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附紅細胞體病

成年牛較易發病,該病的主要傳播途徑為垂直傳播(母傳子)、間接傳播(蚊蟲叮咬),並且目前尚無一種藥物可以將奶牛體內的附紅細胞體完全清除,所以此病較易反覆,存在較大的治療難度。

基本介紹

  • 別稱:奶牛附紅細胞體病
  • 多發群體:成年奶牛
  • 傳播途徑:垂直傳播(母傳子)、間接傳播(蚊蟲叮咬)
  • 綜合防治:切斷傳播途徑,消滅傳播媒介
臨床症狀,臨床表現,實驗室鏡檢(瑞氏染色法),綜合防治,發病後的治療,

臨床症狀

臨床表現

1.1 發病初期:體溫正常,採食正常,產奶量突然下降,有少量漿液性鼻液從鼻孔中呈細線狀流下。
1.2 發病中期:體溫39.5℃~41℃,採食量較少,反芻次數減少,咀嚼無力,有大量漿液性鼻液從鼻孔中流出,排水樣稀糞。
1.3 發病晚期:體溫正常,食慾廢絕,停止,瘤胃蠕動音微弱,排少量軟糞,含水較多,並雜有黏液和黏膜組織,乳房表皮及外生殖器皮膚呈黃疸色,靜脈採血,血液稀薄如水。

實驗室鏡檢(瑞氏染色法)

發病初期:紅細胞被感染率達到80%以上,每個紅細胞上有4~6個附紅細胞體,紅細胞破損輕微。
發病中期:紅細胞被感染率達到100%,每個紅細胞上有6個以上附紅細胞體,紅細胞破損明顯加重。
發病晚期:紅細胞被感染率達到100%,破損嚴重,在顯微鏡下呈鋸齒狀。

綜合防治

切斷傳播途徑,消滅傳播媒介。夏季在畜舍內定期噴灑藥物,消滅蚊蠅等吸血昆蟲,散養戶可在牛舍外罩上防蚊網。
防重於治。定期採血化驗,做到早發現、早治療,將紅細胞的被感染率控制在40%以下。對於有發病史的奶牛,可在配種前或產犢前飼餵抗附紅細胞體藥物,也可以每年春季靜脈注射抗附紅細胞體藥物。

發病後的治療

症狀輕微能自由採食的,可以飼餵抗附紅細胞體藥物,如:第二代血蟲殺(河北瑞高藥業生產)、強力焦蟲片(成都乾坤藥業生產)等藥物。此時,奶牛多在產奶期或臨產前,考慮到經濟效益及安全性,一般採用口服給藥,也可以肌肉注射咪唑苯脲等對奶牛影響較小的藥物。病情嚴重的,必須靜脈注射藥物。此時胃腸道蠕動功能較弱,全身其他多個器官功能減弱,必須採取補液、強心、消炎、健胃、增強機體抵抗力的治療措施,同時,增加抗附紅細胞體藥物,如:鏈弓雙克(成都坤宏藥業生產)、黃色素等。對於長時間未採食,尤其是產犢在第三胎以後的奶牛,應靜脈注射葡萄糖酸鈣,防止奶牛癱瘓。此外,奶牛發病在臨產前240~280天,應謹慎用藥,最好堅持在產犢後治療,此段時間易引起犢牛的死亡。如果奶牛產犢後發病,在治療附紅細胞體病的同時,一定要注意奶牛乳房及子宮是否有炎症,在炎熱的夏季應特別注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