣、雨靴讓他去玩吧;孩子想自己掃地,給他一把掃帚讓他去掃地吧,哪怕越掃越髒;孩子想自已洗衣服,你就給他一個盆,遞塊肥皂,幾件衣服,讓他去洗吧,哪怕越洗越髒……
如果父母帶著欣賞的眼光,遠遠地看孩子去探索、去嘗試,讓孩子在探索和嘗試當中獲得快樂,這對孩子的成長是很有幫助的。
當然,孩子往往沒有預見能力,一旦遇到危險的情況,父母應及時提醒孩子。
建議2:讓孩子有所選擇
孩子到了兩三歲,喜歡跟父母說“不”,這其實是孩子建立自我和自尊的第一步,他們開始意識到自己的存在,要求有和大人一樣的平等地位,並對成人的指揮和安排表現出越來越大的選擇性。
對孩子的這種反抗行為,父母既不能一味地滿足,也不能過多地限制。一味地滿足孩子,容易造成孩子任性和執拗的壞脾氣;而過多地限制孩子,則會挫傷孩子的自尊心,讓孩子變得過於順從和依賴,從而缺乏自立能力。
父母可以把自己所期盼孩子接受的做法與其他幾種可能擺在一起讓他選擇,比如,想讓孩子洗澡,可以提前跟他說:“你是想現在去洗澡,還是等看完卡通片再去洗澡?”想讓孩子自己玩,不打擾父母,可以對孩子說:“你是想玩積木,還是想看漫畫書?”這樣既可以讓孩子有所獨立,又能讓孩子心甘情願地順從你的建議。因為對於孩子來說,有所選擇表示父母是尊重自己的,結果是自己選擇的,孩子因為不會有被迫感,因此去做的時候會感覺到快樂。
建議3:用反話激將孩子
激將法是利用孩子自尊心和逆反心理積極的一面,從相反的角度,以“刺激”的方式對孩子寄予良好的期望,以激起孩子“不服氣”“不服輸”的精神,使孩子產生一種奮發進取的“內驅力”,將自己的潛能充分地發揮出來,從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像上例中的媽媽,了解到孩子的想法後,就從反面來要求孩子,孩子因為不想聽從媽媽的意見,一定要跟媽媽“對著幹”,結果,正好做了媽媽希望他做的事情。
比如,媽媽想要孩子自己穿衣服時,可以說:“我覺得你自己肯定穿不好衣服,不如讓我替你穿吧?”有逆反心理的孩子往往說:“我才不要你給我穿呢,我自己來穿!”結果,孩子會認真地自己穿起衣服來。
當然,用反話激將孩子時也要注意,要用平淡的語氣,不要讓孩子感覺出來你是在捉弄他,更不要在孩子做好後讓孩子感覺到自己上當了,否則孩子的逆反心理會更嚴重。而且,激將法也不可用得過多,用濫了就沒有效果了。
父母要記住,不要小看年幼孩子的能力,不要試圖用家長的威嚴去壓制孩子,更不要與“反抗期”的孩子對著幹,否則,孩子不是與你對抗到底就是永遠長不大!
二、糾正孩子的任性和蠻橫
思思已經上國小三年級了,從小在父母的寵愛下長大,變得非常蠻橫無禮。
她經常是想到什麼就要父母去做,一定要滿足她的要求才行。比如,她看到人家在喝旺仔牛奶,她不管家裡有許多其他牛奶,就一定要讓父母去買旺仔牛奶。
有一次,思思發脾氣,一定要媽媽陪著她,不讓媽媽做家務,到晚飯時間了,也不讓媽媽做晚飯,直到她情緒好了,才允許媽媽做晚飯。
還有一次,思思突然說要到十里之外的姥姥家去,媽媽對思思說:“這么晚了,你先把作業完成,明天媽媽帶你去。”
思思很不樂意,跟媽媽發脾氣鬧了好一會兒。
媽媽也生氣了,就說了思思幾句,沒想到思思一氣之下就跑了出去。
媽媽當時正在氣頭上,也沒去攔她,誰知,直到快要睡覺時,思思還沒回來,媽媽真是急壞了。
後來,還是思思的一個同學打電話來,說思思在她家裡。於是,媽媽趕緊把思思接回來了。
孩子這樣任性,思思的父母真是傷透了腦筋。
心理專欄
任性是指放任性情,由著自己的性子辦事。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任性是個性偏執、意志薄弱和缺乏自我約束能力的表現。
輕度的任性是每個孩子都有的一種心理,這是正常的。許多孩子為了滿足自己的某種需要,往往通過任性來要挾成人,這其實也是孩子撒嬌的一種表現方式。但是,如果孩子的任性過了頭,動不動就耍脾氣,蠻橫地要求成人完全順著自己,這就是一種不正常心態。
當然,孩子的任性並不是天生的,造成孩子任性的原因很多,歸納起來有以下幾種:
模仿他人:如果孩子周圍的人有任性的現象,而且任性達到了目的,孩子就會模仿別人的任性;
父母的遷就:如果父母對孩子的不合理要求經常遷就,孩子就會形成一種心理和行為定勢,認為自己的任性是可以的;
父母的苛刻:如果父母對孩子的要求過於苛刻,孩子難以達到,就會產生逆反心理和抵抗行為,久而久之,就會變得任性。

序言

義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說過,兒童隱藏著未來的命運,隱藏著人性的秘密,早期的毫釐之差會導致日後生活的重大偏離,成人的幸福是與他在兒童時期的生活緊密相聯的。
確實,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但要面臨各種學習壓力,還要面臨來自社會的各種誘惑,各種心理問題也油然而生,這也被人們稱為“成長的煩惱”。
一般來說,青少年的心理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類:
一是行為問題,這種問題程度最輕,多發生在年齡較小的兒童身上。
二是人格缺陷,有些孩子在人格發育和形成的過程中,出現了人格特徵和結構的偏異,如自卑、衝動、敏感多疑、交往障礙、偏執等。
三是心理障礙,主要是學校適應障礙、考試綜合徵、神經衰弱等。
四是心理疾病,如兒童多動症、抑鬱症、癔症、精神分裂症等。
把握好孩子的心理,讓孩子構建起健康健全的人格,對於家長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責任。遺憾的是,孩子的很多心理問題都是在家庭當中造成的。一項調查結果表明,父母的教育方法、家庭成員的關係和養育方式對兒童的行為有明顯影響。
家長採用不正確的教育方式,孩子出現行為問題的比例明顯升高,因此,家長需要重視自身修養,改變教養方式,避免使用粗暴、放任的教育方式,而應採用啟發、鼓勵、說服等教育方式。
在離婚率日趨增高的今天,家長們應該注重家庭結構的穩定,重視保護孩子的心理健康。同時,採用隔代撫養的家庭既要注意不宜過分溺愛和遷就孩子,避免孩子形成任性的不良個性;也要注意不宜過分保護和代替孩子,避免孩子產生過分依賴的行為,從而產生人格的偏離。
總之,兒童的性格是從實踐中形成的,年幼的孩子由於心理還未定型,許多不良行為都是由模仿而來,可塑性較大,所以,父母應該注意撫養、教育方式,杜絕子女受到不良刺激,使兒童健康成長發育。
本書正是針對青少年日趨多變的心理問題而編寫,從行為問題、情緒問題、學習障礙、性問題、社會交往及人格特徵六個方面對孩子經常出現的典型心理作了細緻的分析,並結合案例為家長提供了一些可操作的方法和對策。
編著者
2008年10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