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學習研究世界史》以作者長期從事世界史教學科研之心得,對初涉世界史研究的學生可能遇到的問題一一展開論述,既細緻入微,又提綱挈領;既現身說法,又視野開闊;既有理論分析,又有實例說明……旨在加強學生資料蒐集、問題分析、獨立思考和理性研究的能力,進而掌握獨立研究所需的能力及撰寫學術論文應掌握的基本方法,為進一步成為史學研究的創新人才奠定基礎,是學習研究世界史的學生們必備的一本書。
基本介紹
- 書名:如何學習研究世界史
-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 頁數:332頁
- 開本:32
- 定價:28.00
- 作者:朱孝遠
- 出版日期:2011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301179952, 9787301179956
- 品牌:北京大學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如何學習研究世界史》:未名·學科學習研究方法指導叢書
作者簡介
朱孝遠,浙江海寧人,1954年2月生。1990年獲美國俄勒岡大學近代早期歐洲史博士學位,1990-1992年在美國伊利諾依州立大學任教。現為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世界中世紀史、世界文化史兩個方向的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興趣為文藝復興史、德國宗教改革史。著有《神法、公社和政府:德國農民戰爭的政治目標》(1994)、(《近代歐洲的興起》(1997)、(《歐洲涅粱:過渡時期歐洲的發展,概念》(2002)、(《歐洲文藝復興史·政治卷》(2010)等。
圖書目錄
引言
第一章 世界史的學習
第一節 略說入學
第二節 略說讀書
第三節 略說歷史
第四節 略說世界
第五節 略說世界史
第六節 略說教材
第七節 略說動態
第八節 略說習題
第九節 略說學習興趣
第二章 學科的概念與分支
第一節 關於史料
第二節 關於時間
第三節 關於理論
第四節 關於比較
第五節 關於數字
第六節 關於政治史
第七節 關於社會史
第八節 關於心理史
第九節 關於新史學
第十節 關於全球文化
第三章 創作的一般性質
第一節 優秀學位論文的要求
第二節 研究的步驟
第三節 關於立論
第四節 關於課題設計
第五節 關於歷史分析
第六節 關於歷史綜合
第七節 關於原因分析
第八節 關於歷史邏輯
第四章 史學作品的分析
第一節 小約翰·威爾斯的“1688年”
第二節 布瑞克教授的“1525年”
第三節 約翰·巴克勒的《西方社會史》
第四節 袁禾的舞蹈史256
第五節 埃里克·吉爾伯特的《非洲史》
第六節 謝里爾·E.馬丁的《拉丁美洲史》
第七節 天性之美:貴州原生態文化的精神意境
第八節 閱讀霍布斯鮑姆:一個世紀的透視
附錄一學史之道——兼論史家的“蕭散簡遠,妙在筆墨之外”
附錄二世界史專業國際網站目錄
《未名·學科學習研究方法指導叢書》出版後記
第一章 世界史的學習
第一節 略說入學
第二節 略說讀書
第三節 略說歷史
第四節 略說世界
第五節 略說世界史
第六節 略說教材
第七節 略說動態
第八節 略說習題
第九節 略說學習興趣
第二章 學科的概念與分支
第一節 關於史料
第二節 關於時間
第三節 關於理論
第四節 關於比較
第五節 關於數字
第六節 關於政治史
第七節 關於社會史
第八節 關於心理史
第九節 關於新史學
第十節 關於全球文化
第三章 創作的一般性質
第一節 優秀學位論文的要求
第二節 研究的步驟
第三節 關於立論
第四節 關於課題設計
第五節 關於歷史分析
第六節 關於歷史綜合
第七節 關於原因分析
第八節 關於歷史邏輯
第四章 史學作品的分析
第一節 小約翰·威爾斯的“1688年”
第二節 布瑞克教授的“1525年”
第三節 約翰·巴克勒的《西方社會史》
第四節 袁禾的舞蹈史256
第五節 埃里克·吉爾伯特的《非洲史》
第六節 謝里爾·E.馬丁的《拉丁美洲史》
第七節 天性之美:貴州原生態文化的精神意境
第八節 閱讀霍布斯鮑姆:一個世紀的透視
附錄一學史之道——兼論史家的“蕭散簡遠,妙在筆墨之外”
附錄二世界史專業國際網站目錄
《未名·學科學習研究方法指導叢書》出版後記
文摘
讀書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想想那些書的作者吧,在寫作的時候,他們一定是有感而發的。我們讀他們的書,不僅僅是在向他們學習知識,同時,也在同他們進行思想和方法論上的交流。讀書的時候,人們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對所讀之物進行評價。翻開一本好的書籍,我們會接觸到那作者的高度,他的知識背景,他提出問題的重要性,以及他的理論框架是否具有合理性。當然,我們也會檢查他所使用的材料,並看看他在邏輯上是否具有說服力。我們還會檢查他的觀點是否具有創見,他的文筆是否優美。最後,我們還會形成一個關於作者和作品的整體認識,我們會看作品是否真正體現了作者獨特的風格和個性,是否與某種學術傳統相契合。有的時候,我們還會繼續追問:這是出於新手還是出於著名大師之手?這位作者究竟帶給我們多少新知識,或者改變了我們多少舊結論?往往就是在進行這樣的追問時,我們不僅認識了作品,同時也認識了作者,這真是一舉兩得啊!
