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思路,交換機的作用,程控交換,雙音多頻,
原始思路
假設電話已經發明了,於是小青和老秦以及很多人都想通電話,想想看,我們應該如何來滿足他們的願望?
首先,要把他們的電話用線纜互相都連起來,如圖1所示:
圖1 電話互連
這種連線的方法在電話數量較少的情況下,是可以的。可是當喜歡裝電話的人數越來越多時,就不行了,如圖2所示:
圖2 大量的連線電纜
交換機的作用
為什麼說不行呢?原來這種方法會浪費了大量的連線線纜,特別是電話數多、距離長遠時尤其浪費。所以實際上,我們並不是這樣來連線電話,而是通過交換機來連線的,如圖3所示:
圖3 交換機示意
這個圖中,圓圈部分即為交換機。所有電話線在交換機內的交叉點,相當於一個開關點,平時是打開的。當有任意兩個用戶需要通話時,把對應的開關點合上,這兩個用戶就可以連通了。比如1和3用戶,以及2和6用戶要通話,那么將對應的開關按下(如圖中的小黑點所示),即可實現通話了。通完話時,再把相應的開關點斷開。可以看到,這種通過交換設備的連線方式,一樣可以實現兩兩之間的互連,但卻節約了大量的線纜和施工量,使投資費用大大地降低了。
不過雖然節約了投資,但怎么控制這些開關點,卻不是件容易的事。剛開始時,是藉助話務員來進行人工控制的。當有兩個電話用戶需要通信時,主叫方會拿起電話對話務員說:“我想接xxx”,話務員一看,xxx沒有占線,就把你們電路接通(呼叫建立),然後你們就可以通話了。通話結束後,話務員再把線路給斷開(呼叫釋放)。隨著技術的發展,這個曾經是話務員所做的事,現在已經完全交給程式來自動而且快速地完成了。
程控交換
那么,程式是怎么來自動地完成的呢?咱們現在讓小青和老秦來打一個電話,他們邊打咱邊看交換機都在乾什麼?
現在假設小青的電話接在交換機1上,老秦的電話接在交換機2上,如圖4所示,這個圖包含了整個呼叫的過程。
圖4 交換機處理一次呼叫流程
現在小青開始摘機了。只見他拿起電話,便聽到話筒里發出“嘟——”的長音。這是交換機給他送的撥號音,提示他撥號呢?他一摘機,交換機就監測到了,然後就開始檢查他的電話類型,看是小靈通、隨我行還是別的什麼電話。弄清楚他是什麼電話後,開始準備收號器,送撥號音。
小青聽到撥號音後,開始撥號了。他在廣州,給在深圳的老秦撥電話,前面要加上深圳的區號0755……他撥完號後,相當於告訴交換機他要接誰的電話。
交換機的收號器接收到他撥的號碼後,將號首送給程式分析,看是本地號碼、長途號碼還是特服號碼等等。確定是到深圳的號碼後,將呼叫信息通過信令鏈路,交換到連線被叫(也就是老秦)交換機的鏈路上,送給被叫所在的交換機,被叫交換機收到信息後,查看被叫老秦的電話是空閒的還是忙的,如果是忙的,就回忙音;如果是空閒的,就預占通話路由,並給主叫小青送回鈴音,同時給被叫老秦送振鈴。
小青聽到了回鈴音——哎,怎么是“嘟——嘟——嘟——”,而不是音樂?嘿嘿,通常默認的回鈴音就是這種“嘟——嘟——”的長音,除非老秦去電話公司開通彩鈴業務,才會給主叫回音樂。但老秦是革命老前輩,又沒找到合適的革命歌曲,他一般不趕這個時髦的。
好了,既然老秦聽到了電話鈴聲,那他就會過來接聽的。只見他一拿起電話,交換機立即檢測到被叫摘機,於是馬上停振鈴和回鈴音,建立主被叫間通話路由,雙方開始通話。通話開始時交換機啟動計費,同時時刻監視主、被叫用戶的狀態。當檢測到有一方掛機時,停止計費,釋放路由,同時給還未掛機的一方送催掛音。
歸納起來,電路交換處理一次通話都要經過呼叫處理、通話建立和釋放話路三個階段。對應這三個階段,交換機要(1)隨時能發現呼叫的到來;(2)能接收並保存傳送來的被叫號碼;(3)能檢測被叫的忙閒和是否有空閒通路;(4)能向空閒的被叫用戶振鈴,並在被叫應答時與主叫建立通話電路;(5)能隨時發現任何一方用戶掛機。
雙音多頻
在電話接續流程中,除了通話以外,呼叫、釋放等為建立通話鏈路和拆除通話鏈路所需的各種控制命令,統稱為信令。信令分為用戶信令和局間信令。用戶信令是終端和交換機之間的信令,局間信令是交換機與交換機之間的信令。用戶信令多為模擬信令,較常用的傳送方式是雙音多頻(DTMF),即從8個不同頻率的單音中選取兩個來組合,表示1位電話號碼,如圖5所示:
圖5 DTMF示意
局間信令可分為隨路信令和共路信令。隨路信令是通過話路來傳送的,即信令和話路共用一條通道。而共路信令是與話路分開傳送的。共路信令的代表是SS7(又稱NO.7,7號信令),是當前固定電話網、移動通信網中使用的信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