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情緒,不抑鬱》內容簡介: 生活中,人們會感到壓抑、困惑,情緒失控,但這些都不是我們所希望看到的。作者從NLP角度出發,告訴大家,可以通過一些方法來減緩負面情緒的強度和不愉快的經歷,改變抑鬱、憤怒的節奏,並增加一個情緒上正面、愉快的力度和節奏。最終,調整好情緒,消除負面情緒。擺脫傳統心理學的冗長治療過程和效果的反覆不定,用事實證明好情緒完全可以複製!讓你不論好事壞事都從容淡定。作者萊斯利·卡梅隆-班德勒 (Leslie Cameron-Bandler) 麥可·勒博 (Michael Lebeau)。
基本介紹
- 外文名:The Emotional Hostage:Rescuing Your Emotional Life
- 書名:好情緒,不抑鬱
- 出版日期:2014年9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1347718
- 出版社:中國華僑出版社
- 頁數:239頁
- 開本:16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專業推薦,媒體推薦,名人推薦,圖書目錄,後記,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好情緒,不抑鬱》編輯推薦: 1. NLP創始人的權威作品。自我提升必讀。
2. 用心理學等專業科學解釋負面情緒的根源。教會人們掙脫情緒控制的同時,使人學到如何選擇、改變、利用情緒。
3. 案例豐富,深入淺出,容易理解,方法簡單,可操作性強。
2. 用心理學等專業科學解釋負面情緒的根源。教會人們掙脫情緒控制的同時,使人學到如何選擇、改變、利用情緒。
3. 案例豐富,深入淺出,容易理解,方法簡單,可操作性強。
作者簡介
《好情緒,不抑鬱》作者簡介: 萊斯利·卡梅隆-班德勒(Leslie Cameron-Bandler):初期NLP創立前的小組成員之一,也是理察·班德勒(Richard Bandler)的前妻。她同時是國際知名的NLP治療師、暢銷作家、導師及NLP的早期共同發展者之一,也是心理態度模式化的創造者。曾幫助過成千上萬的人,讓他們達到更圓滿的性經驗樂更豐富的親密關係。
麥可·勒博(Michael Lebeau):早期的NLP發展小組成員之一,NLP導師、暢銷書作家。
麥可·勒博(Michael Lebeau):早期的NLP發展小組成員之一,NLP導師、暢銷書作家。
專業推薦
媒體推薦
正如莎士比亞所說的,世界是一個大舞台,所有的男男女女不過是一些演員,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就如同有能力選擇做什麼樣的角色。
——史蒂芬妮·克雷格,《亞利桑那每日星報》
清晰,明確的解釋,並與實踐練習相結合,作者為我們提供了充分的學習機會,並且富有成效的方式,可以調節、紓解我們的情緒。
——安東尼·T.帕里斯教育學博士和瑪麗·凱利博士,《家書》編輯
萊斯利·卡梅隆-班德勒和麥可·勒博創建了一個明顯、有效的,關心人們情緒的課題。如果你想在今年讀一本自我提升的書,那就是這本。
——詹姆斯·考克斯,《中西部書評》
——史蒂芬妮·克雷格,《亞利桑那每日星報》
清晰,明確的解釋,並與實踐練習相結合,作者為我們提供了充分的學習機會,並且富有成效的方式,可以調節、紓解我們的情緒。
——安東尼·T.帕里斯教育學博士和瑪麗·凱利博士,《家書》編輯
萊斯利·卡梅隆-班德勒和麥可·勒博創建了一個明顯、有效的,關心人們情緒的課題。如果你想在今年讀一本自我提升的書,那就是這本。
——詹姆斯·考克斯,《中西部書評》
名人推薦
正如莎士比亞所說的,世界是一個大舞台,所有的男男女女不過是一些演員,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就如同有能力選擇做什麼樣的角色。
——史蒂芬妮·克雷格,《亞利桑那每日星報》
清晰,明確的解釋,並與實踐練習相結合,作者為我們提供了充分的學習機會,並且富有成效的方式,可以調節、紓解我們的情緒。
——安東尼·T.帕里斯教育學博士和瑪麗·凱利博士,《家書》編輯
萊斯利·卡梅隆-班德勒和麥可·勒博創建了一個明顯、有效的,關心人們情緒的課題。如果你想在今年讀一本自我提升的書,那就是這本。
——詹姆斯·考克斯,《中西部書評》
——史蒂芬妮·克雷格,《亞利桑那每日星報》
清晰,明確的解釋,並與實踐練習相結合,作者為我們提供了充分的學習機會,並且富有成效的方式,可以調節、紓解我們的情緒。
——安東尼·T.帕里斯教育學博士和瑪麗·凱利博士,《家書》編輯
萊斯利·卡梅隆-班德勒和麥可·勒博創建了一個明顯、有效的,關心人們情緒的課題。如果你想在今年讀一本自我提升的書,那就是這本。
——詹姆斯·考克斯,《中西部書評》
圖書目錄
Part 1
第一章 你還在壓抑自己的情緒嗎?