在眾多的歷史書中,有一個大類是教材。我以為,教材是非常有用的,它能提供你一個關於歷史的整體概貌。如果你學習中國史,也許你可以先讀一下顧頡剛先生的講史錄《中國史學入門》。這本書僅一百多頁,但涉及中國史書、雜史、經學、漢學、清代的古學整理、考據學、史料學和考古學的結合、中國古代社會、中國古代文學、“中國”、“中華民族”之源、中國宗教史略、中國哲學史略、中國歷代京都和北京小史等眾多內容。這本書的文字相當平實,但一看就是大家風範,絕無矯揉造作之舉。
另一類的歷史書是史學專著,或論述一個問題,或提出一個見解,這些著作都可以把你引入歷史研究之中。例如,周錫瑞(J0sephw.Esherick)先生寫的《義和團運動的起源》這本書我是非常喜歡的:周錫瑞先生是美國人,他對於中國近代社會了解得非常透徹,閱讀這本書,你可以了解一個歷史學家是如何發掘和駕馭史料,並且是如何通過村莊、地區、中外關係、民間文化等眾多層面來敘述歷史的。在如何把握事件和結構的關係問題時,我以為周先生講得非常好,他說:“從理論上講,我們面臨一個基本問題就是探討穩定的社會結構與變動的歷史變化之間的關係。社會結構的存在並非一日,從歷史角度觀察,它含有相當的穩定因素。而社會運動,在歷史演變的過程中常常採取突變的形式,是歷史變化的一種。因此,解釋義和團運動,實際上是在解釋歷史的變化過程。這也是本書在理論上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即在穩定的社會結構和劇烈的歷史變遷中,尋找到內在的合理的理論聯繫。”
在閱讀一本歷史書的時候,也許你要注意前言和結論。前言中往往要提出問題,要交代該課題的學術動態,還要簡要論述一下作者想要運用的方法和該書的章節安排。在結論中,你能找到對於問題的最終的答案,這樣你就等於有了一個整體的理解。你需要注意仔細閱讀並且推敲該書的目錄,要注意作者是如何一步一步開展討論的。我總覺得,讀書是一個讀者和作者的交流過程,你甚至可以這么做:對於作者提出的問題,你自己不妨先想一想,再比較一下你的想法和作者的想法的異同。一本歷史書往往就是一個世界將在你的面前展開,對此你要事先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讀書並不是被動地向書本學習知識,而是主動地參與歷史問題的討論。只有經過這樣的過程,你閱讀過的東西就永遠不會忘記。當然,如果你善於在書本上作眉批的話,那是再好不過的了。這些批語,還有你隨手摘錄的那些卡片,都是你自己經過思索的財富。
在眾多的歷史書中,有一個大類是教材。我以為,教材是非常有用的,它能提供你一個關於歷史的整體概貌。如果你學習中國史,也許你可以先讀一下顧頡剛先生的講史錄《中國史學入門》。這本書僅一百多頁,但涉及中國史書、雜史、經學、漢學、清代的古學整理、考據學、史料學和考古學的結合、中國古代社會、中國古代文學、“中國”、“中華民族”之源、中國宗教史略、中國哲學史略、中國歷代京都和北京小史等眾多內容。這本書的文字相當平實,但一看就是大家風範,絕無矯揉造作之舉。
另一類的歷史書是史學專著,或論述一個問題,或提出一個見解,這些著作都可以把你引入歷史研究之中。例如,周錫瑞(J0sephw.Esherick)先生寫的《義和團運動的起源》這本書我是非常喜歡的:周錫瑞先生是美國人,他對於中國近代社會了解得非常透徹,閱讀這本書,你可以了解一個歷史學家是如何發掘和駕馭史料,並且是如何通過村莊、地區、中外關係、民間文化等眾多層面來敘述歷史的。在如何把握事件和結構的關係問題時,我以為周先生講得非常好,他說:“從理論上講,我們面臨一個基本問題就是探討穩定的社會結構與變動的歷史變化之間的關係。社會結構的存在並非一日,從歷史角度觀察,它含有相當的穩定因素。而社會運動,在歷史演變的過程中常常採取突變的形式,是歷史變化的一種。因此,解釋義和團運動,實際上是在解釋歷史的變化過程。這也是本書在理論上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即在穩定的社會結構和劇烈的歷史變遷中,尋找到內在的合理的理論聯繫。”