一對夫妻拯救情緒的真實故事
你必須要面對你的情緒了
第二章 懂得主動選擇情緒,你才能做情緒的主人
第三章 情緒說來就來,到底來自哪兒
情緒發出的信號
情緒都有正面和負面的作用
安置好情緒
選擇適當的場合表達情緒
運用好你的情緒
壞情緒無法消除,但可以預防
情緒的結構綜述
第五章 了解情緒的8個要素:選擇情緒的前提
時間架構(Time Frame):
從不同的時間角度想問題,會讓你改變目前的情緒
形態(Modality):
我們對一件事所持的信念,會對情緒產生很大的影響
參與程度(Involvement):
積極或消極的感覺是情緒的重要部分
強度(Intensity):
強度的改變,會讓一種情緒轉換成另外一種情緒
比較(Comparison):
比較常造成不安、失望等負面情緒
速度(Tempo):
改變行事速度可以戲劇性地改變情緒
準則(Criteria):
某種標準的改變也會影響我們的情緒
適量化(Chunk Size):
轉換注意力的範圍,進而可以改變情緒
改變了情緒要素就改變了你的情緒
Part 2
第六章 如何定位你的情緒
特定的情境會和特定的情緒相協調
利用特定情境找出你的情緒反應
第七章 如何選擇最好的情緒
事後反省錯誤的情緒選擇,從中汲取經驗
在負面情緒開始時及時抽離並再次選擇情緒
通過事先“預演”選擇最適當的情緒
第八章 如何取得想要的情緒
調整你的觀念與行為以影響情緒
自設心錨:創造某種刺激喚起想要的情緒
消除環境對情緒的刺激
通過改變情緒要素重新塑造情緒
第九章 如何表達你的情緒
表達不出情緒通常是因為不知如何表達
如何選擇最恰當的表達方式
如何表達與內心感覺不一致的情緒
第十章 如何調節不愉快的情緒
利用情緒串聯把負面情緒轉化為正面情緒
10種不愉快情緒的衍生鏈鎖
第十一章 如何預防負面情緒的發生
最好的改變是改變你自己
4種不愉快情緒的預防格式
後記 懂得“選擇情緒”才能將快樂付諸實踐
格式一覽
第一章 你還在壓抑自己的情緒嗎?
一對夫妻拯救情緒的真實故事
你必須要面對你的情緒了
第二章 懂得主動選擇情緒,你才能做情緒的主人
第三章 情緒說來就來,到底來自哪兒
情緒發出的信號
情緒都有正面和負面的作用
安置好情緒
選擇適當的場合表達情緒
運用好你的情緒
壞情緒無法消除,但可以預防
情緒的結構綜述
第五章 了解情緒的8個要素:選擇情緒的前提
時間架構(Time Frame):
從不同的時間角度想問題,會讓你改變目前的情緒
形態(Modality):
我們對一件事所持的信念,會對情緒產生很大的影響
參與程度(Involvement):
積極或消極的感覺是情緒的重要部分
強度(Intensity):
強度的改變,會讓一種情緒轉換成另外一種情緒
比較(Comparison):
比較常造成不安、失望等負面情緒
速度(Tempo):
改變行事速度可以戲劇性地改變情緒
準則(Criteria):
某種標準的改變也會影響我們的情緒
適量化(Chunk Size):
轉換注意力的範圍,進而可以改變情緒
改變了情緒要素就改變了你的情緒
Part 2
第六章 如何定位你的情緒
特定的情境會和特定的情緒相協調
利用特定情境找出你的情緒反應
第七章 如何選擇最好的情緒
事後反省錯誤的情緒選擇,從中汲取經驗
在負面情緒開始時及時抽離並再次選擇情緒
通過事先“預演”選擇最適當的情緒
第八章 如何取得想要的情緒
調整你的觀念與行為以影響情緒
自設心錨:創造某種刺激喚起想要的情緒
消除環境對情緒的刺激
通過改變情緒要素重新塑造情緒
第九章 如何表達你的情緒
表達不出情緒通常是因為不知如何表達
如何選擇最恰當的表達方式
如何表達與內心感覺不一致的情緒
第十章 如何調節不愉快的情緒
利用情緒串聯把負面情緒轉化為正面情緒
10種不愉快情緒的衍生鏈鎖
第十一章 如何預防負面情緒的發生
最好的改變是改變你自己
4種不愉快情緒的預防格式
後記 懂得“選擇情緒”才能將快樂付諸實踐
格式一覽
後記
懂得“選擇情緒”才能將快樂付諸實踐
一生中,有許多選擇的自由是被你視為理所當然的,就像你選擇與父母不同的謀生方式。如果你是女人,你很可能外出工作,有一份職業,也可能你選擇住在一個離你成長的地方很遠的鄉鎮一樣。當進行選擇時,你可能投票決定。在職業生涯中你可能曾換過工作,或回學校再進修,或為了不同的事業去準備你自己。還有也許你因無法與配偶相處而考慮離婚。
當然,今天自由選擇是很普通的事。但在數百年前,沒有人懂得自由選擇。譬如,在封建時代的歐洲,如果你出生在銅匠的家中,你自然也會變成銅匠。如果你的父親是貴族,你也會世襲為貴族。如果你父親是乞丐,你也會去行乞。當然,乞丐與銅匠會夢想成為貴族,而貴族偶爾也許希望可以拿一件華麗的衣服去換皮圍裙,但沒有一個人把這種夢想當真,每個人都知道他們只是在做夢而已。女人也類似如此而且是在微小的夢裡,因為不管她們出生在貧窮或富有的家庭,都注定要生小孩與安排家務。
人類自幾千年前就有社會組織,而你將發現,我們的祖先都在距出生地幾百米的範圍中成長、年老、死亡。他們追隨父母的足跡,依他們的生活模式過活,做他們所做的,相信他們所信的。土地握在少數人手中,每個人本質上是農奴,不是奉獻而是認命地接受大地主的要求。他們不曾作過其他選擇。經過一段很長的人類歷史,人們的生活起了變化。
在美國出現了《獨立宣言》《權利法案》以及憲法,並衍生出對他們自己的命運負責的概念。不論是因為意外事件、神的引導或人類的靈感,美國對其人民培育出一種觀念:你可以自由地去生活。
這是首次“自己控制命運”變成社會性的前提。當然,這些前提在現實中並沒有完全被滿足,人們在對憲法做第十三、十五及十九次的修改後,制定了少數民族與婦女自決法律,而人們卻發現當農奴或成為自己的農奴要比作選擇容易多了。但是,自由選擇已經成為普遍且難以抹去的觀念。即使你想要生活並老死在你出生的地方,選擇與父母一樣的工作與信仰,你也不再是因為認為你必須做那些事情、追隨那些腳步,而是基於自己的選擇。
我們認為自由選擇工作或事業是理所當然的,同樣地,自由地積攢財富,選擇配偶或離婚,自由生活在任何地方,決定由誰來管理我們並如何管理,等等,都是理所當然的,在歷史上沒有人可以像我們一樣自由地生活並掌控自己的命運,選擇的權利與能力的概念也遍布世界各地。
然而,對大部分人而言,自由選擇只延伸到像就業、政治、伴侶等等外在因素,而情緒仍生活在一個封建社會中;他們認為情緒是某些正好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情。就像銅匠可能渴望成為銀行家,一個嫉妒的兒子渴望感到信賴,一個無聊的人渴望感到興奮,一個孤獨的人渴望感到親密感。這些都只是“夢想”,它們可以填滿我們的思考,但就是無法成真。
但是沒有人天生就適合做銀行家,也沒有人天生只適合做銅匠、乞丐或律師。只要掌握學習的機會,銅匠就有可能管理銀行賬目,就像銀行家的手也有可能做出銅盤。“生活的深度與廣度決定於你出生的環境”,基本上這是一個遺傳看法,一個先入為主的立場,一旦接受這種想法,就會限制你可以改變立場的可能性。
感到嫉妒、無聊以及冷漠的人渴望感覺信賴、興奮以及親密,也不只是夢想。在接受遺傳性情緒導向中,他們已在四周建構了想像的圍籬。如果這些人只是伸手去推那些圍籬,他們會發現它變模糊了。但是這些圍籬看起來是真實的,而且似乎一直在那裡。所以大部分人不曾去探測那些圍籬,或者不知道如何去處理。
這本書是一本指南,一本測試情緒圍籬之性質與優點的手冊。首先我們承認情緒在感受與思考程式上是有架構的(即構成要素),而且在一個特定的時刻,情緒架構與創造並維持情緒有關。接著是去探測組成情緒架構的要素,去發現過去、現在與未來,困擾、標準等感覺是如何織出我們情緒的經緯。
而有情結選擇不僅是指從一種感覺轉換到另一種。情緒轉換是值得的,有助於適合於你所處的情況或所渴望的結果。在我們思考情緒與其發生的情況之間的關係時,會發現情緒體驗的適當性不是絕對的,這與你是誰、你的需求以及你所處的環境息息相關。以我們所擁有的概念,我們已經對新的情況(之前)、進行中的情況(期間)、與再次發生的情況(之後)作了適當的情緒處理。