在閱讀一本歷史書的時候,也許你要注意前言和結論。前言中往往要提出問題,要交代該課題的學術動態,還要簡要論述一下作者想要運用的方法和該書的章節安排。在結論中,你能找到對於問題的最終的答案,這樣你就等於有了一個整體的理解。你需要注意仔細閱讀並且推敲該書的目錄,要注意作者是如何一步一步開展討論的。我總覺得,讀書是一個讀者和作者的交流過程,你甚至可以這么做:對於作者提出的問題,你自己不妨先想一想,再比較一下你的想法和作者的想法的異同。一本歷史書往往就是一個世界將在你的面前展開,對此你要事先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讀書並不是被動地向書本學習知識,而是主動地參與歷史問題的討論。只有經過這樣的過程,你閱讀過的東西就永遠不會忘記。當然,如果你善於在書本上作眉批的話,那是再好不過的了。這些批語,還有你隨手摘錄的那些卡片,都是你自己經過思索的財富。
後記
古人曾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前一個“魚”,我們可以理解為結果,而後一個“漁”顯然是指方法。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送人魚,不如教人捕魚的方法。因為有了捕魚方法,你無須等待別人送給你魚,你自己就可以捕,而且可以捕到更多的魚。方法是如此的重要,所以在中國古代寓言故事中被喻為點石成金的“指頭”。
我曾做過18年的教師,在教學中我多次嘗試方法教學而不僅僅是知識內容的教學,不僅給學生結論,更重要的是告訴學生結論是怎樣得來的。但是我知道目前大多數的高校教學似乎在學習和研究方法上尚缺乏系統的指導,而單純的知識傳授,則很容易導致相當一部分學生學習能力差,不會思考,研究水平低,創新不足,高等院校教學培養目標的實現緣此大打折扣。
記得2003年還是2004年間參加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吳國盛老師召集主持的有關科學哲學的會議,會下我同幾位教授談到想做一套針對大學生和研究生的方法指導圖書,談及選題的意義和內容時,教授們給予了高度的評價,江曉原老師當時就叢書的名字還提了建議:“這是‘未名·人文社會科學是什麼’的‘姐妹篇’,所以叢書名字還是直白點好。”這樣,我們就把叢書的名字定為“未名·學科學習研容方法指導從書”。
我曾做過18年的教師,在教學中我多次嘗試方法教學而不僅僅是知識內容的教學,不僅給學生結論,更重要的是告訴學生結論是怎樣得來的。但是我知道目前大多數的高校教學似乎在學習和研究方法上尚缺乏系統的指導,而單純的知識傳授,則很容易導致相當一部分學生學習能力差,不會思考,研究水平低,創新不足,高等院校教學培養目標的實現緣此大打折扣。
記得2003年還是2004年間參加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吳國盛老師召集主持的有關科學哲學的會議,會下我同幾位教授談到想做一套針對大學生和研究生的方法指導圖書,談及選題的意義和內容時,教授們給予了高度的評價,江曉原老師當時就叢書的名字還提了建議:“這是‘未名·人文社會科學是什麼’的‘姐妹篇’,所以叢書名字還是直白點好。”這樣,我們就把叢書的名字定為“未名·學科學習研容方法指導從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