當然,在世界上最偉大的選擇莫過於將快樂的思想付諸實踐。所以我們轉而去探測取得情緒的方法,包括開發你的情緒、自設心錨、打破因果關係的迷思。重新塑造情緒也是一種技術,它緊靠情緒選擇的中心,直接利用我們體驗的不同要素組合改變情緒。
然而,講是一回事,了解又是另一回事。情緒是一個人最基本且普遍的一面,而別人可以知道你是誰以及你正在進行什麼的唯一方法,就是通過你的表達。所以我們也探討了你對外在世界的情緒表達。
然後我們也對那些難以控制且黑暗的恐怖情緒領域進行了探索,學習如何治癒,甚至避免。
現在你知道如何做了。但對概念、區別與方式還不是很熟悉,所幸這些是比較低難度的,只要多思考與練習,將很快學會。最高的障礙你已拋諸腦後了,也就是“情緒是某些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的錯誤想法。現在你需要期待的是享受想要的感覺、前後一致的滿足、以別人所了解的方式滿意地表達你自己以及決定你自己情緒命運的自由。
你將可以伸出手去觸摸,並解除你自己的情緒圍籬。當然仍然有一些情緒界的銅匠、銀行家以及乞丐,一方面希望獲得更多,一方面卻又不斷與他們已經得到的權利做對抗。無論如何,我們完全相信,如果每個人都能享受體驗目前的情緒選擇,展開正確的溝通與個人情緒上的滿意層次,就會進入一個了解、容忍與合作的時代,使和平共存的景象更繁榮。我們的許多精力都投注在對抗不愉快且不適當的情緒上,並盡全力解決誤導情緒表達的事物,一旦解除了那些包袱,我們會更自由地把一致的注意力轉移到使現在與未來更接近希望的目標上。為了滿足那個目標,我們希望並相信在本書中所介紹的概念與方法不會被遺忘在滿是灰塵的書架上,而是大家將找到自己的方法,確切掌握自己的未來,成為在鏡中看到銀行家正對著自己微笑的銅匠。
一生中,有許多選擇的自由是被你視為理所當然的,就像你選擇與父母不同的謀生方式。如果你是女人,你很可能外出工作,有一份職業,也可能你選擇住在一個離你成長的地方很遠的鄉鎮一樣。當進行選擇時,你可能投票決定。在職業生涯中你可能曾換過工作,或回學校再進修,或為了不同的事業去準備你自己。還有也許你因無法與配偶相處而考慮離婚。
當然,今天自由選擇是很普通的事。但在數百年前,沒有人懂得自由選擇。譬如,在封建時代的歐洲,如果你出生在銅匠的家中,你自然也會變成銅匠。如果你的父親是貴族,你也會世襲為貴族。如果你父親是乞丐,你也會去行乞。當然,乞丐與銅匠會夢想成為貴族,而貴族偶爾也許希望可以拿一件華麗的衣服去換皮圍裙,但沒有一個人把這種夢想當真,每個人都知道他們只是在做夢而已。女人也類似如此而且是在微小的夢裡,因為不管她們出生在貧窮或富有的家庭,都注定要生小孩與安排家務。
人類自幾千年前就有社會組織,而你將發現,我們的祖先都在距出生地幾百米的範圍中成長、年老、死亡。他們追隨父母的足跡,依他們的生活模式過活,做他們所做的,相信他們所信的。土地握在少數人手中,每個人本質上是農奴,不是奉獻而是認命地接受大地主的要求。他們不曾作過其他選擇。經過一段很長的人類歷史,人們的生活起了變化。
在美國出現了《獨立宣言》《權利法案》以及憲法,並衍生出對他們自己的命運負責的概念。不論是因為意外事件、神的引導或人類的靈感,美國對其人民培育出一種觀念:你可以自由地去生活。
這是首次“自己控制命運”變成社會性的前提。當然,這些前提在現實中並沒有完全被滿足,人們在對憲法做第十三、十五及十九次的修改後,制定了少數民族與婦女自決法律,而人們卻發現當農奴或成為自己的農奴要比作選擇容易多了。但是,自由選擇已經成為普遍且難以抹去的觀念。即使你想要生活並老死在你出生的地方,選擇與父母一樣的工作與信仰,你也不再是因為認為你必須做那些事情、追隨那些腳步,而是基於自己的選擇。
我們認為自由選擇工作或事業是理所當然的,同樣地,自由地積攢財富,選擇配偶或離婚,自由生活在任何地方,決定由誰來管理我們並如何管理,等等,都是理所當然的,在歷史上沒有人可以像我們一樣自由地生活並掌控自己的命運,選擇的權利與能力的概念也遍布世界各地。
然而,對大部分人而言,自由選擇只延伸到像就業、政治、伴侶等等外在因素,而情緒仍生活在一個封建社會中;他們認為情緒是某些正好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情。就像銅匠可能渴望成為銀行家,一個嫉妒的兒子渴望感到信賴,一個無聊的人渴望感到興奮,一個孤獨的人渴望感到親密感。這些都只是“夢想”,它們可以填滿我們的思考,但就是無法成真。
但是沒有人天生就適合做銀行家,也沒有人天生只適合做銅匠、乞丐或律師。只要掌握學習的機會,銅匠就有可能管理銀行賬目,就像銀行家的手也有可能做出銅盤。“生活的深度與廣度決定於你出生的環境”,基本上這是一個遺傳看法,一個先入為主的立場,一旦接受這種想法,就會限制你可以改變立場的可能性。
感到嫉妒、無聊以及冷漠的人渴望感覺信賴、興奮以及親密,也不只是夢想。在接受遺傳性情緒導向中,他們已在四周建構了想像的圍籬。如果這些人只是伸手去推那些圍籬,他們會發現它變模糊了。但是這些圍籬看起來是真實的,而且似乎一直在那裡。所以大部分人不曾去探測那些圍籬,或者不知道如何去處理。
這本書是一本指南,一本測試情緒圍籬之性質與優點的手冊。首先我們承認情緒在感受與思考程式上是有架構的(即構成要素),而且在一個特定的時刻,情緒架構與創造並維持情緒有關。接著是去探測組成情緒架構的要素,去發現過去、現在與未來,困擾、標準等感覺是如何織出我們情緒的經緯。
而有情結選擇不僅是指從一種感覺轉換到另一種。情緒轉換是值得的,有助於適合於你所處的情況或所渴望的結果。在我們思考情緒與其發生的情況之間的關係時,會發現情緒體驗的適當性不是絕對的,這與你是誰、你的需求以及你所處的環境息息相關。以我們所擁有的概念,我們已經對新的情況(之前)、進行中的情況(期間)、與再次發生的情況(之後)作了適當的情緒處理。
當然,在世界上最偉大的選擇莫過於將快樂的思想付諸實踐。所以我們轉而去探測取得情緒的方法,包括開發你的情緒、自設心錨、打破因果關係的迷思。重新塑造情緒也是一種技術,它緊靠情緒選擇的中心,直接利用我們體驗的不同要素組合改變情緒。
然而,講是一回事,了解又是另一回事。情緒是一個人最基本且普遍的一面,而別人可以知道你是誰以及你正在進行什麼的唯一方法,就是通過你的表達。所以我們也探討了你對外在世界的情緒表達。
然後我們也對那些難以控制且黑暗的恐怖情緒領域進行了探索,學習如何治癒,甚至避免。
現在你知道如何做了。但對概念、區別與方式還不是很熟悉,所幸這些是比較低難度的,只要多思考與練習,將很快學會。最高的障礙你已拋諸腦後了,也就是“情緒是某些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的錯誤想法。現在你需要期待的是享受想要的感覺、前後一致的滿足、以別人所了解的方式滿意地表達你自己以及決定你自己情緒命運的自由。
你將可以伸出手去觸摸,並解除你自己的情緒圍籬。當然仍然有一些情緒界的銅匠、銀行家以及乞丐,一方面希望獲得更多,一方面卻又不斷與他們已經得到的權利做對抗。無論如何,我們完全相信,如果每個人都能享受體驗目前的情緒選擇,展開正確的溝通與個人情緒上的滿意層次,就會進入一個了解、容忍與合作的時代,使和平共存的景象更繁榮。我們的許多精力都投注在對抗不愉快且不適當的情緒上,並盡全力解決誤導情緒表達的事物,一旦解除了那些包袱,我們會更自由地把一致的注意力轉移到使現在與未來更接近希望的目標上。為了滿足那個目標,我們希望並相信在本書中所介紹的概念與方法不會被遺忘在滿是灰塵的書架上,而是大家將找到自己的方法,確切掌握自己的未來,成為在鏡中看到銀行家正對著自己微笑的銅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